Apple Silicon 的问世不仅为 Mac 带来了强劲的性能,还为 MacBook 产品线带来了低负载下的极致静音体验和大幅提升的续航能力。同年,ARM 版 Windows 还在使用高通骁龙 8cx 和魔改的 SQ2,虽然它们确实也足够安静、续航也足够长,但相对羸弱的性能和高昂的售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时间来到 2024 年,高通终于推出了基于全新桌面平台的 X 系列芯片,并联合微软一起带来了全新的 ARM 版 Windows 笔记本电脑。那么到了 2025 年,ARM 版 Windows 的体验到底如何?它适合哪些人群?所谓的 Copilot+ 又是什么?我们想通过手中的 ARM 版 Surface Pro 11 和大家一起聊聊 ARM 版 Windows。

ARM 版 Windows 适合人群
本节内容为「太长不读」部分,旨在帮助大家快速了解 2025 年 ARM 版 Windows 的优点、问题和目标用户。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购买,希望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到你。
ARM 版 Windows 的优点:
- 可靠:虽然更换了架构,但其本质仍然是 Windows,与其他 Windows 电脑的操作逻辑完全一致。在转译层的帮助下,整体兼容性良好。除了特别老旧或者编写质量较差的软件,大多数软件都能直接运行;
- 流畅:OEM 厂商目前已普遍采用高通桌面级架构的 X 系列芯片,配合 135GB/s 的 DDR5 内存,即使在内存紧张的情况下,也只是偶尔出现卡顿;
- 续航:53Wh 的 Surface Pro 11 在充满电后、亮度调整到最大值的一半,在 Wi-Fi 始终连接的情况下,以 Edge 和其他 Electron 软件为主,打开 Recall 功能,完全可以从早上 9 点开机、中午休眠 2 小时到晚上 6 点还有 18% 左右的电量;
- 安静:日常使用过程中几乎无声,在持续高负载 5 分钟以上的情况下,风扇声音轻微,但不恼人;
- 低温:安静并不意味着发热严重,在大多数情况下,Surface 的背面不会像以前那样烫到可以煎鸡蛋,笔记本放在腿上也不会过热。
ARM 版 Windows 的问题:
- 需要折腾:软件能打开不等于完全可用,有些软件打开后,糟糕的图形性能会让你觉得还不如不用。部分 Windows 系统内置软件缺失,比如「文件历史记录」,如果需要使用,可能需要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 适配:相比 Apple Silicon 发布后大量软件的快速适配,ARM 版 Windows 的适配速度明显落后。虽然大多数软件可以兼容,但适配后的软件会更稳定、更省电、更节省内存。何况 Windows 内置的进程目前都没能全部更新到 ARM 架构,第三方开发的缓慢也「情有可原」;
- 昂贵:搭载 X Elite 系列的基础款笔记本整体售价目前仍在 6000 元以上,考虑到基础款在核心频率上有明显的阉割,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性能,则需要加钱,价格普遍会达到 8000 元甚至更高。
基于以上特点,我推荐以下人群购买 ARM 版 Windows:
- 常用软件已经适配 ARM 版 Windows、或者兼容性没有问题的工作者;
- 常用软件的网页版功能齐全、或者网页版可以满足工作需求的人;
- 熟悉 Windows 但对编译性能没有要求的开发者;
- 想要尝鲜的普通人。
选购时值得关注的细节
满足大多数人的性能
虽然目前 ARM 版 Windows 主要采用高通 X 系列 SoC,表面上看起来只有 Elite 和 Plus 两个子型号,但事实上 Elite 有不同的阉割版本,主要区别在于全核心最大频率、双核心加速频率和 GPU 频率,具体参数如下:

因此,与 Apple 刚发布 M1 时的情形完全不同,X 系列芯片有明显的分级,所以在选购时需要在预算内额外考虑芯片规格。以更容易对比的 Geekbench 6 成绩为例,我们综合了多款笔记本电脑的数据,整理出上述 SKU 的典型成绩如下:
- X1E-84-100:单核 2869 分,多核 15135 分;
- X1E-80-100:单核 2839 分,多核 14234 分;
- X1E-78-100:单核 2442 分,多核 13012 分;
- X1P-64-100:单核 2271 分,多核 12278 分。

作为对比:
- MacBook Air M1 GeekBench 官方给出的成绩是单核 2345 分、多核 8356 分;
- 传统 x86 阵营,2024 年 8 月发布的 AMD Ryzen 9 7945HX3D(TDP 55W)单核成绩为 2916 分、多核 16957 分;
- 2023 年 10 月发布的桌面级处理器 Intel Core i7-14700K 单核成绩为 2922 分、多核分数为 19147 分。
从数据来看,高通 X 系列的处理性能相当强劲,在不考虑兼容性的情况下,X 系列芯片的整体体验更具优势。但如果从性价比和应用适配角度考虑,x86 处理器仍然是更具选择空间的方案。
不过,对比不同级别的 X 系列芯片,性能差距依然明显。作为普通消费者,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在散热条件相近、价格也差不多的情况下,我建议优先选择单核性能更强的 X Elite 芯片。在当前的电脑应用中,单核性能仍然对使用体验影响最为直接——许多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核心设计都依赖于单个处理核心,例如文本编辑、网页浏览和部分图形处理软件。这些应用通常以串行方式执行任务,单核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响应速度和流畅度。
许多专业级软件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即使具备多核支持,关键的调度与数据处理部分仍然依赖于单核的计算能力。例如,在视频编辑和照片后期处理中,虽然多核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渲染和处理,但大多数的编辑和实时回放功能更依赖于单核的性能。
在我的实际使用中,在 X 系列芯片的加持下,原生 ARM 适配后的软件体验流畅,在 Affinity 中处理大型 RAW 格式文件几乎不会有任何卡顿;转译后的 x64 应用,在适配良好的情况下,也确实让人感觉不到这是一款转译后的应用,流畅性方面几乎和 ARM 版没有区别。

此外,更大的内存带宽也让电脑整体的响应速度更快,单核性能的大幅提升,加上更大的内存带宽,也是不少人觉得电脑流畅的主要原因。
至于「内存多大够用」这个问题,就真的取决于你愿意花多少钱升级内存了;但在我打开后面会提到的「回顾」功能后,在不打开其他软件的前提下,16GB 内存的 Surface 占用率就已经达到 50% 了。如果再多开几个微信、飞书网页,内存占用率就要接近 90% 了。虽然使用过程中不算卡顿,但这也确实很考验用户的心态。

细化需求明确机型
此外就是具体机型的问题。考虑到每个人可以接受的价位不同,具体可以选择的机型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挑选时还要综合考虑更具体的使用场景,例如:
- 日常通勤携带较多:电脑需要更结实、在价格范围内越轻巧越好;
- 希望不用携带电源适配器:电池容量要尽可能大;
- 想要有良好的影音体验:需要有好的屏幕和音响系统;
- 主要以浏览网页为主,且不爱关闭网页标签:需要更大的内存;
等等。
具体到特定机型,如果你只想体验 ARM 版 Windows,对其他方面要求不高,那么宏碁(Acer)非凡 Go ProAI 应该是目前最便宜的 X Elite 电脑。它搭载 16G 内存和 1T SSD,国家补贴后售价低至 3999.2 元。但这款电脑的缺点是做工一般,屏幕素质较差,唯一的 USB-C 接口还需要兼顾充电功能。
如果你希望整体体验更佳,联想的 YOGA Air 14s 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目前标配 32G 内存、1T SSD、OLED 屏幕,重量仅 1.29 kg,已达到旗舰级轻薄本的水准。虽然经过国家补贴后 8000 元的售价对大多数用户来说略高,但通过各种渠道对比,应该还能找到更便宜的选择。
至于触摸屏和手写笔功能是否必要,则因人而异。但考虑到 Windows 11 生态下对触控优化的软件已经相当稀少,除非你的使用场景中触摸屏或手写笔属于刚需,否则建议省下这笔预算,将资金投入到其他硬件上,以获得更出色的使用体验。

二合一设备方面,Surface Pro 应该是国内比较容易买到的、为数不多的选择。虽然我也觉得 Surface Pro 不值那个价格,但目前也确实没有其他选择。Surface Pro 第十一代体验下来的 3 个最大的问题分别是:第一,自动亮度功能会在光线变化频繁的环境中「失灵」,具体表现为亮度会反复跳变;第二,关机或重启后,使用标准 PD 充电头无法为 Surface Pro 充电,需要断开线缆重新连接一次才能解决;第三,关机或重启后,键盘需要拆卸并重新安装一次才能正常使用。
但考虑到很多人只是想买来体验,那么二手的 ARM 版 Windows 电脑依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在进行面交时,除了要检查外观成色,还可以使用试用版的 AIDA64 或是 HWiNFO 等软件查看 SSD 的寿命和电池寿命,以尽可能提升 ARM 版 Windows 的使用体验。

至于购买时机,如果已经按捺不住购买的冲动,那么在国家补贴的加持下,现在就是入手的好时机;如果还在考虑,那么不妨等到 5 月新款 X 芯片推出后,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新款、旧款和二手产品。
Windows 上的 ARM 架构软件从哪里找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RM 版 Windows 才推出不到一年,但有 Apple Silicon 在前面铺路,大厂和开发者们也积累了不少开发经验,所以 ARM 版 Windows 上目前已经适配的软件也不少。常用的软件,如 1Password、QQ、Office 三件套、Edge、Chrome、Photoshop、Lightroom、Affinity Designer 等等,都已经适配了 ARM 版 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