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ChatGPT 火遍全球之后,第一反应都是:“糟了,我的工作会不会被AI干掉?”但有一个人,站在了不一样的角度——DeepLearning.AI 的创始人、Coursera 联合创始人,也是斯坦福大学的吴恩达老师,他却看到了另一个方向:AI 不只是来抢工作的,它也在悄悄打开一条全新的黄金职业赛道。

他在最近的一封公开信中明确指出:AI 产品经理将是未来最炙手可热的岗位之一。他说得很直白:软件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快,特别是原型开发这块成本已经大幅降低。接下来,市场最需要的,其实不是“怎么做”,而是“做什么”才最有价值——这,正是AI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时代变了,决定“做什么”的人,变得稀缺

放在我们熟悉的语境里,吴恩达还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当年福特把汽车价格打下来了,结果大家对汽油的需求一下就猛涨了。这个现象其实背后有个经济学原理:当一个“互补品”变便宜,另一个的需求就会升高。

套用到现在的软件行业也一样:AI 就像是让软件开发这辆“车”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快了。以 GitHub Copilot 为例,这个工具可以边写代码边给你建议,程序员写代码的效率直接能提高 30%-50%。但这只是表面变化。

真正的变化,是开发的整个流程都被改写了。以前,一个产品从想法到上线,要经历一整套“慢工出细活”的流程。但现在,用上各种 AI 工具,技术实现早就不是卡脖子的地方了。现在的最大难题,变成了:你要做的这个东西,真的有价值吗?

也就是说,AI 并不是让“码农”失业,而是让“想清楚做什么”的人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AI 产品经理,正是干这事儿的。

目前通过调研,行业中描绘出了三类AI产品经理的画像:

1. AI Native产品经理(原生AI产品PM)

角色定位: 这是“正面战场”的PM,直接打造以AI为核心的产品,AI即产品主体,例如Midjourney、ChatGPT、Kimi等等。

核心能力(用户定义): 超强的用户洞察能力,懂Prompt、懂AI能力边界,能在“半确定”的状态下做决策,并进行快速试错和迭代。

研究补充: 这类产品经理处于AI应用创新的最前沿。行业趋势显示,AI智能体(Agent)的进化和多模态大模型的普及将催生更多AI原生应用 ,这些正是AI Native产品经理的主战场。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AI Native产品经理需要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可能并非都拥有计算机科学背景,但能快速搭建原型进行测试 。2025全球产品经理大会的主题也包含了生成式AI和AI智能体,直接印证了对此类PM的需求 。

市场关联性: 对于致力于突破AI驱动产品体验边界的初创企业和科技巨头而言,AI Native产品经理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2. 平台型AI产品经理(AI Infrastructure PM)

角色定位: 他们是“幕后英雄”,主要职责是为算法、架构等技术团队打造底层工具和平台,例如模型训练与部署平台、模型监控与可观测性系统、Prompt管理平台及知识库服务等。

核心能力(用户定义): 熟悉AI/ML基础架构原理,能对接技术团队并理解其开发痛点,强调系统稳定性、扩展性及技术对接能力。

研究补充: 这类产品经理的工作是后续AI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一些招聘信息描述了专注于MLOps、分布式训练管道和推理基础设施的角色 ,这与平台型AI产品经理的职责高度吻合。例如,谷歌云安全图谱(Security Graph)产品经理的角色,虽然专注于安全领域,但也体现了提供核心数据/分析平台的平台型职责 。阿里巴巴的“AI Clouder Program”也将“AI Infra”作为一个重点方向,暗示了市场对该领域产品经理的需求 。

市场关联性: 对于大力投入自研AI能力或以平台即服务(PaaS)/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提供AI服务的企业而言,平台型AI产品经理至关重要,正如阿里巴巴云计算所展示的 。

3. AI+产品经理(传统产品的AI升级版PM)

角色定位: 这类PM多数在传统行业中,将AI作为“提效工具”嵌入现有产品体系,例如智能客服、搜索推荐优化、智能质检、智能风控以及企业内部流程自动化(RPA + AI)等。

核心能力(用户定义): 明确业务目标,判断AI是否真的“提效”,与算法团队协作,评估落地效果(如准确率、召回率),并懂得如何在不打乱原有逻辑的前提下将AI嵌入现有产品流程。

研究补充: 该角色聚焦于AI的实际应用和集成。中国建设银行招聘零售业务人工智能应用专家,负责推动AI在零售业务中的创新应用和能力升级 ,是AI+产品经理的典型案例。网易招聘AI产品经理以实现AI在音乐、游戏、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以及《环球时报》报道中提及的“AI+医疗”、“AI+制造”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均属于此类。阿里巴巴发布的《“AI+”职业趋势报告》也详细描述了AI如何渗透到各行各业,例如通过钉钉和通义千问打造“智慧养殖专家” ,这正是AI+模式的生动体现。

市场关联性: 随着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并寻求利用AI获得竞争优势,AI+产品经理的需求极为广泛。

原型类别核心聚焦点主要职责(综合用户定义与研究)核心能力(综合用户定义与研究)代表性产品/领域(综合用户定义与研究)
平台型AI产品经理AI基础设施与赋能为技术团队(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构建底层工具与平台,如模型训练/部署平台、监控系统、Prompt管理平台等。熟悉AI/ML基础架构原理,理解技术痛点,系统稳定性与扩展性,技术对接与集成能力,API设计。模型训练平台、数据标注平台、MLOps解决方案、AI算力平台、企业级AI中台 。
AI Native产品经理以AI为核心驱动产品创新设计AI产品的核心交互逻辑与功能,直接面向用户创造全新的AI驱动体验,快速迭代验证。超强用户洞察,精通Prompt工程,理解AI能力边界与风险(如幻觉),在不确定性中决策,快速实验与学习。Midjourney、ChatGPT、Notion AI、AI写作/图像/视频生成工具、新型AI智能体 。
AI+产品经理AI赋能传统业务与产品将AI技术作为提效工具嵌入现有产品或业务流程,优化体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创造新价值。深刻理解业务目标与行业痛点,判断AI应用价值与ROI,与算法团队高效协作,评估模型效果,无缝集成AI功能。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系统、智能风控、智能质检、AI辅助诊疗、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

平台型AI产品经理,AI+产品经理就业市场需求量较大,企业面临着转型,内部需要开源节流,而AI Native 也就是所谓的AI原生类产品,当前市场并不多,求职的选择很少,能叫得上名字的屈指可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manus、kimi、豆包、Qwen还是套的Openwenui的壳

所以,现在AI不再只是大厂的专属了,越来越多原本就有业务、有流量、有根基的传统行业也开始入局,AI+产品经理正在变成传统企业推动转型的关键角色。这说明一件事:AI正从“黑科技”变成人人可用的“生产工具”。

虽然“AI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看上去很畅销,但市场上还是存在结构性的问题——脉脉的数据也提到,现在AIGC行业里,出来找工作的更多是产品经理这类偏非技术背景的人,但企业真正缺的是有技术能干活的,这就出现了“供需错位”

比如说,最近学生们在面试的设计岗位,但真正进入公司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跟设计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都变成了产品经理的活,举个例子,一套可商业落地的海报,其实目前就是一个Comfyui工作流,一个视频面部修复也就是一套工作流,在外面包装一层UI界面,就变成了一个可用的产品,换句话说,因为你有美感,你又懂AI,来了公司之后把工作流搭建完成,批量生产就可以了。那么这个事情真的需要,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来做么?所以,绝大多数的设计岗位、业务岗位、运营岗位、产品岗位、训练师岗位等等,入职之后,所做的工作内容都是一样的,Agent 工作流 + 模型训练 + 提示词构建

只不过目前的企业对于这个工作内容的招聘定位还是混乱的,对于企业而言,找到一位既懂AI行业、又有审美、还能把目前市面上所有主流AI工具玩明白的,并且与团队有效协作的人太少了,其难度可能不亚于寻找一位纯粹的AI研究员。

所以以下是我调研的目前企业对于AI产品经理招聘的薪资范围、求职必备、能力要求

薪资情况

说到薪资,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一点。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AI产品经理,在整个行业里,工资不低。尤其是在AIGC这些热门方向,更是“卷中卷”的香饽饽,2023年1-8月,国内AIGC相关岗位的平均年薪是41万出头,而专门做AIGC产品经理的,平均能拿到43.65万。另一份Morgan McKinley的薪酬报告更猛,说有经验的AI产品经理,年薪能冲到65万。当然,这样的数是偏资深一些的,但也说明这个岗位的天花板再提升。

如果我们再横向对比整个AI行业的薪资水平,AI行业的平均工资也不低。

智联招聘在2024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平均月薪是1万3多,AI工程师能到2万2左右,**像福州这样的城市,AI工程师月薪甚至达到2万4。**这些数字虽然来自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岗位统计口径(比如AIGC vs 通用AI,产品经理 vs 工程师),但一个大趋势很明确:在AI行业,特别是能把技术和业务“串”起来的AI产品经理,工资水平是真的不低。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所谓的“AIGC溢价”。同样是AI方向,AIGC产品经理的平均年薪43.65万,甚至还比AIGC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41万)还高。

根据《2024中国人工智能岗位招聘研究报告》显示,在所有AI相关职位中,**具备3-5年经验的候选人,最为旺盛,薪资范围35万左右,占比达到31.67%。**同时,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绝对多数是通过ToB或者XR、VR等等,行业平移过来的产品经理,他们希望通过过往的经验能在混个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同样垂类的产品线,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业认知和资源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的候选人,大概率就业机会渺茫。

所以我把调研的方向压缩到了,0-3年工作经验(包括转行),薪资控制在25万年薪这个范围。平稳过渡,可以量化出入职的方案

现在做AI产品经理,光说自己懂点AI,已经远远不够了。你得拿出点“真家伙”——也就是一个能体现你理解AI、会用AI的项目作品集。

作品集不是摆样子,要让人看得出来你是真的下过功夫的,比如:

你有没有系统地学过AI这行是怎么回事?你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没有想清楚?哪些技术还差,要不要补补?有没有做过点实际的项目,不管是上班时候做的、自己搞的,还是读书时的课程作业,只要能展示你的能力,都算数。

如果你是从传统产品经理转过来,重点就在于:**怎么把你原来做产品的经验(比如调研、分析、推进项目)跟AI领域的新知识结合起来。**面试官往往看的,就是你是不是“又懂产品、又懂AI”。像AI伦理、模型怎么上线、怎么持续改进这些事儿,也都是考点。

现在不管你是刚毕业,还是从别的岗位转型,没有一个“能看懂你AI实力”的作品集,就很难进到AI产品经理这条赛道。

光说你学过点理论、人机交互、推荐系统是怎么回事,企业不信。他们更想看到你是不是能把这些知识真正用在项目里,解决实际问题。

毕业生要注意:毕业设计、实习项目最好跟AI扯上关系,而且能拿得出手;

转型的朋友呢,也别光等机会,有时候得主动出击,去找些AI相关的项目做做,或者自己搭个demo练练手。

还有一点,特别是给那些海归朋友、或者从外企背景过来的:你要是真的想在中国做AI产品经理,得多花点时间了解国内这套“土工具”。

比如飞桨(PaddlePaddle)、昇思(MindSpore)这些国产框架,阿里云、腾讯云怎么用,还有企业常用的协作软件。

说白了,就算你见过世面、视野很广,但落地项目时还是要接地气。那些既懂AI通用知识,又对中国技术生态有了解的人,更容易被公司认可。

因为我还在测试这个岗位,需求大量的信息做整合。涉及到数据和隐私的问题。所以先简单展示一页作品集品一品。

研究方向

整合现有招聘平台,对于AI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

1,理解AI的底层原理,不求精通但要“门儿清”

想做AI产品经理,第一关就是得搞明白AI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需要能写出高深的算法,但你得知道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怎么训练模型的,大模型又为啥这么火,并能将其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应用,token机制、向量嵌入、上下文长度限制。这些都像是你和技术团队之间的“通用语言”。

比如,模型怎么被训练出来的?训练后怎么上线?上线了怎么监控它是不是“翻车”?这些基本流程你得懂,这样你才能判断一个功能靠不靠谱,是技术上可行,还是白日做梦。说白了,你不需要会写代码,但要知道代码背后的逻辑,不然跟技术团队一聊就“翻车”。

很多公司现在在招AI产品经理时,都会明确写上:得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模型的基本原理。就像招商金科的JD里写的那样,基础功是敲门砖。

AI技术有很多分支,你在哪个领域做产品,决定了你该重点理解哪个技术。

举个例子,你做聊天机器人、智能客服,那自然语言处理(NLP)你得懂:怎么分析文字、怎么生成内容、怎么理解用户语义。 你做的是图像识别、无人驾驶,那就是计算机视觉(CV):怎么识别图像、检测目标,这些是你的基础知识。 如果你在电商、内容平台做推荐系统,那你就得明白推荐算法是怎么运作的,怎么让系统“更懂你”。

这些技术不会每一个你都要钻得特别深,但你至少得知道它们能干嘛、局限在哪儿。这样你才能更清楚地定义产品,和技术团队在一个频道上沟通,同时也能看准哪些地方有机会做创新。

哪怕你是做通用AI平台的,了解这些主流应用方向也很有用。它能帮你掌握行业风向,不至于产品走在路上了,发现方向跑偏了。

这里推荐几位人工智能领域讲解非常专业的Youtube博主的视频。视频都很长,但是也建议各位看完

2,精通Prompt工程及优化

Prompt提示词的设计、编写和优化成为AI产品经理的一项核心且高频的工作内容。依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和用户需求,编写高质量、精准、有效的Prompt,提高模型响应的准确性和业务适配性。要求建立分类管理、版本可控的提示词库。目前已有公司的招聘JD上明确指出要能够写出20个可商业落地的提示词。

现在国内AI产品经理的招聘市场,已经很明显了——会不会写Prompt(提示词),不再是加分项,而是你有没有资格上桌的关键。

过去,Prompt工程能力只是个“锦上添花”的技能,现在直接变成了“门槛”。尤其是在AIGC越来越多地落地到实际应用中之后,Prompt设计能力直接决定了你做出来的AI产品聪不聪明、好不好用。

你去看各大平台的招聘要求就知道了

字节跳动他们招AI技术运营专家,要求你能独立搞定Prompt策略,优化生成内容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像阿里、腾讯、百度、美团、科大讯飞这些,也都在招聘中强调对大模型理解能力,和Prompt应用能力的考察。

会Prompt,不光是帮你进大厂的一张“通行证”,更是决定你能不能拿高薪的关键。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Prompt能力这么重要,那是不是所有AI产品经理都得学得一样深?其实不是,不同类型的PM,用的方式不一样:

平台型产品经理:重点是怎么把Prompt封装成通用接口,让别人也能方便地接入使用。你相当于是“造平台”的那个人。

模型产品经理:你得跟算法团队密切合作,通过调Prompt来提升模型的表现。你是那个“喂模型吃什么”的人。

应用产品经理:你面对的是真实用户,Prompt写得不好,用户体验就很差。比如你做客服机器人,Prompt写得明白,它就能快速帮用户解决问题;写得含糊,它就只会“装傻”。

但是不管你是哪一类的AI产品经理,会写Prompt、会调Prompt、会理解Prompt背后的逻辑,已经成了基本功

这里推荐几个 Prompt 库

3,AI产品或项目落地经验

第一点,光说不练没用,得真刀真枪干点事。

现在的公司,更喜欢那些“自己动手做过点东西”的人。比如有人在美团,就靠自己搭了个小工具,结果脱颖而出。意思很简单:别只会讲概念、画饼,真正有手上项目、能跑起来的小Demo,才最有说服力。AI产品很多时候还在摸索阶段,怎么快速试错、快速改,是关键。这时候你如果能搭出一个能跑的AI应用原型,不光节省工程师的时间,还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这种“边做边调”的风格,其实已经成了AI产品团队的默认文化。

第二点,现在最火的两大关键词就是RAG和Agent。

招聘信息里,现在满屏都是LangChain、RAG、Dify、Coze、AutoGPT这些词。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新一代AI产品的核心结构。RAG能解决大模型“记不住事”的问题,把外部知识接进来;Agent能让模型“动起来”,去调用外部工具、和系统互动,不再只是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这类架构让AI产品从“聊天”升级到“真干活”,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对这些技术模式熟悉,有实际动手经验,你的竞争力会大大提升。

第三点,再炫酷的技术,最终也得落到“能赚钱”上。

现在企业对AI产品经理的要求,不只是“能做”,还得“能卖”。像伟仕佳杰、量江湖、贝塔科技这些公司都在强调——能不能把AI产品真正变成一个能赚钱的业务。大家别忘了,AI热潮刚开始时,烧钱没问题;但现在大家都在看投资回报。企业砸了这么多钱,肯定是想看到真金白银的回报。而产品经理正好卡在技术、用户、和商业之间,所以你不仅要懂技术,还得明白怎么把产品变成一个有市场、有利润的项目。ADP说2025年最重要的趋势是“业务增长”,赛诺菲更是直接在JD里写明:希望AI产品经理能“推动可衡量的商业成果”。

项目类型关键职责/预期成果常用技术栈/工具 (示例)职位来源示例
智能客服/对话机器人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解决用户问题, 降低人工成本LLMs, NLP, 对话管理, Prompt工程, Coze, Dify容联云通讯, 水滴公司, 百川智通
RAG驱动的问答/知识库系统结合外部知识库提升回答准确性, 减少模型幻觉LangChain, RAGFlow, FastGPT, 向量数据库 (FAISS, Milvus)游刃科技, 创世云, 极空间
AIGC内容创作平台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内容, 提升创作效率Stable Diffusion, Midjourney, 各类LLMs, Prompt工程伊颜悦色, 易联视界, 哈啰普惠
定制化AI Agent/Workflow针对特定业务场景构建自动化流程, 提升特定任务效率LangChain, AutoGen, GPTs, Coze, 工作流编排工具美团, 有赞, 马上消费
AI开发/服务平台为开发者/业务方提供AI能力调用, 模型训练/部署等服务MLOps工具链, API设计, 微服务架构, 特定LLM/AI框架蔚来NIO , 贝塔科技, 澜舟科技
具体场景:
a, 对于需要将外部知识或企业内部数据融入AI应用(特别是问答、客服、智能体等)的场景
b, 知识库的构建、管理以及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至关重要。整理、组织、标签化管理知识文档,并将其集成到AI系统

4,AI 工具的使用

现在很多企业在招AI产品经理时,都会特别看重一件事——你是不是“重度用户”,是不是平时就爱捣鼓各种AI工具。这其实背后有更深的含义,不只是操作熟练,而是反映出你对AI有没有热情、是不是自带好奇心、愿不愿意自己去琢磨。这种“乐于折腾”的态度,恰恰是AI行业特别看重的。因为技术变化太快了,没人能靠培训等着别人教,必须靠自己学、自己试。你越早亲自上手,就越能理解这些技术到底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对企业来说,这就是你是否站在行业前沿的一个标志,也是一种难得的“极客精神”。

不仅如此,AI产品经理还常常是公司内部最早接触、推广新工具的人——说得直白点,就是AI的“传教士”和“种子用户”。你先用起来,试出效果,再带着团队一起上手,用AI去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这种推动能力,已经不只是在做产品了,而是在改变团队甚至整个公司的工作方式。像很多公司已经开始内部推广AI编程助手,背后都是产品经理在推动的。

最后,现在很多公司的AI产品经理,其实也越来越像“创客”了——不是光提需求,而是自己就能搭出原型,甚至直接用像Coze这类工具训练智能体、搭建流程。现在低代码、零代码工具越来越成熟,不是程序员也能搞定一堆复杂的东西。谁能先上手,谁就能跑得更快。在MVP阶段,这种能力直接决定了试错的速度和成本。所以,不会写代码没关系,但你要能把工具玩明白,这已经成了AI产品经理的基本素养。

工具名称 (Tool Name)工具类别 (Tool Category)AI产品经理应用场景 (Application Scenario for AI PM)
ChatGPT (OpenAI)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市场调研、竞品分析、需求文档初稿撰写、Prompt原型测试与优化、快速学习新技术
Claude (Anthropic)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复杂文本处理、长文本摘要、深度对话场景构建、内容创作与润色
GPT-4 (OpenAI)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高级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任务、复杂问题解决、多轮对话系统设计
通义千问 (阿里巴巴)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中文场景下的内容生成、智能问答、代码生成、特定行业应用探索
DeepSeek (深度求索)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代码生成与辅助、特定领域模型探索、技术文档理解与生成
Gemini (Google)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多模态内容理解与生成、跨语言交流、创新AI应用场景探索
n8n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低代码/无代码工作流自动化工具,构建复杂的自动化流程
ChatGLM (智谱AI)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中文语言处理、企业级AI应用构建、知识图谱结合、智能体开发
讯飞星火 (科大讯飞)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语音交互产品设计、教育、医疗等行业AI解决方案、多语种处理
豆包 (字节跳动) / Doubao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个性化AI助手构建、内容创作辅助、日常办公提效、集成Coze能力
Coze (字节跳动/扣子)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无代码/低代码AI Bot及智能体(Agent)快速搭建、工作流自动化设计、多平台集成
Dify.ai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LLMOps平台,用于构建和运营基于LLM的AI应用、知识库管理、Prompt编排
Midjourney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高质量AI图像生成、产品概念可视化、营销海报与设计素材创作、艺术风格探索
Stable Diffusion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开源AI图像生成与编辑、模型微调与定制化、本地部署图像应用
DALL·E (OpenAI)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AI图像生成、根据文本描述创作视觉内容、产品设计辅助
RunwayML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AI视频生成、编辑与特效处理、动态视觉内容创作、营销短视频制作
Pika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AI视频生成与编辑、文本/图像到视频转换、创意短片制作
Sora (OpenAI)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高保真长视频生成、复杂场景模拟、影视与广告内容概念验证
即梦AI (字节跳动) / Jimeng AI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AI图像及视频内容生成、短视频素材创作、营销内容自动化
可灵AI (快手) / Keling AI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AI视频生成、特别是针对移动端和短视频平台的动态内容创作
绘蛙 (Huiwa)AIGC多媒体创作工具AI辅助设计工具、电商素材生成、营销图文内容创作
LangChain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构建和管理AI Agent、RAG系统原型、快速验证复杂AI应用逻辑、连接LLM与外部数据
AutoGen (Microsoft)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构建多智能体协作应用、复杂任务自动化、研究与实验新型AI Agent架构
FastGPT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快速搭建基于知识库的问答系统、RAG应用开发、企业内部知识检索
RAGFlow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专注于RAG应用的引擎和工作流构建、优化文档处理与检索增强生成流程
GPTs (OpenAI Custom GPTs)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无代码/低代码构建定制化AI助手、特定场景的AI应用快速部署与分享
AutoGPT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探索和实验自主AI智能体、复杂任务规划与执行的自动化
Perplexity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搜索引擎与生成式AI问答功能的工具,做竞品研究或市场调研
TensorFlow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理解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与部署流程、与算法团队协作、评估模型性能
PyTorch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理解深度学习模型开发、与算法团队沟通、参与模型选型与优化讨论
HuggingFace Platform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查找和评估预训练模型、数据集获取、AI工具与库的探索和使用
FAISS (Facebook AI Similarity Search)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RAG系统中向量相似性搜索的实现与优化、理解向量数据库核心技术
Milvus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构建和管理大规模向量数据库、支持AI应用的向量检索需求
WeaviateAI应用开发框架、库与平台开源向量搜索引擎、支持RAG和语义搜索等AI应用
CursorAI辅助与自动化工具AI辅助编程、代码理解与生成、提升与研发团队协作效率
GitHub Copilot / Microsoft CopilotAI辅助与自动化工具辅助代码编写、技术文档撰写、办公自动化、提升个人与团队工作效率
Linkfox.aiAI辅助与自动化工具AI驱动的营销工具、市场分析、内容优化、广告投放辅助
UiPathAI辅助与自动化工具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设计与实施、结合AI实现业务流程智能化与自动化
Power Automate (Microsoft)AI辅助与自动化工具业务流程自动化(RPA)设计、集成AI Builder能力实现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
ComfyUIAI辅助与自动化工具Stable Diffusion的节点式图形用户界面、高级图像生成工作流定制与实验
智谱AI模型 (如GLM系列)大型语言模型与对话式AI平台作为国产大模型的代表,用于构建各类AI应用,特别是在中文NLP任务和企业级解决方案中
PythonAI产品策划与管理通用工具编写简单脚本进行数据处理、API调用测试、快速原型验证、数据分析
SQLAI产品策划与管理通用工具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产品指标监控、A/B测试结果分析、模型训练数据提取
FigmaAI产品策划与管理通用工具AI产品用户界面(UI)与用户体验(UX)设计、协作设计、原型制作与交付

其实,AI产品经理要掌握的四项核心能力——AI的基本理解、提示词的写法、项目落地的经验、还有各种工具的熟练使用——它们不是分开用的,而是要打包在一起协同发挥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不懂大模型是怎么处理Token的、它上下文多长会“断片”,那你很难写出既省钱又高效的提示词。所以,AI的理论基础,是提示词写得好的前提。

而想把一个AI项目真正落地,光懂写提示词还不够。比如你要做一个智能客服,得先设计出合理的对话流程(这靠提示词工程),再用Coze这类平台反复试错和优化(这就靠工具熟练度)。

而且,工具玩得多的人,还有一个优势——他们能更快察觉行业的新趋势。比如你刚上手了一个新的多模态模型,发现它有个亮点,那你可能就灵感来了,想出一个新应用场景。接着再去判断它技术上靠不靠谱,这就又用上了AI基础知识。

所以,企业不是单独去考察你是不是会写提示词、会用工具,而是更看重你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个优秀的AI产品经理,知道大模型在哪些场景容易“胡说八道”,于是通过写得精妙的提示词,加上像RAG这样的架构,用LangChain搭个问答系统,最后真的能帮用户准确找到想要的信息——这才是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