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的读者,一定对高质量的内容,抱有更高的需求。可是当AI都开始生产内容,好内容的密度必然是在逐渐降低的,顺应的,好内容的获取成本也在提高。

在我收集本文资料时,发现少数派上也有过两篇文章讨论了这一问题,供大家参考(如何找到适合你的优质信息?在纷杂的世界里,如何有效的获取信息)。

这两篇文章都比较偏理论,本文希望更侧重于实操,提供一些具体tips. 如果你有自己的方法,也欢迎在评论中分享,把你的秘密武器,变成我们的元气弹。

1.使用主动搜索

几年前,我在某外卖平台做产品工作。当时有个KPI,是降低首页搜索框的点击率。业务逻辑是:如果更多的用户点了搜索,说明算法推荐内容不准。

时至今日,算法进一步进化。即便在小红书这样的“新百度”app中,首页的搜索点击率也已经非常低了。这种用户动线的改变,使用时可能很难察觉。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每天阅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于算法的“投喂”。

APP的界面设计 都在弱化搜索入口

接触的新的信息更少,同类型信息消费的更多。

而使用搜索时,巨大的区别是:此时你有一个想了解的主题。这个主题会牵引你的大脑,去探索信息,评价质量。这和消费信息流相比,大脑的活跃程度有着天壤之别。

脑神经科学也证明:被动接收推荐内容时,大脑处于低耗能的“自动化处理”模式,依赖短期奖赏但认知参与度低;而主动搜索需要高阶大脑区域持续投入,带来更深度和持久的学习效果。这一差异解释了为何人们容易沉迷于被动推荐内容(低投入高即时反馈),但主动搜索的信息更易转化为知识。

红色区域是主动搜索信息时激活的大脑区域

所以选定几个你感兴趣的主题,积极使用搜索查询信息。

2.使用PC

使用PC时,相对来说更容易保持专注。起码你大概率是坐在桌子前的。这种“仪式感”也是一种心理暗示。

反之,在手机上,可能当你打开首页时,已经忘了自己要打开APP要干嘛了。同时PC上可以更少的在APP间切换,也有更多的生产力工具。帮助自己记录笔记,保存有用信息。

不刻意保持耐心的话,用户使用搜索时的停留耐心,平均是6秒左右。这个时长,在移动端大约是2到3屏,浏览10条信息左右。而在传统PC端,浏览效率大约可以提升3倍。

Google的搜索统计中 6秒后 页面停留用户开始线性下降

使用PC时,在耐心流失前,更大屏幕能有机会看到更多的推荐结果。从而让用户发现潜在的有利信息。手机屏幕由于展示内容有限,推荐结果也肯定更加集中。

PC和手机 屏效的对比

信息爆炸的问题,其实是在智能手机普及后才出现的。反而在PC时代中,互联网上涌现了非常多的优秀内容。各种Blog平台,马蜂窝,知乎,各种专业领域的垂直论坛,直到今天,我们还称那个时代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同样,对于任何想要晚上下班回家后,避免空虚的人。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放下手机,打开电脑。哪怕是看一部电影,也更容易在PC上进入心流。

3.使用垂直领域的内容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有个很特殊的角色:编辑。因此内容本身是有规范,有主题,有最低标准的。

此外内容平台上,通常有更认真的内容创作者。而社交媒体,则以情绪化的表达为主。这并不是说社交媒体,或者短视频中,就没有好的内容。回到前面的观点,只是好内容的密度较低。社交媒体的头部内容,主要突出的是情绪感染力。更高质量的内容,由于其理性特征,注定是不会被算法青睐的。

例如,想了解中美关税,可以看《财新》杂志。想看深度报道,纪录片频道肯定是优质选择。喜欢海贼王,可以看talk OP论坛。喜欢电子游戏,机核网一定不能错过。

此外在内容平台上,还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生产好内容的人。积累这些作者,就是在积累优质的信息。

很多人说,AI时代,作者和编辑都要狗带了。但是我觉得算法本质上就是一个机器人编辑,只是它代表了人群的平均偏好。而人类作者和编辑,则代表了特定一类人的品味,审美,趣味。这反而是AI时代最稀缺的。找到好的作者和好的编辑(内容平台),就找到了好的内容。

4.使用英语

尽管不同出处的统计占比略有差异,但英语是毫无疑问的互联网第一语言。英文内容也是互联网生态中的主流内容。

20.9%的中文用户,仅贡献了1.9%的互联网内容

你关注的明星,企业家,创业者,科学家,作者,行业专家。几乎都可以在英语内容中找到他们的第一手博客,推文,播客,采访。这些都是等待你打开的巨大宝藏。

通过网页翻译,语言能力的障碍已经极大的降低了。你要付出的成本,可能就是一点科学上网的费用,加上新平台上的信源积累过程。

你想出国旅游,于是在小红书上攻略来攻略去,都是那些同质化的内容。如果你可以打开油管,或者Trip advisor,也许就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信息。

但是需要提示的是,在英文内容中,由于更宽松的审核政策。必然有更具有诱导性和极端性的言论。需要大家辩证的去看待。

5.使用清单

随着日常的信息收集,把好的内容整理成自己的清单。定期分类更新,这个过程中即是温故知新,也是信息在大脑中的重新组织。

尾巴:到底什么是好的内容

最近我在考虑出售自己的房子,自然会在互联网上看很多内容。看涨者有之,看跌者有之,不知如何鉴别各种观点。

但是渡过了前两天的信息焦虑后,我开始关注这些信息的内在逻辑(而非观点本身)。为何看涨,为何看跌。只聊情绪,不聊逻辑的直接过滤,配乐煽情的直接过滤,开场白要5分钟的直接过滤。有逻辑有分析的,再进一步看自己是否认可这种逻辑,即便不认同,也可以做为自己的信息补充。

同时期,我爱人正在忙今年的618,工作非常疲累。她最近睡前要看一会儿抖音,主要是一些可爱小动物的搞笑视频。对她来说,这就是好内容。

所以我想,好内容应该是看使用场景的。在需要决策支撑时,有逻辑,真实可信的内容是好内容。但这不意味着,情绪化的内容,就不是好内容了。只是在内容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主观的意识到,自己当下需要的内容是什么,然后主动的去选择接受信息。

算法最大的破坏性,是养成了我么被动投喂的习惯,就像瘫坐在沙发上按遥控器。但只要从沙发上起来,主动去寻找内容,好的内容一定就能找到。

(完)

如果你觉得本文还行,欢迎关注我和我的公众号:文艺中年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