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写着写着专题分析突然感到火大,尽管我写的不是作业,但我在看自己的文字时,突然有了老师的视角。我不应该和我的文字是平齐的吗,为什么我突然获得了俯视的角度?这一点引起了我的深思,写下了下面的文字。而本段是文章写完后创作的“解释”(我想着如果发布,那么要尽力减少误解,但我鼓励自己和大家都在文章内容里少做解释)。

1. 拒绝综述,直指创新。

我觉得现在写东西,尤其是自我产出一定要意识一点,那就是:要创新,而非给已有做文献综述。 我觉得我之前写过很多东西都是属于“整理”,而非创新,有的文字读出来很新颖是因为我记录下的内容和记忆是新颖的。 但笔力不能仅仅用于保存,还要有基于保存的内容问出前沿问题的能力。

2. 写作不是重复大家都能写出的内容。

这几天在写关于“美”这一专题的框架,删删改改,有点麻烦。因为如果老套的写框架,那就会变成讨论美和时尚是被文化定义的,现代的美随着互联网发达有了造假捏造的机会,落脚到抨击 fakeface 什么的。那就太无聊了,如果这是作业,那么大半个班都能写出这种东西。

3. 拒绝“老套框架”和“模板思维”。

我必须意识到,有些东西是写给我看的,虽然写作的尽头不是思想的尽头,但要尽力够到,至少要远远看到思想的边界吧。 所以我删删改改,觉得原有的框架都太保守。这是基于自我的,意义对内的写作,也没必要保留笔力或留存实力,正是因为是写给自己(顺带给大家看)所以更要尽力。

4. 写在此刻,写出具体时间的疑惑。

我觉得要写美想要创新,就要站在此时此刻,这个具体的年份,留住这一个具体时间里我的困惑。 比如从妆容的各种韩妆、泰妆、欧美亚裔妆回看身份构建,尤其是要切入互联网身份构建里。

5. 预设读者与你同等聪明。

要意识到读者也已经感知到「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加速了全球流行文化流动」,必须默认读者的高度和我一样,这样就不会写出“阐述性解释文章”。
要预设读者的理解力和思想维度和作者一样,这样才能进行发挥最大功力的写作。
谈化妆要谈自我表现与社会角色扮演的张力,而不能再去讨论“女性化妆是为了谁”。一定要让「女性化妆就是为了自己,爱化不化!」这种已有的结论作为底色,而不是进行重复的论述。

6. 信任读者,也信任自己。

不要再对社会学方法和名词作解释。第一读者是自己,解释只会造成冗余。
要信任读者,如果不理解某个名词,读者会自己查;如果不查也能看懂,更没有解释的必要了。

7. 用公共写作实现深刻的自我表达。

“只分享心灵,而非贩卖隐私”,进行公共写作就要牢记这句话。
日记类的流水账出于对自我保护已经隐藏了,那么下定决心的公开类的作品就要更无所顾虑地表达和分析。

8. 写作是思想的训练,不是展示。

如果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公共写作是竭力去够自己思想的边界,那反过来就会对于自己思想的边界意识越清晰,更能反过来促进 input 循环。

9. 用 AI 扩展思想,而不是让 AI 替你思考。

这是从根本上缓解 AI 写作焦虑的办法。因为 AI 只能梳理你的思想边界,而不能替代。
但你可以借助 AI 来拓宽边界。在你发问之前,AI 并不知道它知道什么。只有你问了,它才有机会用数据来创造出新的答案。(这里不讨论 AI 自主意识)

最后

信任自己,信任读者,竭力写作。
与所有写作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