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编者按:为了更明白地介绍相机历史,本文大量使用网络图片。图片版权归原始拍摄者所有,本文仅作合理引用。


随着富士爆火,许多人发出了灵魂拷问:为啥尼康佳能索尼松下这些厂家不能出一款好看全画幅旁轴相机来和富士竞争?为什么相机现在的外观都这么千篇一律?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大家都被「最优解」这个概念给束缚住了。

遥想十多年前,《英雄联盟》刚上线的时候,彼时大家都是新手,每场比赛对阵双方的阵容都不一样。不得不说,那时候的《英雄联盟》才是最欢乐的时候。后来为什么连匹配娱乐局都必须遵照上中下辅野的组合来选人?因为有了天梯有了排位,大家玩游戏的初衷从娱乐变成了想赢,于是乎衍生出来一组效率最高的组合也是必然,也就是最优解。

从第一台相机诞生到现在的这一百多年里,相机的工具属性越来越强。作为可以赚钱的工具,自然就要追求效率,就形成了最优解,最后一步一步演变成现在这个雷同样子也不奇怪了。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讲相机的进化史。

银版摄影法和抽屉相机

从摄影术发明以来,相机一直都是作为拍摄底片的配套装备来存在的,随着底片技术的发展进步而进步。倘若没有底片,那相机就只能作为画画的暗箱来用。

暗箱的样子如上图,记住这个造型,这就是单反相机的原型

人们对于摄影底片的研究要追溯到 19 世纪初。在当时一个名叫乔瑟夫·尼舍弗朗·尼埃普斯的法国人用尽毕生所学,研究了 30 年,终于在 1826 年研究成功,拍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窗外》)。后世我们管这种方法叫:「日光蚀刻法」。

上图这个照片是后世专家经过处理后的拷贝品,而下图才是原片,几乎看不到什么细节。

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人类摄影史上的里程碑。

不过,尼埃普斯的摄影方法并没有作为摄影术的起源,主要原因是尼埃普斯至死都没有公开其原理,而他也在七年后去世了,只有一张底片和一个复制品留存。

几年后,尼埃普斯的合作伙伴,另一个法国人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延续了关于摄影术的研究,并且在 1837 年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静物照片,使用的方法被称为「达盖尔银版法」。

1838 年,达盖尔把这个连同尼埃普斯的日光蚀刻法的专利一同卖给了法国政府,第二年法国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摄影术,认定达盖尔银版法作为摄影术的起源。

自此,摄影就跟达盖尔的名字紧密的联系起来。

英国人塔尔伯特在 1835 年就使用这种方法拍出了世界第一张负片。内容嘛,也是自家的窗外,这种方法被叫做卡罗法。不过直到 1841 年,他的专利才获得认可,而他也失去了冠名摄影术创始人的机会。

无论你认同那种方法是摄影的起源,都不影响你对相机的理解,因为他们所用的相机结构都是一样的,就是下图 这种抽屉式相机。

上图尼埃普斯的相机,下图达盖尔的相机

这些相机的光学原理是木质机身前面装有铜质的光学镜头,背板上有毛玻璃,学过初中物理的朋友都知道,透镜成像要得到清晰的实像,就需要调整毛玻璃和镜头的距离,也就是调整焦距,为了方便调整焦距,于是就采用了抽屉的设计。

由于当时达盖尔法的专利被法国政府买走,而法国政府又大力的推广摄影技术,于是引来许多人学习,达盖尔法相机的结构又不是很复杂,市面上仿制品很多,很快就超过了「正版」的销量。

没有了专利的限制,人们便开始「魔改」起了这种抽屉相机,其中最有用的改装莫过于在镜头上加装可以微调镜头位置的齿轮,这也为相机未来的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湿版摄影和皮腔相机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虽然很好,但是金属板价格昂贵,不适合大范围推广,而卡罗法虽然可以在纸上成像,但是效果太差。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玻璃。

法国人尼埃普斯·圣·维克多,也就是摄影发明人尼埃普斯的弟弟研究出来了用玻璃板+蛋清+碘化银的方式进行拍摄的方法。1847 年,申请了蛋清玻璃法摄影的专利。虽然效果不错,但是蛋清对化学药品溶解度有限,所以感光度不高,很快就被新的方法取代了。

1850 年,英国人阿切尔使用火棉胶取代了蛋清拍摄成功,次年阿切尔公开了他的拍摄方法 ,并在 1852 年出版了《火棉胶摄影法》一书。这种摄影法已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大幅提高了摄影的清晰度和感光度,不过阿切尔和尼埃普斯一样,一生贫困潦倒,于 1857 年去世。

火棉胶摄影法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初级的火棉胶摄影需要在玻璃上涂满药水后马上拍照,否则涂层干了就无法拍摄,所以又称之为「湿版火棉胶摄影法」。我们简称为湿版摄影。

杰奎琳·罗伯茨的湿版摄影

目前市面上拍摄一张湿版摄影的照片至少要花费上千元,而配置一张湿版的底片成本就要一二百,俨然是一种小众文艺逼格的象征。

由于湿版摄影拍摄之后需要马上到暗访进行冲洗,室内棚拍还好,如果是室外拍摄,就得带一个简易暗房,还要带药水等物品,这无疑增加了摄影师的负担。

于是这时候人们就开始琢磨如何减少相机的体积和重量,于是可折叠的皮腔相机就顺利成章的取代了抽屉相机。

干版摄影与快门光圈

在湿版火胶棉摄影术推出不久,人们就研究出了干版火胶棉。脱离了暗房的束缚后摄影师更加愿意在户外进行拍摄,于是皮腔相机也开始朝着越来越便携的方向发展,于是折叠型的皮腔相机出现了。

法国生产的 AUZOUX 大型木制折叠相机

干板火棉胶相比于湿版,最大的问题是感光度不足,于是人们开始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比如说加入鞣酸,酒精,溴化银,柠檬酸,大苏打等等,这些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光度,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要想拍出曝光正常的照片都需要至少几十秒的曝光时间,这显然无法拍摄运动得到物体。

既然火棉胶不行,那么就换个材料就好了,1871 年,英国医生玛多克斯率先采用明胶取代了火棉胶,使得底片的感光度大大提升,1878 年,英国的贝耐特又改进了这一技术,进而为底片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至此,底片制作和摄影彻底分开,摄影师可以在商店购买成品的底版,无需自制,这也使得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

虽然感光材料变化很大,但是这时候的底版还是玻璃板,所以相机还基本延续了之前的设计,随着感光度的提升,曝光时间减少,过去用镜头盖手动控制曝光时间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摄影的要求,于是快门出现了。

用手翻动的镜头盖快门
翻版快门
枣核形快门

这些快门都是安装在镜头前面的,我们称之为镜前快门,由于镜前快门对镜头尺寸要求比较高,不同的镜头无法通用,于是就诞生了镜间快门。

老式的镜间快门的设计非常暴力,在镜头筒中锯开一个缝把快门塞进去,整体的造型和断头台十分相似,路易十六表示很熟悉这个设计。

加装了烟筒式镜间快门的英国生产的 Sterescopic 木制折叠相机

 

RUCKERT 牌木制皮腔折叠相机,加装了同样的 RUCKERT 牌号的方形镜间快门

随着镜间快门的不断发展,快门尺寸越来越小,最后和镜头合二为一,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镜间快门,哈苏的镜头,富士的 X100 系列的镜头均是镜间快门。

镜前快门的发展和镜前快门十分类似,最开始也是外置在镜头前方,后来逐渐演变到了镜头内部,最后和镜间快门融合在了一起。

有前就有后,与镜前快门相对应的就是镜后快门,多采用这种卷帘式的设计,生产工艺简单,产量达,便宜,不过棉布制作的幕帘耐用性不好,所以现在能见到的好用的不多。

Photo-Hall 牌木制折叠相机加装了木制镜后快门

相比于镜前快门和镜间快门,镜后快门因为耐用性不行没有被广泛应用,不过卷帘的快门设计还是给了设计师很多启发,我们现在的相机多采用的是纵走式卷帘快门,灵感就是来源于此。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快速换片与反光板

生物的进化都是朝着多个方向,相机进化也是如此。我们在介绍抽屉相机的时候见过后期的抽屉相机的镜头被加装了一个齿轮可以用来微调焦距,而皮腔相机并没有使用这个方法,只是单纯的调整毛玻璃的距离。

那么毛玻璃位置固定,只调整镜头位置的相机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箱式相机。

荷兰制造的 GUY DE CORAL 木制箱式相机

相比于折叠的皮腔相机,这种相机又重又笨,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过在干式摄影板普及以后,脱离了暗房的束缚,相机的设计也开始往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而当下影响相机拍摄效率的重要因素就是,换片。

我们简单来讲述一下木质折叠皮腔相机的拍摄过程:

  • 第一步,组装相机;
  • 第二步,测光,并调整光圈快门;
  • 第三步,调整齿轮对焦,这时需要用上放大镜来确认焦点;
  • 第四步,拆掉毛玻璃,安装上底片;
  • 第五步,摘掉底片遮光板,拍摄;
  • 第六步,装好遮光板,拿下底片,装回毛玻璃,重复 2 至 5 步的操作。

这些步骤中,拆掉毛玻璃装上底片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倘若在这个过程中被摄物体有位移,那就需要换回毛玻璃重新对焦。

这个过程,和火绳枪的操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使用上图的箱式相机,就可以将底片预先竖装在相机内部,每拍摄一张后,就将曝光后的底片依次推倒。全部拍摄完毕之后,再进入暗房取出冲洗。

当然,还有这种抽屉式推拉法换片的相机。

抽屉式换片的西格黑斯特(Sigriste)相机

这样看来,快速换片的问题被暂时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开始着手解决对焦的问题了。

前面我们讲到,摄影术是受到暗箱绘画的启发进而发明的,那么这一次绘画暗箱又一次启发了相机的进化。 底版放进相机中直接对着镜头等着被曝光,这时候我们是无法知道镜头里面拍的是什么的,但是如果在镜头上面再来一个镜头呢?再来一个反光板,让摄影师可以从上面开口观看,这不就是双反相机嘛。

Kinegraphe 木制反光式取景相机

众所周知,双反相机的最大痛点就是无法横拍,以至于现在的双反相机都是设计成 6×6 的方形画幅。而在一百多年前,为了解决横拍的问题,他们发明了三反相机。

安装了三个镜头的 Kinegraphe 木制反光式取景相机

双反和三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机拍摄的痛点,但人们对摄影技术的精进是永无止境的。多镜头还是太繁琐了,如果能做到一个镜头可以兼顾对焦取景以及拍摄就好了,单反相机就在这个背景下发展了起来。

首款单反相机诞生于 1884 年,由美国人卡滨·雷·史密斯(Calvin Rae Smith)制造,外形上和绘画用的暗箱十分相似,反光板 除了用于取景以外还兼顾快门使用。

1897 年,由德国人黑泽基尔(Dr. Hesekiel)发明的 Spiegel Reflex,具备一个狭缝速度可调的焦平面快门。在拍摄时,使用者需要现在相机内部设置快门速度,然后在一张照片拍摄完成后,再手动将快门幕帘回复到关闭状态,整个拍摄步骤相当繁琐。

Spiegel Reflex 单反相机
RUBY 单反相机

此时的单反相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在外部调整快门速度,直到 1909 年,英国公司亚当斯(Adams & Co.)生产的焦平面快门终于实现了前后幕帘联动、后帘自动闭合的功能。此时的曝光时间已经可以在相机外部进行控制,并且最高快门速度也达到了 1/1000 秒。

亚当斯公司生产的 Minex 系列单反相机

这种设计也给了其他公司启发,后来的 120 单反相机也多采用这种设计。

胶卷与柯达相机

虽然干版摄影大获成功,但是这种将感光材料涂抹在玻璃上的方式显然还是略显笨重。我们上文提到 1835 年英国人塔尔伯特研究出了拍在纸上的卡罗法摄影,但是效果不好,没有得到认可和推广。但是人们并没有放弃将照片拍在纸上的研究,于是纸质的干式摄影板就出现了。

法国人勒格雷进一步的改进了纸质的摄影版,使得纸板更薄,进而可以卷曲,于是摄影版变成了纸质胶卷。

采用纸质胶卷进行拍摄的相机

发明这个东西的人叫伊士曼,1888 年,他改进了片基的材质,发明了使用赛璐璐片基新型伊斯曼胶卷,至此,现代的胶卷诞生了。

胶卷的出现立刻淘汰掉了笨重的干板摄影,而伊士曼公司也趁热打铁,推出了适用于胶卷拍摄的相机「The Kodak」,随即伊士曼公司改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简称柯达。而柯达这个名字也随着胶卷一起被全世界所熟知。

第一台柯达相机

当时这种机器有个弊端,就是用户拍完需要把机器一起寄回厂家,厂家冲洗之后在重新上卷寄回来,要知道一百多年前,返厂的时间是月计的,要是走得远,可能半年都回不来。

针对于这种情况,柯达又推出了可以自行更换胶卷的 pocket 相机,同时又推出了带背纸的 102 胶卷,让更换胶卷的过程不必局限在暗室。这个 102 胶卷就是我们现在用的 120 胶卷的前身。

柯达 pocket 相机

在 19 世纪末,摄影处于「软」和「硬」的过度时期,一方面胶卷的出现让摄影变得,另一方面人们又贪图玻璃底版的画质。于是柯达推出一款可以二者兼顾的相机——柯达四号。

柯达四号木质折叠相机

随着胶卷渐渐的流行,玻璃版摄影渐渐不再被使用,于是柯达在 20 世纪初推出了柯达 3A 相机,这台相机也可以算做现代相机的原型机之一了。

柯达曾先后生产过 101、103、105、117、116、118、112、120、122、124、125、126、127、616、620、828、135 等多种规格的胶卷,虽然柯达可以为每个胶卷都做一台匹配的相机,但是这么多胶卷型号就好比早些年手机充电器的接口一样,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于是经过柯达和众多相机厂家的协商,最后整合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135和120胶卷。

至此,摄影的成像的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优解。时至今日,我们买到的胶卷虽然在材料和成分上已经和一个世纪之前的大不相同,但是整体的研发思路并没有发生变化,使得我们仍然可以将他们用在近百岁的老相机上。

胶片标准化,还有那个名字

上面部分提到柯达生产了几十种不同规格的胶卷来适应不同厂家制造出的相机,主打一个雨露均沾,但在效率上却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摄影术被发明的同一时期,世界上还诞生了另一项伟大的发明,那就是汽车。

虽然美国人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是美国人把汽车推广到了全世界,靠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工业实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标准化。

可口可乐,美式快餐,通用汽车,都是靠着标准化起家,然后风靡全世界的典范,而摄影也不例外。

不过率先推进胶卷标准化的不是摄影,而是电影。

随着柔性摄影材料的发明和推广,胶片的拍摄越来越容易,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拍摄动态画面的想法,于是电影就出现了。早期的电影虽然只有 15 帧,但一部 5 分钟的短片就需要 4500 张底片,如果算上 NG,那胶片的用量就更大。

哪怕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拍摄这么大量的胶片的成本都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在一百多年前。制片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然就要想办法节流。

导演想要画面效果,制片人想要省钱,在不断反复地拉扯之后,最后达成共识:采用 35mm 胶片纵向过片作为电影拍摄的主流标准。

随着电影胶卷标准化的制定,柯达的工厂也开始开足马力生产 35mm 胶卷,自然就怠慢了其它型号胶卷的生产,而使用其它型号胶卷的相机要么改结构去适应,要么就自生自灭,毕竟这是一个纯粹的卖方市场。

电影卷和普通胶卷只是尺寸不同,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既然 35mm 电影卷这么多,那我们就造一个使用 35mm 电影卷拍摄的相机就好了嘛。于是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在 1913 年发明了 Ur-Leica 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 35mm 电影卷进行拍摄的相机。

Ur-Leica 相机

这台相机小巧玲珑,使用方便,但因为一战的爆发没能大批量生产。战后巴纳克说服他老板继续让他研发这种相机,于是在 1923 年,Leica I 型相机发布,大获成功。

Leica I 型相机

徕卡之所以可以代表 135 相机,并不仅仅是发明了使用 135 胶片发明的相机,而是制定了整套关于 135 相机的行业规则,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标准化。

现在的 135 胶卷一卷的长度,传闻就是巴纳克在暗房里分装电影卷时,以他的臂展长度(1.6 到 1.7米)进行裁剪的,而拍摄 36 张是因为 36 可以被 2、3、4、6 整除,方便进一步裁剪。试想一下如果巴纳克身高两米,可能我们现在的 135 胶卷就是 48 张了,如果巴纳克再矮一些,135 或许就成了 24 张,但是终究只有这几个选择,绝不可能是 29 张或者 37 张这样的数字。

所以说历史虽然有偶然性,但是也是有必然性的。

而徕卡相机出了定义了胶卷的长度之外还定义了包括冲洗在内的一系列的规则,到了 1934 年,柯达根据徕卡的标准推出了编号为 135 胶卷,算是得到了「官方认证」,走上了标准化生产的道路。

135 相机由于流行太过于广泛,以至于 35mm 相机镜头的视野范围已经成为现在的行业标准,无论 APS-C、M4/3、中画幅,还是手机,都要讲一个「等效」,也就是等效的 35mm 相机镜头的视野范围。

135 相机的标准化让相机和配件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提升品质的同时也能大大降低成本,不过对于当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来说,相机仍然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笔者找到了一张徕卡在民国时期天津报纸上打的广告,看图片造型应该是徕卡 I 型相机。在当时的售价为 250 到 480 元现大洋。

按照老舍的《骆驼祥子》里面记载,一块大洋够祥子他们家全家下顿馆子而且可以车接车送,折算购买力约合现在的 300 到 500 元。而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只有 5 块大大洋。可见即便是工业化生产的徕卡,在当时也只是超级有钱人才能玩的起的。

二战期间徕卡制造了许多徕卡 III 型的相机,但大多都为军方所用,而战后的徕卡 III 型相机又多为拆机练手而造,大多不堪用。直到 1954 年徕卡 M3 的推出,一切才有了新变化。

拥有联动测距功能的 M3 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之后的几十年,徕卡的相机都是基于这个结构演变和改进而来,所以说徕卡的正统相机都是以「M」加数字的形式命名。至于其它的产品线一律可以看作是贴牌代工的产物。

与此同时,亚欧大陆另一边的小岛上,一个「小厂」也在摸着徕卡过河,有样学样的做起了旁轴相机,想着跟在徕卡的后面喝点汤,这个厂家叫尼康。

单反的崛起和相机的普及

摄影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 135 胶卷出现以后,在「拍得到」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拍的好了。

由于胶卷价格昂贵,冲洗卷还有滞后性,所以在胶片相机时代对于拍摄前期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一张好照片的评价也无非就三点,构图工整,对焦清楚,曝光正确。这也是相机使用中的三个痛点。

随着徕卡 M3 的推出,让尼康认识到跟着徕卡后面搞机械机构没发展,自己做的旁轴再好也比不过徕卡。那索性就换个赛道,于是 1959 年,尼康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大 F 出现了。

单反的结构相比于旁轴,以牺牲体积的代价换来了所见即所得的「零视差」优势,而大 F 采用了可更换取景器的设计,后期又出现了可以测光的取景器,省去了携带测光表的麻烦。一下子解决了构图和测光两个痛点。所以大 F 一经发布,就风靡世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头部摄影师和新闻机构都采用了大 F 作为摄影器材。

而后,尼康趁热打铁,推出了多台尼康 F 的廉价版本,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也能加入其中,体验摄影的乐趣。

尼康大 F 的成功,彻底改变了相机市场的格局,单反取代旁轴成为了摄影的第一生产力,虽然徕卡后来也推出了诸如 M6 这种经典机型,但也仅仅作为情怀和收藏品存在,再后来徕卡便彻底成为了轻奢的时尚单品。

值得一提的是,徕卡 M3 在刚发布的时候售价为 240 美元,普通美国人在 1950 年代收入的中位数在 2500 美元左右。也就说一年收入能买 10 台徕卡 M3。而尼康大 F 的售价为 330 美元左右,比徕卡 M3 还要贵。 而如今最顶级的尼康相机 Z9 要比徕卡 M11-P 便宜很多。

更先进的相机诞生

在尼康单反成功以后,越来越多的厂家加入了单反相机的研发当中,一时间相机行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尼康也凭借着先入局的优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坐稳了头把交椅。而尼康最大的技术优势就在于测光,尼康在测光领域可谓是充分的发挥了所谓的「工匠精神」,在这个单一领域几乎做到了极致。

尼康相机测光的「巅峰」之作,尼康 F3

由于当时胶片的价格依旧很贵,想要拍摄出一张能看的照片,除了测光要准之外还需要对焦准。尼康过分的专注于测光,导致在自动对焦的领域进展缓慢,这就给了其它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

1985 年,美能达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美能达 a7000,宣告了相机从此进入全自动的时代。随后的 1987 年,佳能壮士断腕,放弃 FD 卡口,改用更为先进的 EF 卡口,为佳能后 20 年的辉煌埋下了伏笔。而尼康因为船大难掉头,所以只能捏着鼻子继续使用 F 卡口,以至于接下来的二十年被佳能逐渐追赶并压制。

美能达 a7000

相比于 135 相机的欣欣向荣,120 相机以及大画幅相机因为普及度不行,一直处于不温不火混日子的状态。相较同时代的产品,120 画幅相机的技术要落后好几代。但 120 相机和镜头因为其优秀的光学素质和「底大一级压死人」的画质优势,仍然有着非常多的拥趸,但显然已经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了。

中画幅相机也随时代潮流做了小型化,但体积和性能都没有更多优势

时间来到 1996 年,由富士、柯达、美能达、尼康、佳能五大公司联合开发的APS(Advance Photo System)胶片系统问世。APS 开发商在原 135 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进,包括相机、感光材料、冲印设备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上都全面创新,大幅度缩小了胶片尺寸,使用了新的智能暗盒设计,融入了当代的数字技术。

可以说,APS 系统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 135 系统的痛点。它可以记录胶片的拍摄数据和拍摄进度,甚至可以中途拿出来换一卷继续拍。不过,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这些看似先进的功能,在数码相机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数码时代的来临

话分两头,就在尼康相机大杀四方的 70 年代,作为胶片巨头的柯达就开始研究新型的感光技术了,即用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显示,也就是我门现在说的数码相机。

1975 年,柯达发明了一台 100×100 像素的黑白相机的原型机,这台像机床一样的相机是所有数码相机的先祖。

到了 1981 年,索尼生产的 Mavica 被认定为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但也有说它并不是数码相机,因为 CCD 产生的是模拟图像存储在了磁盘中,想要用 PC 处理,还得进行一次数模转换。

SONY Mavica

1989 年,富士推出了像刮胡刀一样的产品 DS-1P,使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开创了这一领域的先河,之后的几十年,数码相机都使用这种模式。

DS-1P

第一台比较成熟的小型化数码相机要数 1994 年柯达推出的 DC40。

DC40,图片来自闲鱼

同一年,Apple 公司也推出了第一款数码相机 QuickTake 100。不过在乔布斯上台以后,把这个产品给砍了。Apple 公司在专业影像行业一直有很强的技术,可惜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推出专业的相机。

图片来自闲鱼

试想一下,如果一台相机拥有了 A17 处理器,它的性能应该是何等强大,而现在这种情况没有发生,都赖乔布斯 :)

1995 年,第一台拥有 LCD 屏幕取景的卡西欧 QV-10 诞生,宣告着光学取景已经走向没落,而后的小型数码相机都开始使用 LCD 屏幕取景。

图片来自闲鱼

而后理光推出的 RDC1 是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拍摄视频的数码相机。

到了 1998 年,佳能推出旗下第一台专业数码单反 D2000,第二年尼康也推出了 D1,宣告着数码单反已经成为了专业相机的主流,虽然在当时胶片单反还没有停产,但是大家都知道,未来是属于数码的。

后来的故事

进入 21 世纪之后,数码顺利的取代了胶片相机成为专业领域的新贵,尼康和佳能在发布了各自最后一款旗舰胶片机自后,也宣布停止胶片相机的研发。

再到后来,移动网络从 2G 变到了 5G,随着网速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只观看静态画面,于是视频流媒体平台开始兴起,刮起了一阵视频热。单反相机引以为傲的反光板技术被更加直观的屏幕取景所代替,没有反光板的专业相机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的取代了单反相机的生态位。到了 2018 年,尼康和佳能先后推出自己的新相机和新卡口,适马松下徕卡组成 L 卡口联盟,宣告了单反相机结构的彻底终结。

其实无反相机并不是一个新兴产物,广义来讲,从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无反相机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 LCD 取景技术还不成熟,所以专业数码相做成单反的样子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的无反相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数码相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回顾相机发展的漫长一个多世纪历程中,我们不禁为那些曾经闪耀的经典相机和值得永远铭记的品牌而感慨万分。它们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里,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传奇故事,见证了摄影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人类对美好瞬间的不懈追求。这些相机和品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摄影艺术的天空,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些品牌也经历了不同的命运。有些品牌因为种种原因而破产消失,他们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有些品牌则被其它更强大的企业兼并收购,成为更大体系中的一员;还有一些品牌则成功地实现了华丽转型,以全新的面貌继续在市场中立足;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一直存续到现在,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兴衰变迁。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