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首页时间流和侧栏的精选展位,少数派 Matrix 社区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因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有效曝光,因此我们决定重启 Matrix 周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社区内容、作者投稿新玩意呈现给大家。
🔥一周热评
来自文章《用 AI 秘书治好了我的「数字仓鼠症」——如何让 AI 劝自己阅读》:
吕立青_JimmyLv (+1) 特别好的一篇。对了,可以通过 bibigpt api 把音视频内容消费也纳入体系哦,https://docs.bibigpt.co/api
来自文章《HEIF & HEVC 转换器 1.0 发布:压缩 iOS 照片库,释放存储空间》:
Infovores (+0) 加上反向转换吧,我个人习惯用 heif 拍摄,但是发到 Windows 系统中不方便查看,偶尔需要转成 jpg。压缩体积释放空间对我来说不太重要,几万张照片扫描一遍太慢了,可以作为可选开关。
来自文章《16 款安卓个人记账 APP 大横评》:
Cgl (+1) 好文!随手记和钱迹算是我用得比较多的。随手记可能出身于金蝶,用起来觉得太硬核。钱迹是我一直在用的,确实找到了个平衡的感觉。自动记账的功能说实话有些时候有点隐私风险的考量,需要的权限太多了。最后就是银行卡同步,这个确实是个问题,不知道为啥境内没有支持这样的记账方式的软件。
MagicPants (+0) 安卓这边的记账软件全部都不行,因为没有任何一款可以实现端到端加密云同步的,而 iOS 这边我用过 monythins 等几款记账 app 都可以实现不授予联网权限的前提下通过 iCloud 端到端加密同步和备份。我是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能接受借记卡、信用卡信息在没有端到端加密的情况下上传到记账 app 服务器的。
来自文章《一次和 AI 写作有关的漫谈》:
PumpkinJui (+0) 「AI 写出来的文章没有认同感或归属感」,或许和螺导之前文章提到过的「掌控感」有一定关联?虽然自己调了改了,但始终像是给别人打下手(给 AI 擦屁股),而不像是自己满足自己的表达需求。另外,DeepSeek-R1 用到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例一个是西西弗推石头,一个是柏拉图洞穴……而且它的输出要是写花哨了,连同一分句内的逻辑都是不挨着的。例如刚刚随便给了一个哲学命题,然后它生成了「『好奇』与『悲悯』本就是同频的量子纠缠」「仰望与俯身本就构成完整的人性圆周率」和「卡西尼号探测器坠入土星大气的最后一刻传回数据,恰似人类文明在危局中的自我记载」这样的东西。我能懂它在嚼什么,但我真的不认同这种写法。
来自文章《飞书,一年商业会员使用有感》:
Cgl (+7) 看到飞书用在大学社团中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但是第一部分那个「停止维护」则露出了释怀的笑容。no offense,作者的反思我很尊重。飞书还是无论是对上对下都太极客了,以前某媒体发过一个文说飞书讨好不了老板,其实他连一般员工也讨好不了。科技媒体推荐的软件大部分只适合科技媒体,不适合单纯的科技行业,也不适合单纯的媒体行业,更不适合既不是媒体也不是科技的行业。唯一普通人可能用得到的飞书笔记,入口藏得那么深,真的有人会为了用一个笔记软件注册一个聊天软件吗?
沈小雷 (+0) 好用是好用,比如多维表格、思维导图、思维笔记,就是入口多层级,🤦♂️,然后启动时加载太慢了。增加了 friction,时间长了就不愿意用了。但凡把它的办公功能拎出来(不要聊天、日历等)做单独做一个轻量(比如 flomo 那种速度)都能秒杀很多软件了。
来自文章《安全升级必备: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2FA开源密码管理方案?》:
HPCesia (+2) 自建的 Vaultwarden (Rust 写的轻量版 Bitwarden 服务端) 用起来体验还是不错的。本身小一点的 VPS 价格也是在 10 刀一年左右,和 Bitwarden 的付费价格一致,还多台服务器。如果已经有 NAS 的话,部署一个 Vaultwarden 相当于零成本了。
来自文章《线下活动|若能回到公园躲藏:大象滑梯玩具展及分享会》:
不隔山 (+4) 豆瓣有一个大象滑梯小组:https://www.douban.com/group/745373/
来自文章《App+1 | 「邮件」的 AI 时代新体验,Notion Mail》:
青鸾游子 (+5) 说到图标,就连 Notion 本体的 macOS 图标到现在也不是圆角矩形。距离 macOS Big Sur 发布已经快五年了,真的不理解 Notion 在想什么。
未名君 (+3) 和 Spark 认真对比使用了一下。只能说他很有一点特色,但是并不优秀,如果是刚需还是建议 Spark。
小风时雨 (+1) 深度体验过半个月当作主邮件来用。加个太高只为了一个 AI 打标签来付费有点贵。因为以下的原因还是用回了 gmail:1. 没有内置翻译;2. 正文内容展示区域太窄了,有的邮件都出现了水平滚动条了;3. AI 打标签是要自己主动触发,然后一些邮件会半自动化的打上标签,但是每一次打标签都是新标签,其实我可能是想让 AI 帮我分类到一些已有的标签下,每一次新标签,后续管理起来非常的麻烦,并且也很没必要。
Lotta (+5) 不老少,拼音 bù lǎo shǎo,汉语词语、北方土话,意思是指数量不少、很多。
来自文章《从方法到伦理:漫谈 AI 辅助写作》:
棉花老闆 (+0) 一点个人的使用体会。如果只是以把文章写出来为目标,那么 AI 能提供的最大帮助确实是梳理思维。将 AI 生成结果作为自己的写作成果,是指挥 AI 替自己干活。刚开始用的时候还会有这些内容就是自己写出来的错觉,因为它理解能力很强,很能总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但事实上这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没什么提升的。甲方的审美决定了乙方的天花板。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可以让 AI 反过来指导自己。把自己写好的段落拿给 AI 看,假设它是指导老师或是特定平台的编辑,让它评判并提供指导意见,甚至让它教自己如何学习和模仿某位作者的结构和语言,并和自己的文章作对比。当对自己的文字很满意的时候,依然让 AI 给出新的建议,这样才能让人进化。
来自文章《当文与图的界限开始模糊:聊聊自回归与扩散模型的「串台」趋势》:
克莱德 (+4) 当脑子里出现「我想喝混凝土」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就意识到我不会被 AI 取代了(或者说没啥取代我的价值 xD)。
多数pia (+0) 老哥讲的是真挺好的,能感觉出来老哥应该是直接语音转文字的,读文章感觉自己就在课堂上了。
Paric (+66) 就说一个吧,洗羽绒服。羽绒服可以用带羽绒服洗功能的洗衣机机洗,洗完之后可以用毛巾稍微吸攒一下表面的水分,然后反面放进滚筒烘干机中,再放两三个网球一起烘干。烘干过程中烘干机内桶的转动会带动网球不断拍打羽绒服,最后烘干的效果就是羽绒服又干燥又蓬松不打结。
sandycc (+14) 赞一波,好评。上次少数派做菜文章一样,很科学解释生活原理,实用,能否出个懒人备餐做饭文章?
1. 滴露类消毒液含有松油,长期在洗衣机使用,会导致沾油→沾毛→油腻+脏;
2. 买热泵洗烘一体洗衣机,晚上放衣服进去,早上就能穿;
3. 市面上有一些防掉色的纸,洗衣服时扔一张进去就能防掉色。
来自文章《知识的春季大扫除:走出笔记囤积的困境》:
彷徨旅人 (+10) 我一直理解不了做电子笔记这个习惯。中学的时候,某些学科我会做笔记,因为老师课堂口述内容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存在差异,好的老师能够用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更吻合考点的方式来讲授,这些是不做笔记就不会有的新增信息。再加上考试前必定会复习,笔记是一定会看的材料。新增信息、必定会回看是我当时做笔记的动力。当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不再是老师口述这种不记录就必定丧失的方式后,我就不再做笔记了。
我会去收集信息本身(网址/PDF/截图 etc.),但不会基于信息去延伸记录当时的想法,因为我基本上不会对单条信息有长篇大论的想法,我相信我下一次看到这条信息时能够重新想起来,如果想不起来,说明它不够重要。
freesky0926 (+1) 信息源比信息本身更为关键和核心,比起海量信息的收藏囤积分类,信息源的追踪整理才是更为正道的方向。但目前的大多数收藏软件,还是针对信息本身的整理。
点七 (+1) 在和菜头学到一个说法,创作就是尿,你不喝水,不用笔记来吸收,根本尿不出来。
来自文章《每天有多少玩家教任天堂做产品?|「世界主宰」的掌机之路 · 叁》:
H4wk_L33 (+9) 昨天晚上和古川吃了顿饭,他说 NS Pro 会有的,我高兴到碰翻了酒杯。然后我就醒了,一看,原来是我的泪水打湿枕巾。
Xin_y (+6) 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我希望诸位车主不要在城市道路上忍不住非得踩一脚,我到现在碰到过的 su7,无一例外在城市道路都开得飞快,各种超车,就算平常很慢,路口起步也得给你来一脚。这车马力很强,一脚下去没经验的真的控不住车,真的很危险,之前就差点一个给我别了一下,搞得我现在看到这车我能离多远离多远。至于开智驾躺那玩手机的,干这事儿小米车主其实还真不算是最多的。
📒社区摘要
- mentalfl0w:树莓派嵌入式开发——带ESP8285无线模块的RP2040芯片开发板使用指南
- Fairyex:宁梵 NA20 HiFi 耳机体验:小金块大低频
- Stern:精酿啤酒为什么成了年轻人的解压新品
- Vanilla:从迷信品牌到理性选购,这是我的五年「寻椅之路」
- 黑狗布雷特:《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019)》局部印象:隔着屏幕享受“真铁”手感
- 德坤:读书笔记277《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
🆕作者的新玩意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ElijahLee:Aqara 智能存在传感器 FP1E
- 入手渠道:电商自购
- 入手价格:¥199
在前两年装修新家时,我曾考虑过使用人体存在传感器来实现自动化开关灯。但后来因为安装麻烦(只能固定在天花板或墙面上方)、接电困难(吊顶没有预留插座)等各方面原因,放弃了这个方案。这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每天长时间待在起居室,偶尔进出卧室,总是需要频繁地开关灯,甚是麻烦,于是又动起了存在传感器的念头。
Aqara 智能存在传感器使用毫米波雷达和 AI 算法来识别空间中的人体。与红外式的人体传感器相比,存在传感器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更大的侦测角度、更高的灵敏度等多个方面识别到人是否存在,甚至是人体呼吸的微动状态。
Aqara 智能存在传感器又分为 FP2、FP1、FP1E,经过一番比较,适配我的开关灯需求的型号是 FP1E。安装存在传感器需要房屋具备一些基础的条件。首先,最适合它的安装区域是天花板(顶装)或墙面上(侧装),能够从上到下识别大范围空间并减少干扰源的影响。它支持粘贴(对墙面材质有要求)、磁吸、膨胀螺丝固定等方式。我把它安装在了吊顶的一个角落,我认为非常巧妙的是,我使用了两个闲置的挂包钩把它挂在吊顶上,它本身也支持磁吸,能够稳稳地吸在挂包钩的金属钩子上。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任意对存在传感器的位置与角度进行调整,甚至不满意还可以移除,不留下任何痕迹。

第二个方面是电源,它需要 5V1A 的电源输入,这要求它附近必须有插座。我选择吊顶角落是因为这儿改造加了一个五孔插座给电动窗帘,刚好多出一个两孔电源,使用一个旧 iPhone 的充电头即可为存在传感器供电。至于裸露的电线,使用透明胶简易地粘贴到吊顶上,还好它的线极细,几乎看不出来。剩余部分电线藏到窗帘里就完全看不到了。真是完美的安装👏。

我使用 Aqara App 设置了智能存在传感器的自动化。尽管它支持 Apple Home,但是在 Home 中条件非常简陋,远不如 Aqara App 中的丰富。我的自动化设置是,在「在家守护」开启时(排除睡觉场景、外出场景),当主卧无人且超过 2 分钟自动运行「主卧关灯」场景,在主卧有人时自动运行「主卧亮灯」场景,在条件判断中,还需要加入主卧的灯是否开着或关着作为触发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它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在非睡眠场景下,进入卧室即亮灯,离开卧室 2 分钟即关灯,我很少再手动使用卧室的开关或者呼唤 Siri 开关灯了。
@XavierWang:70迈 M800 行车记录仪
- 价格:570
- 购买渠道:京东自营
春节回家路上,遇到了不少走应急车道的「素质先锋」,将录像从行车记录仪中导出。先不说白天一般、夜间糟糕的录影素质,用于回放视频的 app 交互做得奇差,历经两个大版本的 OTA 并未改善。因此我萌生了购置新记录仪的想法。

在网上搜索后,目前录影素质比较好的记录仪多采用 Sony IMX678 背照式传感器,支持 STARVIS 2 超感光夜视算法,从各位博主的体验视频来看,录影效果确实有明显的提升。

记录仪到货后仍在春节放假期间,我便自己安装了。盒内提供了两张静电贴、一张备用的支架双面胶及一根安装撬棒,默认提供的供电线是点烟器车充及一根 A-C 的长数据线,停车监控电源线、4G 网联模块需要自己另行购买。

整体的安装过程是比较简单的,把记录仪安装在支架上,调整位置选择最佳视角,能够覆盖车前方及 A 柱两侧。确定好位置后,将静电贴粘在挡风玻璃内侧,使用毛巾抚平气泡。


接下来便是走线通电,偶然间在 Bilibili 上找到解决外置行车记录仪供电的 好方法,通过一个原车记录仪供电的降压模块,便可输出 5V 2A 电源,还可以激活停车监控功能,不必从保险盒、点烟器中拉线取电。使用赠送的撬棒打开后视镜上方的盖子,拆下原车的行车记录仪与电源线,倘若取不下来,可以大力出奇迹(bushi。
取电模块我用了 3M 双面胶粘贴在顶棚车架上,避免行车过程中振动产生噪音,然后将电源输出的 Type-C 线整理到适合长度,顺着顶棚缝隙走到行车记录仪一侧。最后把记录仪外壳装上。


初次开机,需要在手机上使用 70 迈的 app 进行激活与同步设备时间。手机连接到记录仪后,整体的界面是比较简洁的,没有过多元素。
在 app 中,提供了录制影像、停车安防、智能出行、声音设置、系统设置、设备数据六个方面的设置。其中比较常用的有视频分辨率、速度与位置水印、缩时摄影、紧急视频检测灵敏度等几项。

相比原车的行车记录仪,70 迈的画质提升十分巨大!140° 的广角镜头可以覆盖 5 条车道,我将记录仪安装在靠近副驾的位置,但并不会被挡风玻璃上的辅助驾驶摄像头遮挡住,能够拍到完整的前机盖,保证可视范围的同时,也避免产生影响观感的画面畸变。

在日间光线良好的可视范围内,可以看清极左侧、极右侧两侧车辆的车牌号码,画面清晰度很不错。在晚上、隧道等复杂的灯光下,有算法的加持,车牌不会出现强烈反光等问题,但仅可看清两旁车道的车牌号码,虽然能看清更外侧的车身颜色,但号牌上的字符难以分辨。
这么好的拍摄效果,也是有代价的。如果我想要获得清晰的行车视频,只能使用 4K 30fps HDR 的影像规格拍摄,1080P 30fps HDR、1080P 60fps Normal 记录的视频画质,与原车的行车记录仪画质不相上下,画面细节比较模糊。
此外,更大的缺陷是,M800 采用的是内置 eMMC 存储,按照官方客服介绍,128G 单摄可以持续录制 6-7 小时的行车视频,256G 单摄可以录制 12-14 小时,建议在购买时一步到位选择 256G 的版本。
第二点是 M800 机身内部使用了 500mA 的耐高温聚合物电池,用于停车后的短暂录制及保存视频。长期循环充放、夏季高温天气等恶劣条件是否会影响行车记录仪的运行,尤其是在广东等南方地区,夏天太阳暴晒后车内能达到 60、70℃。使用法拉电容替代锂电池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呢?
需要加装后置摄像头吗?
个人感觉没必要,原因有三 ——

一是后挡风玻璃贴有隔热膜、加热丝,会导致摄录的画面不清晰、模糊;二是一般追尾全责或主责,对交通事故的定责帮助不大;第三是这台记录仪只有 128G,能够存储的录像有限,我会更侧重前方的画面。
CPL 滤镜对前挡风玻璃的反光有没有用?
有用,但前挡风玻璃贴有隔热膜,在画面的上部分位置会有明显的彩虹纹。

领克 07 EM-P 的中控台反光从记录仪的视频来看比较严重,但还能辨清画面内容,因此我选择不加装滤镜。
💬一派热议
在上期第 207 期一派投票《多小的手机算是能主力使用的「小屏手机」? 》中,共有 372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少数派_858571 (+23) 我的理念是手机尽量往小了买,电脑屏幕就往大了买。非常受不了大屏手机和小屏电脑。
HC_Gio (+8) 我的看法是:判斷小手機的標準是寬度,低於 70mm(最好低於 66)就基本可以算小手機。S20 雖然也有 6.2,但寬度在 61 所以勉強算小。同理 S24 寬度在 75,也是能勉強算小。
一般会社员 (+5) 以目前手机上 APP 的 UI 的密集程度,我觉得能接受的最小屏幕尺寸就是 6.1-6.3 了。
mini 系列我也很喜欢,但是在淘宝、美团等 3A 大作里点加号真的费劲。

任大喵 (+3) 之前双持过一段时间苹果 + 安卓,理想中是日常办公都靠苹果,娱乐都安卓,最后发现这样合理分配有点难度,而且带两台手机出门时个有点麻烦的事,哪怕是我这种出门就带包的人,如果放一台在家里或者办公室不带出去,那我在家和办公室也有大屏幕电脑,所以最后还是把安卓给出了
不是小猪猪 (+2) 上周六从 13 mini 换成了 16 标准版。 虽然很喜欢 13mini,但是杀后台真的难以忍受了。
呆萌小伦伦 (+1) 在临近 13mini 从官网下线前买了 512GB 绿色,不太好找合适的手机壳,但是作为兼备 Magsafe 和性能的当时已经很知足了!用到现在感觉还很趁手,不知道以后换电池会不会一直能作为备用机使用。
奕明 (+0) 现在用的 iPhone 16 改变了我对小屏手机的看法。严格来说 6.1 寸的 iPhone 的屏幕没有那么小,但是我上一台手机是 6.7 寸的小米 10ultra,相比之下屏幕大了太多。然而更小的 iPhone 并没有让我获得预期中更好的握持体验。
尽管 iPhone 的边框棱角比前面两代已经圆润了很多,但平直的背板和整体四四方方的设计使得它的握持舒适感远不如尺寸更大的小米 10,因为后者有圆润过度的背板,使得不仅它的边框,背板也能接触手掌,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握持的舒适感其实不重要,但让人意外的是操纵体验会因此下滑。尽管通过下意识加大手掌捏合的力度可以保持因接触面积下降而下降的摩擦力,从而保持手机稳定,但接触面积的减小使得手机拿起来够不灵活。我绝对不算手小的人,在小米上我可以调整手掌贴合背板的位置前移大拇指,仍能轻松点击屏幕最左上方按钮,iPhone 上做不到,而 iPhone 应用的大量返回操作都是放在这个地方。遇到右滑返回不被支持的场景都需要触发单手模式(顺便一提,这个功能的实用价值很不错)。
类似的体验降级还有很多地方,由于右手握持手机时 iPhone 很需要手掌贴合住右边框,这会导致右手大拇指很难按到屏幕右下边缘的元素,或者容易在按其它地方时被大拇指根部误触。用了几个月,我仍然觉得 iPhone 的操控很难受。
以上体验是我从大屏的小米换到小屏的 iPhone 最意外的地方,也是最失望的一点。我们喜欢小屏手机并不是喜欢小屏本身,而是喜欢常常与之而来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还有轻量化,这对便携式设备很重要。下一台手机如果还是 iPhone,那我就直接用 Max 了。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生活类话题《聊聊你的「工作日备餐」》,欢迎来聊。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