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和教育行业有关的,简而言之就是帮助高校宣传各类招生项目,尤其是MBA项目。那几年里,我曾无数次向职场人解读MBA硕士的价值。当 MBA 项目的宣讲会预告在社媒帐号里铺天盖地发布时,我总能精准提炼出 "性价比""灵活性"等关键词。随后,当双非本科毕业的我跳槽到跨国公司后,发现周围同事不是海外名校硕士,就是985高校高材生,抽屉里那份本科文凭突然变得沉重 —— 尽管工作能力不相上下,甚至我在一些工作上比他们更强,但是薪资差距像柄精准的游标卡尺,丈量着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中的贬值刻度。焦虑的我越来越感觉到本科学历成为我的职业发展限制。

于是,我综合考虑,整理出三条提升学历的路:

  1. 申请海外硕士:50 万以上的学费和 GRE 备考压力让人却步。
  2. 考研国内全日制硕士:我大三大四那会都考不上211,现在离校多年的知识断层让重新投入学习成为现实阻碍。
  3. 考研非全日制硕士:非全日制项目的 "门槛友好" 恰好契合了我的处境 —— 考试难度相对较低,周末上课不影响工作,用高中大学的老本或许能拼一把。

非全日制的 MEM(工程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和 MBA(工商管理硕士)成了备选清单。MBA是热门项目,和我从事的营销工作方向比较符合;MEM有工科背景,适合技术型人才,也能弥补我的不足之处,看上去也不错;MPA通常和行政有关,适合公务员,我就不多考虑了。

MBA、MEM、MPA的对比

二、院校选择的现实考量

一开始,东华大学MBA项目(我曾经的服务对象之一)是我的优先选项,15万的学费(比较便宜)、上海211院校的招牌,以及标榜的创新课程体系,构成了极具吸引力的组合拳。

于是去年6月左右我去参加了东华大学MBA的开放日活动,第一次走进东华大学校园那天,开放日讲座上老师展示的 "校友成功故事分享" 和 "行业案例库" 确实令人心动。但是,身边一位E人老哥和我闲谈中那句"提前面试很简单,随便过",却让我对项目筛选机制产生疑虑。更具象的冲击来自教学楼的卫生间:潮湿的地面混合着刺鼻气味,与光鲜的招生手册形成锋利反差。返程途中盯着行车导航显示的来回四小时通勤耗时,突然意识到教育投资中的隐性因素——教学环境的质量、地域便利性以及同学水平质量,同样是影响学习体验的关键参数。(不是说东华大学不好,主要还是不太适合我个人)

东华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MBA创新性课程设置

那场开放日后,我重新梳理了需求清单:通勤便利性、课程实用性、同学圈层质量,甚至卫生间卫生状况,都成了评估指标。东华大学的卫生间成了一个隐喻 —— 它提醒我,任何教育投资都不该只看招生简章上的光鲜数字,而要实地感受项目的细节温度。当我在备忘录里划掉 "东华" 时,突然发现自己从曾经的 "招生话术设计者",真正变成了一个理性的求学者:比起快速获得一个学位,更重要的是找到能真正滋养职业发展的学习土壤。

最后,我的目光放到南京大学的MEM项目,20万的学费(还算可以接受)、顶级985名校招牌、苏州校区来回通勤不到2小时,技术+管理的教学内容设置、可以选择项目管理轻工科方向。这对我来说算是最适合、性价比最高的理性选择了。

三、碎片化学习的 "诺曼底登陆"

确定目标院校后,备考成为贯穿整个秋季的主旋律。简单介绍一下,MEM、MPA、MBA三大管理类硕士的初试统考均采用相同科目——12月下旬同天进行管综199(含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写作三部分)和英语(二),无需考核政治科目。其中管综199侧重思维能力的检验,英语(二)的难度则对标高中英语水平。

面对这个标准化考试体系,多数在职考生会选择报班系统学习。但经过真题模拟测试,我发现知识框架并未超出可自主掌握的范围。考虑到工作强度尚在可控区间——日常8小时工作制中,我常能通过效率优化、时间管理腾挪出2小时学习时间,最终决定采用自学备考模式。这不仅节省数万元培训费,更让我掌控学习节奏的主动权。

B站成为我的核心学习阵地,尤其是@MBA大师频道薛睿老师的逻辑课程。真不愧是明星教师,薛睿老师擅长将抽象思维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解题步骤,其免费课程的质量甚至超越部分付费产品。

进入9月冲刺期,我逐渐形成一套刷题节奏:工作日分模块突破薄弱环节,周末全真模拟考试环境。

每次模考后,通过语雀文档搭建错题库,按照题型分类、错误归因、解法对比进行三维度分析,拆解真题的方方面面。针对令考生头疼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作文),我用AI批改作文结构,提炼AI生成的标准表达,再结合真题范文进行三角交叉验证,最终形成我自己独门的《写作模板手册》。

四、初试:被时代温柔以待

2024年12月的一天,手机突然弹出教育部官网的推送:"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较去年减少50万人......" ,我想,这不是稳了吗?连续几次的模拟自考,我的水平大致是在国家线+10分的区间内徘徊的「低空飞行」轨迹,如果考研人数减少,那是不是意味着难度降低呢?我充满信心。

时间一点点过去,来到12月21日,我分配到苏州某个二本高校参加研究生考试,体验挺奇妙的。考前一天查看考场,发现周边三公里内的酒店竟提前两周全部售罄,闲鱼平台上溢价500%的"黄牛房"刷新了我的认知体系(这里也有黄牛啊!?)。考试当天,考场外近三成由父母陪同的社会考生构成特殊景观——这些二战、三战考生与其家长形成的陪考生态,与考场内金属探测器的戏剧性表现形成互文:上午携带车钥匙通过安检闸机时毫无反应,下午同个钥匙触发警报后,监考员却摆摆手直接放行。这种安检系统的选择性失灵,让我想起近期科技论坛热议的AI眼镜作弊手段,不禁对标准化考试的防御机制产生疑虑。

真正置身考场才体会何为"决策熔断"——根本来不及做完所有题目,和公务员考试一样,一分钟一题,没时间给你细细思索,很多题只能排除一两个后蒙一个。MBA大师小程序在当晚就出了估分功能,输入记忆残片般的答案,系统生成的180分估值(较去年国家线+5分)对我而言是正常发挥,我估摸着应该能过吧。

在2025年2月底,初试成绩公布了,第一时间查分!210分!(最终比国家线高40分)我去,批得真松!这肯定稳了!

五、复试众生相

初试成绩公布第二周,学校官网弹出复试通知,内容包括政治闭卷笔试20分钟结构化面试。让人惊讶的是,往年政治笔试都是开卷,毕竟非全日制本质还是送钱,没必要卡这么严。但今年改为闭卷,给看似尘埃落定的录取程序增添了变数。备考压力值瞬间拉满——直到看见"拟录取200人/报考220人"的数据,我的焦虑坐标才从"生存模式"切换至"求优模式"。排名第50位的安全边际,配合"政治考核全员合格"的历年潜规则,构筑起双重心理防线。

考试当天,走进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时,管理制度的颗粒度差异立现:环卫工的精细化保洁形成地面倒影,保安的网格化巡逻构建出安全感结界。这种秩序美学与其他大学的对比,恰是名校资源禀赋的实体化注脚。报到处的人群年龄光谱印证了非全日制项目的现实意义:70后高管、80后工程师、90后的精英,构成职场进阶的时空折叠现场。作为毕业刚三年的"职场新人",我在年龄中位数30+的群体中略显突兀,但看着年均+10%的学费涨幅曲线,性价比的确定性压倒了所有犹疑。

南京大学的教室
南京大学的茶水间

跟一些同学简短交流了一下,发现大多数都挺有思想的:事业有成、思路清晰、谈吐不凡、慧眼如炬。不知道大家在工作中是怎么样的体验,在我以往的工作中,经常会遭遇一些"职场空心人",活的浑浑噩噩,说话没有逻辑,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同学圈层质量,名校门槛可以在思维密度层面过滤掉很多的人。

闭卷政治的命题逻辑充满辩证智慧:时政简答题既规避了死记硬背的应试弊端,又巧妙检验考生对新代理新科技的理解。面试环节的压迫性测试则充满名校特色:当被追问"管理职能"时,我的临场重构虽不完美,但考官眼中闪烁的评估性宽容,印证了非全项目"选拔性弱于检验性"的潜在规则。(因院校要求,不能透露过多内容 - -)

结语:在褶皱里生长的勇气​

备考时看过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说:"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现在的我,正站在这簇火焰的边缘,看着它逐渐照亮职场与学业的交界地带。那些在工位上刷过的网课、在语雀里搭建的知识体系、在复试室交换的人生故事,都成了这场成长实验的注脚。非全不是妥协的选择,而是用另一种姿态拥抱理想。 虽然,我可能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但当九月的桂花香气漫过校园时,我会带着这份独特的备考记忆,走进属于职场人的课堂,在时间的褶皱里,继续雕刻属于自己的未来。

你如果最后还想问我非全日制硕士真的有用吗?我会告诉你,虽然我还没入学,但是我凭借简历上南京大学的这一行锦上添花的教育背景,已经在本月成功入职一家芬兰外企了。

 

首次码字分享考研故事,文中观点纯属个人视角记录,非专业经验输出。若有表述不周或细节偏差,还请各位看官轻拍~ 写文初衷不过是给同样在学历焦虑中徘徊的朋友递颗石子,至于路怎么走,还得看各人脚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