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写在前面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第一次接触和「学习」相关的帖子,个中不足与瑕疵估计无法避免,还请多多包涵。写这篇文章也是机缘巧合,一方面很多我的朋友都在问我有关英语学习的诸多琐事,我自觉三言两语难以说清,遂计一并成文,条理也清晰一点;另一方面在各个平台,视频也好文章也罢,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论、工具观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于初学者或是急于有所提升的学生党确实眼花缭乱,但普适性与可用性却不见得有多高。尤其后生成式 AI 时代,宣称 AI「重塑」学习路径的论调甚嚣尘上,然而依我看倒是鼓吹 AI 本身成了路径依赖,对于缺乏时间精力的成年人和无法随时使用电子产品的学生却毫无参考价值。

这篇文章我想不那么严肃,从我自己多年学习英语的经历、见闻与感悟切入,与大家一起聊聊我对于英语的认知与对英语学习得心应手的信心究竟从何而来,文章分成多个部分,可能会比较冗长,想跳到方法论部分的直接根据标题滑动即可。
日积月累——小学与初中
我记忆里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上课外班的英语了,当时南京的小孩都去上书人教育,美其名曰中学前的时尚小单品,大概和奥数和编程是一个性质,当时的教材是 3L 看听学。其实现在想来过早接触书面或者说偏应试的英语意义不大,大多数那个年龄段的小孩连中文还没捣鼓明白,毕竟大多数人也不是外教傍身的贵族家庭。

现在比较火的自然拼读倒反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语言学习从发音入手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语言属性本质的强调——交流是所有语言最终的目的,而发音是交流被赋予普适性意义的基础。不过鉴于我野路子的学习路径,有关如何自然拼读我无法给出建设性的建议,暂且按下不表。不过英语口语能力好的人,最终会达成和自然拼读的习得目标相似的能力,即——通过对单词音素的拆解,准确读出并进而可以猜测生僻单词的意义。

初中是第一个习得英语的重要阶段。此时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技能的基础已经基本打牢,这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获得了在生活中提升语言熟练度的能力。这包含了在交流中提升口语流利度,在信息概览中提升对单词、短语、表达、语法等要素的潜意识,换言之就是语感。许多孩子现在初中就有手机,针对这样的能力,可以在休息时间多看美剧或是听英文歌,甚至打游戏也可以打打外服(比如 Roblox 或者 Among Us 这类不太需要复杂交流但交流频率比较高的游戏)。这些实践会在初中的阶段开始出现效果,我在这篇文章后面的部分也会多次提到。这是我简单易行的英语学习方法论的重要一环。

话说回我自己的记忆,苏南地区的学生上课外班也是常态,我的英语课外学习也没有落下,当时我在一个大学老师开的班上课,主要是讲语法,配以大多数人熟悉的新概念英语作为教材。语法其实没那么重要,外加语法作为英语中考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实课内的练习量完全足够。至于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知识点,例如虚拟语气、从句、独立主格等,在高中英语阅读量提升之后可以靠语感在阅读中遇到时直接平推,再一个语法在高考也并非重点考察领域,所以自然不必担心。当然提前在初中啃下这些高难的语法知识,对后续语感和应试英语的水平提升都大有裨益。
至于新概念英语,我仍然认为作为初学者的教材是极为合适的。合适的文章篇幅与生词量,完整的语法知识覆盖,以及非常多的配套练习出版物与解析视频,都提升了它的地位,至于内容稍显过时的问题,在此阶段的影响也并不大。我个人从现在回想初中英语的水平标准,在初中结束之前词汇量达到 3000 左右,能比较顺利的读懂一些较长的文本,如果还能简单的与外国人或英语老师交流,那就是极好的了。

当然也不能忽视学校老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我初中的英语老师是当时少数对我很宽容的老师(当时比较容易闯祸)。我还记得当时甚至帮他阅卷过,也上台讲过题目。初三的时候周三英语课在中午之前会小测,我经常经过他的首肯不用做,从而可以早点去食堂吃饭。「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一个幽默风趣、尊重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未来的成长给予举足轻重的帮助,而这一切往往只是在手边的桩桩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
上升螺旋——有关一场「决定人生」的考试
如果说高中之前的英语还像是通识课程的过家家,拉不开太大差距,那高中英语恐怕是分化的开始。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在国内的应试型英语检测中如鱼得水的学生往往并不会在英语学习上倾注过多的时间。我的高中传统语言类高手可以说遍地都是,有非刻板印象文学青年,也有哑巴式学习但名列前茅的做题家。高中生似乎永远热衷于比较大大小小的考试成绩,但由于刚才所说的情况,即使学校出的英语卷子已经超出高考难度一大截仍然有大把 140 上下的学生。
不同于很多做题领域大神,在临近高三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并不理想,经常中游偏下。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两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英语应用能力很强但总是考不好的后辈共同的烦恼:
- 感觉阅读题文章和题目都读懂了,但是题目就是做不对。
- 续写感觉自己写的很好,但老师打分总是不高。
这两个问题当时困扰我相当久,直到我有一天在做语文阅读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语文阅读的答案看起来自由度高得多呢?」
从这个问题下手继续深入,我们可以发现本质上英语和语文在应试层面上并不是一个难度。语文由于母语地位的先天优势,自然对于绝大多数人在「理解」上没有难度,因此想要通过考核体现区分度,则必须向更加开放的方向挖掘——例如主观色彩浓厚的赏析,或是在理解难度上更高的文言文与古诗。尽管为了标准化,很多赏析类题目仍然有一些统一的分析思路和固定的答题得分点与话术,但仍然是主观分析作为解题的核心。
相反,英语对于非母语国家学习者而言无法走相同的路线,一方面是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达到轻易理解的习得程度,另一方面中国也并非英语资源与教学方法论底蕴深厚的国家,将英语放置于第二外语并作为接轨国际的一门工具型科目进入历史舞台也不到五十年。这样的差异也就带来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差别:英语直到高考甚至更高难度的考试也仍然有语法考察的部分,而语文高考几乎看不到语法考核的印记,这也就引入了下一个我想讨论的概念——语感。
很多人并没有系统学习过中文语法,但在初高中遇到中文语法题(例如词语搭配和语病筛选)的题目也能凭感觉选对,这也就是语感的体现。语感的建立是潜移默化的,在每天听到无数语料,将无数大脑内的想法转换成话语的过程中,对语言的逻辑感知会快速强化。哑巴英语的弊端也在这里体现,说作为语感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缺失会导致语言学习变「死」,并进而影响你对英语的感知和应试英语题目的准确度。但是由于汉语信息熵更高的原因,培养英语语感并没有中文那么困难,也不需要长时间的语言浸淫,只是单纯非母语环境导致的难度提升而已。


有了这样的 mindset,以上两个工程性的问题就可以很快找到答案了。对于阅读,可以充分运用英语名师的各类归纳性经验,在面对题目时不要把题目逻辑想的过于复杂。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读文章后在文章内勾画出与题干内容相似的语料,在分析逻辑后按照对应的方式选择答案。复杂的逻辑题目在高考阅读中几乎不存在,是完全的解题陷阱。
而续写也是类似的想法,复杂的逻辑或炫技的文章构思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傲慢的心态——希望可以通过个人能力折服阅卷老师,但实际上极短的阅卷时间根本不足以阅卷老师通读你的文章,反而是干净的卷面与字体,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高级表达能让答卷更上一层楼。
根据我的观察,许多词汇量大的高中学生反而对于一些日常的地道表达,以及与人体动作、形态、情绪有关的表达非常不熟悉,这也就是需要潜下心来慢慢积累的部分。总而言之,应试教育的英语考试比拼的根本不是英语能力,而是靠拢标准化答案的敏锐嗅觉。

在一个好老师的作用以外,其实一个好的朋友也很重要。高二后我的一个朋友经常与我讨论学习问题,其中又以英语为重。我们俩都算是英语能力尚可,在讨论有分歧的阅读题和听力题时双方的解题逻辑都会愈发清晰,所谓「理不辨不明」不外如是。在我的作文遇到瓶颈时也受到了她的鼓励,还拿来了她的高分续写文章细细研究,后来英语成绩的稳定也多亏了她的帮助。除了客观能力的提升,有一个可以共同进步且提供情绪价值的朋友,也是不可多得的回忆,还能有效的防止在高中出现心理问题。
彼岸毫厘之间——四六级与雅思
我知道许多大学生考完高考就不想再碰英语了,尽管有些学校有四级合格才能毕业的要求,但是四年八次机会大概总是能考上 430 分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只是保持了以前高中养成的习惯:多听英文歌,多看 YouTube. 因为我对数码领域的兴趣,平时看的 YouTube 科技博主的生肉非常多,除此之外还会经常看 CS2 比赛的英文流解说。
这些解释性质的英文语料一般语速非常快,有观看这些的习惯可以保持你的英语听力和语感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初次上手感觉纯英文难以理解也有方法,可以依照双语字幕、英语字幕、无字幕的顺序循序渐进的看英文视频,先借助中文与英文的对照关系熟悉语速与常用表达,再逐渐弱化中文的存在,最终独立理解英文语料。一个简单的判断是否建立起纯英文感知的方法是:听到英文时可以省去「在脑海里翻译成中文再思考回答」的过程,而是直接用英语回答,这就算是建立起了纯粹英文感知体系。

因为我们学校的四六级一般都和考试周撞在一起,所以我都是裸考。附带着我的字因为长期敲键盘已经鬼画符了,所以作文分数都很低。阅读一般和新高考一卷的难度持平,仍然是按照我上文提到的刷题方法,基本保证一天一整套四六级阅读持续一到两个月即可。四六级的听力反而是很有趣的部分,去掉题目的题型呈现我个人认为有些难为人,但是确实客观上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个人并没有去详细了解听力题型的阅读技巧,对于长期建立起语感的人可以提前看完题目后强行记下整段听力语料的梗概,再根据题目特征去见缝插针的寻找答案。
不过我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心得,很多题目可以通过选项的内容反推出题目题干大概的问题内容,比如询问地点,时间等关键词。在语料播放的空隙中做这样一个预先思考可以让你在听语料的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答案关键词更加警惕,也就更容易拿分。简单来说,需要大家在备考过程中通过大量刷题找回高考备考时的状态,那么四六级大概率可以迎刃而解。即使是顶级学校的保研夏令营一般 500 多分也就足够了,完全不必要对分数绝对值有过分的焦虑。

雅思在你派颇有点时尚单品的意味,许多英语相关的文章也多少和雅思托福的备考有关。托福我没接触过暂且按下不表。我的雅思准备时间也相当紧张,从开始计划到正式考试大概只有两个月。
首先我要抨击的是各大论坛搞得如火如荼的所谓雅思学习计划,在我看来毫无用处。首先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全天候备考雅思长达几个月,完全不现实。其次一天内只聚焦一门学习内容很难想象到了下午晚上效率会有多低。我个人提倡碎片化备考,阅读和作文的练习可以固定时间,但听力完全可以睡前做,口语可以在吃饭的路上,锻炼的间歇或者清晨睡前准备。大段的语料集中背诵或归纳不仅令人望而生畏,且也很难长时间专注。

接下来我详细说说我的备考心得。从听力开始,听力的练习量是必须要保证的,备考初期一天一套听力是常态,在冲刺阶段如果认为听力是短板则需要一天两套。听力准备也并非做完就可以,做一遍之后当然先批改。此时可以把错题的简短解析和听力原文拿出来对应着看,把听力扁平化,拆解成阅读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读听力原文并把其中的生词和生僻表达拿出来单独积累,这个方法在阅读中也非常好用,比使用百词斩、扇贝单词等单词背诵软件的效果要好得多(且不说从高中 3500 词到雅思的七八千词你需要背多久,背完了你也事实上记不下来多少个)。
正如我在前文所说,培养出语感才能快速抓住题目与语料的要点,而把生词在语料中反复理解是非常好的方法。阅读也同样需要类似的流程。做完先批改,批改完看原文,选出不会的词语进行批注,再重新放回题目再走一遍思考的逻辑流程。我实测下来大概会耗费只做题 1.5 倍的时间,但完全是值当的买卖。当然,秉持着「理不辨不明」的核心思想,如果有朋友也在备考或者有学习搭子,也可以直接开麦 Brainstorm,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尽量使用英文交流,既锻炼了解题思维也锻炼了口语能力。
不过我考的阅读 Part 4 是一篇社会学的散文,颇有些「阅读刺客」的意思,遇到这样的逆天题目千万不要紧张,还是按部就班的去做,当出现大量生词时可以通过逻辑词或者段落大意去猜测题目的答案,千万不要发现文章看不懂就随便做做题,甚至影响到后续部分的解答,完全得不偿失。

阅读与听力可以直接选择各家教育机构的机考网。我没有做某些新的模拟题,听力阅读完全只做了剑桥雅思 5-19 的题目,在我看来练习量、难度和语料主题覆盖度完全足够。机考网我推荐新东方的,完全不需要花钱,UI 虽然还是旧版机考但是实测和新版区别不大,限时机制可以快速让大家适应机考节奏。

题目的解析则可以选择学而思的雅思练习专区,大部分题目都会有简短的解析(虽然有的写的不太好),但是如上文所述可以快速定位到核心语料位置,效率很高。

作文我由于时间原因最后也并没有练笔太多,分数 7.0 也多少有点吃老本的意思了。Part 1 的图标解析题我非常推荐九分学长的 B 站课程,可以先看完熟悉行文思路后再开始范文练习。至于 Part 2 类似议论文的文体对大陆考生相当吃亏,因为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类似考察方式。我能给出的建议只有在看范文和写完批改之后把一些比较好的表达积累起来,并积极运用在后继的练习中,形成逻辑的肌肉记忆。写完范文之后才是 AI 发挥作用的地方。

大作文我推荐使用 Essay.art 进行批改,契合度比较高,可以给出大量语法错误和表达不地道的部分,还能根据主题给出一篇有大量高级表达的范文。最重要的是不需要花钱,关注公众号说明身份之后就可以有免费次数了。

小作文我没看到有什么特别好的批改网站。一方面大量的范文资源和比较公式化的文章结构使得备考可以通过大量重复和适当背诵提升分数,另一方面涉及到复杂图表,AI 的效果不一定好。但是我还是在我日常用的 AI API 合集工具 poe 里找到了专门批改雅思作文的 Agent,效果尚可:

口语我的分数也不算高,第一次考还是相当紧张,甚至能感知到自己的发音规律出现了问题,再加上国内考试老生常谈的 accent 问题,只能说还好其它科目的分数能兜得住。在口语备考中各大机构都视作珍宝的串题确实有用,简单来说就是各个 Part 的内容可以根据一些已有的题库或他人整理的标准答案,再根据自己大脑里可以脱口而出的表达和经历进行修改,形成一套自己的题库并多读多看加深记忆。
在这个阶段结束后可以按照回答内容,主题相似度等方式把多个 Topic 进行串联,并把对应的回答也串在一起,做到回答梗概相同,但是根据具体问题的差异选择一些不同的内容或表达,如此可以显著减少背诵的量和准备的难度。在考场上一定注意不能让考官觉得你在背,不然分数一定很低。因此准备语料时不能完全背诵,需要模糊一些信息并且在临场反应时结合你自己真实的记忆组织语言,并且尽量保证表情和语言的自然。
在文字工作准备完后对着自己的回答大声朗读并半背半想的复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觉得被别人听到自己说英语很羞耻,或者觉得听自己说话很尴尬,分数和好的结果比这些情绪上的扭捏重要的多。当然如果有搭子可以对着聊天练习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时间紧迫又预算充足,也可以考虑教育机构的一对一口语课或单独的口语陪练,还是有一些用的,但是性价比如何就自行斟酌了。


我的雅思备考的一些简短笔记如果有需要的也可以私信我交流。当然如果有一些针对个人英语学习的疑惑或者建议也可以私聊我,以上的一些心得也只是针对大家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的一些思考,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看待,至少我有信心自己的建议肯定比那些卖课的强得多。
地球村的泡影——我为什么喜欢英语
我个人的性格就是对我喜欢的领域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且不会感到厌倦,多少有些ENTP的特质了。喜欢英语最初的动机大概是相比奥数和物理竞赛,英语学起来真的很轻松,遇到的老师也很幽默风趣,也不像别的科目争分夺秒的做题上课。初中三年上英语课不知道看了多少美剧和电影(天蝎和良医真的很好看谁懂),上课偶尔摸摸鱼也不会被骂,成绩还轻松的维持在高位,很难不爱上。

但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突然想起来记忆里的一个小片段,像钉子一样钉在记忆里。小学毕业那年去北京玩,住在南锣鼓巷旁的民宿。门口有一家叫早春二月的融合菜馆,当时还是暴风吸入型吃货的我吃的很爽,直到旁边桌的嘈杂引起了父母的注意。一位长得很帅的欧洲哥们试图点菜,但是服务员听不懂他在说啥,被父母怂恿的我就过去帮这个哥们翻译起来。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似乎连一句语法正确的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就记得说了一句「The steak is quite little you can't be full eating this」,但是好在折腾半天之后还是帮这个哥哥点上了菜,还留下了一张合影。

我突然发觉,那个时候的世界还在千禧年的美好祈愿中踏步前进,中国还走在接轨世界的快车道上,9 年前那个炎热的夏天行色匆匆的人们还挂着笑容,后海的傍晚是北冰洋汽水与老酸奶的 live 专场。尽管我早已不知道那个帅气的哥哥是仅在紫禁城走马观花,还是偶然走进胡同里的饭店,但是当我鼓起勇气说出那句「Which dish do you prefer」的时候,有些事情就注定发生了,在我还不谙世事的脑袋里,想起了更小的时候有关地球村的宣传语。不同肤色的人因为热爱注定地交汇命运,没有歧视,没有敌意,只有热心的帮助和会心一笑。只是现在触手可及的和平似乎已成泡影,多年前的邂逅也只能苟活于记忆,但这不妨碍我在落笔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想起热爱的起点,那是我和你 心连心 同住地球村。

「愿你信仰语言、逝者的呼唤、冒险家的话语、忘却终点的路人的平静、记忆的力量和未来。」语言永远有最真诚的力量,开口的那一瞬间就是文明延续的最终答案,而我们永远是文明最鲜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