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2024 年度征文」记录赛道的入围文章。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加年度征文活动 [记录] 赛道。
摘要
- 23 年 8 月开始做播客与视频,帐号:七叶电波
- Slogan:使人成为人
- 主题:探讨 AI 时代下人类的自我教育
- 甲辰年发了 28 个视频,进行了一系列多动型社会实验,经常在流量之路上逆行,偶有心得,虽然无用,发出来或可搏看官一笑。
这篇文章是对这些探索的总结,也贯穿着我对媒介的思考,主要是关于:
- 信息传递效率与媒介形式的关系;
- 为何回归博客。
在进入这些话题前,先贴出一些片段,作为这一年线上活动的剪影——
流媒体顿悟时刻
顺流
- 在朋友建议下,随手蹭了下流量;不少观众在骂我,食贫道官号则关注了我,加了微信,赠送了会员,过年时还收到了礼品 —— 粉丝关心是非,博主看到的是生态;
- 蹭到流量后,再发之前的视频,流量仆街。大半夜在街头散步苦思冥想,突然心有所悟,掏出手机查看后台,发现观众标签从「学习、放松、睡眠」,变成了「生活、娱乐、搞笑」;
- 只好继续蹭流量。本来我在蹭食贫道,结果在黑神话发布那天,食贫道在直播打黑神话;
- 好在听取听众建议,已经蹭了黑神话,做了一期《往生咒》解读,后来 Nick 邀请我在少数派录了一期黑神话中的经与咒,缘起也是看到了这期视频;
- 看到播放量还行,又做了一个,引来全网爆骂,但也成了我播放量最高的视频 —— 经历网暴后,我爱上了我的黑粉;
- 这是一期关于袈裟的小科普,大量游戏玩家骂我没活硬蹭,有些则质疑我的专业性;不过有位僧人看到视频,又翻了往期节目,加微信问我能不能付费学习;
- 之前做过两期关于学习的视频,播放惨淡;为了迎合「生活、娱乐、搞笑」的受众,将节目转向脱口秀风格 —— 我称之为 Sit-down comedy(Kimo 桑翻译成坐笃笑),流量喜人。我意识到没人想在 B 站学习,大家打开 app 只是为了娱乐;
- 某知识区up主,视频并不精致,只是直播录屏,但流量颇丰,令人费解。某日看到她发了张照片,近乎全裸,我突然感觉有一道光照在天灵盖上:做流量不能道德自我设限!
- 过去五年里,一直采取公益的形式做这件事。从发布第一个视频起,就不断有人要给我送钱,我都没接。但 24 年的一系列遭遇带来的冲击,在某一刻彻底扭转了我坚持免费开源的想法;
- 于是我在 B 站工房上架了咨询和教学产品,然后才发现,过去因为不收钱而错失了很多有意义的交流。
限流
- 三月连续三个长视频因为「不垂直」而没有推流,包括赶上 Sora 发布这个热点的 AI编剧史,怒而断更四个月;
- 蹭流成功后高歌猛进,直到熬夜做出来的《人妖僧侣》被全网封禁……有人说是我同时戳中 Religion & Sex 两大审核 G 点,也有人说是因为赶上了 #易建联 的新闻 —— it's all about timing;
- 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审核问题,我怒而申请了 P 站帐号:

- 然而这一计划也被搁浅,P 站对版权要求极度严格,我的视频没有真人出镜,客服说无法确认是我本人,不能上架;前阵子传了个 AI 广播剧《路易吉版十二怒汉》,它说涉嫌暴力凶杀啥的也不让上。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过这是后话了
逆流
- 订阅数达到一万五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怎样掉粉这个问题。网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涨粉的教学,却很少有人探讨如何掉粉;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动态挂人,在节目中有意挑衅听众(见下一条),略有效果,但不及预期,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
- 在 B 站发长视频,总有人说我废话太多。当时在写早期佛教系列,开篇要按部就班地讲解早期佛教是什么、为何以及如何研究早期佛教;看到这些评论,我突发奇想,从头到尾修改了原稿,做了一期只有废话的节目作为回应:早期佛教——为何与为何;
接下来进入正题:
效率即道德 —— 关于媒介形式的探索与思考
信息的传递效率与媒介的关系
「那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 当友人问我为什么不用 AI 配音时,我如是回答。
他问这个问题,是因为知道我因为混响和监听导致的听力失衡,在录音上耗费了极大量的时间(今年才基本解决),我的回复则是基于对媒介的思考:
表达方式会受到媒介的限制,比如:
- 用唢呐和钢琴,编曲方式截然不同;
- 用刻刀、毛笔、硬笔、键盘写作的时代,书面语言的语法差异巨大;
-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器材上的差异,使好莱坞与欧洲发展出不同的电影语法。
这是因为信息的传递依赖于我们与媒介的互动,不同材质、形态的媒介,适合的互动方式也不同。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媒介塑造了我们的表达方式。
接受信息需要时间,考虑到时间是一种极为有限、不可再生的资源,我认为在传递信息时故意浪费他人时间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在传播信息时 —— 特别是一对多的情况下,有必要以恰当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比如:
- 告知开会时间、新闻播报、通过 U 盘拷贝信息,恰当的时间就是越短越好;
- 有些媒介,如音乐、诗歌、电影,时间就是其信息的一部分,它们必须以特定的节奏传递(除非你用 3 倍速听协奏曲仍然能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
前者意味着在尽量少的时间内传递完所有信息,是被动接收;后者意味着在单位时间内激发尽量多的信息,是共同创造 ——
根据媒介的特性,将信息传递的效率最大化才是合理的。
说回自媒体,目前最常见的媒介只有文章、音频、视频三种。
仅仅从文件包含的数据量来看,视频是信息量最大的,实际上不一定如此。举个例子:文学作品可以激发联想与幻觉,仅凭文字就将读者带入梦境;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拍成电影后,反而削弱了想象力,破坏了原著读者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信息量更小的媒介,反而激发了更多参与、创造了更大的信息量。
这也是我对艺术的理解之一:用尽量少的干预,激发尽量多的参与和创造。
AI 语音的不道德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AI 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视频制作的全流程。一种典型的例子:用 AI 语音朗读一段 AI 生成的 200 字的时事评论,时长 1 分钟,画面是 AI 配的,为了让观众能在这无聊的1分钟里不要划走,配上了由 AI 自动选择的节奏强劲的背景音乐,文字、音乐、画面三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仅仅是为了使之符合「视频」的形式而硬凑到一起。
花费一小时看了几十到数百个这样的视频后,任何人类的大脑都会变成一团浆糊。
这类信息显然与音乐等不同,只需要被动接收,这个视频,去掉车轱辘话和结尾的「大家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哦」,通常只剩下一两句话,以文字形式阅读仅需数秒,体积可能不到 100 字节。现在这段视频不仅要花费一分钟时间,还要占用约 10,000,000 字节的带宽。
这浪费了更多的能源与物料,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坏;对我们自身而言,则是消耗了极为宝贵的生理资源:
原本只需要瞥一眼就能获得的信息,现在要耗费大量时间与能量才能获得;彼此毫不相干的视觉、听觉与文字信息对感官的狂轰滥炸,在神经系统中引发了回荡不息的噪声。
这些噪声会削弱意识、降低注意力与记忆力,是造成人类基本功能集体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刷了整晚视频后,这个人并没有获得任何信息,反倒是丢失了很多信息 —— 他无法想起自己看过了什么,连原本的记忆也受到损伤。
用AI配音的视频鲜有例外,绝大部分符合以上描述。
恶果 —— 更多的少年 Jump
信息在传播时会在压缩——传递——解压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互联网的发展则加速了这一循环,比如,一张照片在不断转发的过程中,变成「包浆」;又比如,一项研究被媒体报道、其报道再被其他媒体参考……最后被断章取义、不知所云。
这两年我更是注意到一种极为革命性的现象:有人把评论区的「神评论」录屏再发布成视频,再将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录屏并发布……
如前所述,将文字信息转换成视频,会将信息密度降低 10 万倍乃至以上。而现在有人把这一过程开发成了循环工序,再次打破了信息密度的底线。
通过接触这种媒介,思想被一再稀释。我个人认为,其必然导致的结果之一是,越来越高发的青少年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症(会另行撰文解释)。当代青少年的语言能力明显退化(特别是抑郁群体),其阅读能力低下、表达不知所云、只会重复抽象烂梗,正是这一问题的体现。
我的预测是,如果互联网协议不变、AI 技术没有重大突破,至少在近年内,AI 技术的普及只会造成心理病患的增加,包括心理 agent 的普及也不能减小心理行业(特别是青少年抑郁领域)的缺口。
总而言之:用恰当的时间有效地传递信息,意味着如果你使用这种媒介,就应该将它的特性发挥到最大;如果信息的性质不能被改变,就应该寻找其它媒介。
注:基于以上观念,我认为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所有人 —— 至少是媒体从业者与经常发表演讲、授课的人士,都应学习如何有效传递信息。故意浪费他人时间的人,应该被关押同等的时间作为惩罚(显然,有些博主被囚禁的时间会超过一生)。
如何看待省流工具
人们开始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听视频、转文字、AI 总结等「省流」或倍速播放功能,正是因为音视频节目普遍没有充分发挥媒介的特性。
讽刺的是,造成对 AI 总结的需求的,正是 AI 制作的低信息密度视频的泛滥。
大部分 AI 配音视频采取没有感情色彩的机械声调,只是将文字转码为音频,实质上降低了信息传输效率。
自媒体作者通常并不喜欢省流功能,因为推流、收入都与播放时长相关 —— 虽然作为观众,他们自己也常常使用这些功能。
我的看法是,用户使用这些功能,通常有两种原因:
- 你的内容信息密度低,采取了不适当的媒介;
- 用户被信息密度低的内容折磨怕了,先用 AI 总结防止踩坑(现在大家先看评论后看视频,也是同样的原因)。
我自己的做法是:拉黑 B 站所有的 AI 助理,让它们无法在我的评论区发言 —— 并非是我抗拒这种工具,而是因为我大部分的节目结构比较复杂,AI 总结的表现很差,所以我会手动给每个节目写一份带时间轴的总结(有些长视频的时间轴就有上千字)。
另外,播客平台上的 AI 转文字功能,如果后台能关我都会关掉(Fuck you Himalaya !)—— 我的节目本来就提供逐字稿。
21 年深圳封城,我第一次做线上公益课,有人说自己是聋人,问我能不能提供一份文字版,从此我直播都会整理一份文字稿。做 B 站后,为了将内容开源,方便同行及听众参考,我也在播客托管中放了逐字稿。
总之,我做自媒体是为了和别人交流信息,不是妨碍他人有效获取信息。我没有敌视省流工具的动机。
播客倍速播放是一个多余的功能
另外,我认为播客软件上的 2 倍速播放是一个多余的功能。如果你能用2倍速听完长篇播客,要么是你的大脑处理听觉信息的功能已经远超普通人类,要么是这节目确实是废话太多了。
我从不用倍速播放听播客,哪怕速度变了一点点,音高、节奏、情感等信息都会变形。如果节目提供的信息并没有超出纯文本,这个作者就是在浪费自己与大众的时间,除非其内容具有独一性,否则你应该寻找文字信息「平替」。
视频也是一样的(但我确实需要视频 app 提供这个功能),如果核心观众也会频繁使用倍速播放,说明你的节目多少有点问题。
媒介适合承载的信息类型(以播客为例)
在做自媒体之初,我已经考虑到上述问题,所以我尽量根据内容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形式。
显然某些信息适合以音频为媒介传递,且无法使用省流或快进功能,比如音乐、广播剧、声音采样,等等。
我发布的第一个节目如何根据神经科学原理快速放松,是融合了科学知识、采取了催眠语言模式的练习引导。
看到评论区有高中生反馈自己难以放松,我制作了给一位高三听众的回信 —— 我认为这个节目的信息完全可以采取文字形式传递,但我把它视为情感电台类型的节目,所以做成了音频。
24 年开始做一些叙事性的节目,有些偏重于讲故事:净人 国学的尽头是资金盘?
更多的则采取脱口秀风格:《往生咒》 袈裟科普 人妖起源 食贫道拉片
讲故事或脱口秀,包含了表演成份,时机、节奏是关键信息,显然也无法被文字替代。
尽管如此,还是经常有人嫌我废话多。
我从未采纳过这种观众的评论。实际上,这种虚伪令我感到厌恶,因为他们不愿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自己打开 B 站是为了娱乐。
这些内容经过反复打磨,每个字的位置都经过推敲,录音废稿远比成片要长,他们以为是冗余的部分,都有用意。
这些人宣称自己有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行动上的表现却完全相反 —— 单纯是为了获得观点,看一个 50 分钟长视频的时间,足够搜索并概览数万字论文或略读一本科普类的实体书了。
我行动的方式始终遵循自己的思考,但这类反馈提供了一个信息,即视频用户没有耐心听慢节奏播客;我怀疑播客用户在看视频时也是如此 —— 打开视频 app,会引发对信息量更高的预期,因为比起听觉,视觉吸收信息的「带宽」要高得多。所以我通常会在视频开头给出提示:
这是一期播客节目,视觉素材很少,你可以使用听视频功能护眼(B 站 app 播放页右上角有一个按钮可以切换到播客模式)。
在视频网站做播客
到目前为止,我发布的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播客进行设计的,发布在B站时,显然要做一些调整。
本来录制语速较慢,为了配合视频网站的节奏,我会剪掉气口。于是稿件是为播客设计的,节奏却比较快。最后形成了一种四不像的风格,但也做过一些探索,不知是否能给其他博主提供一些参考:
有些节目我会配上视觉素材,但仍然采取播客的叙事节奏:AI 编剧史 人妖起源 人妖僧侣——佛教文献中的多元性别
后来我也制作了一些引导类的节目,有些练习以视频形式呈现更直观,所以我会拍摄视觉素材:七叶眼操 波纹呼吸写作法
有些以音频形式呈现即可,发布在视频网站的版本我通常采取一图流,以节省带宽:当我们谈论放松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后来我干脆不放图片,直接黑屏。
不幸的是,B 站已经全面短视频化,后台有一个指标叫 3 秒跳出率。无视觉素材的节目,3 秒跳出率都很高。我推测这是因为观众在刷视频的时候,大脑处在非常嘈杂的状态,打开视频时预期能得到同等的感官刺激。
作为权宜之计,我尝试了一种新做法 —— 在开头剪一段快节奏的视频,把观众留下来,后面再黑屏:从失眠到深睡 (一) 放松,从颅骨开始
但这种方式太费事,我又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 我假设观众只是不习惯在看视频时眼睛不能持续移动,于是我堆砌 Pixabay 等网站上搜罗的高清素材(通常是一些自然风景),为观众的眼睛提供跟随的目标,过几分钟再黑屏:僧团戒律作弊器 —— 净人 早期佛教 —— 为何与为何
在订阅数达到了一万五、六的时候,发现有了一批稳定的听众,于是连自然风景都懒得放了。
播客的口语冗余不是冗余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
我平时讲课通常只写一个大纲,然后即兴发挥。我考虑过把课上的录音直接发布,因为无法容忍音频中的口语冗余而放弃了。转而写逐字稿,精心录制。
后来再反思这个问题,我认为播客节目中的口语并非冗余 —— 不同语言在口语表达中的信息传输速率类似,都趋向于 39 bits/s (Coupé, C., et al., 2019) —— 听觉吸收信息的速度有固定的瓶颈。
因为我语速慢、语调平稳,很多听众当成助眠节目听,有些人问我是否天生说话这么温柔。
于是我回想起自己年轻时语速过快,很多人反馈过听我说话脑子会爆炸,现在的语速是经过了练习后形成的。因为我意识到,如果说话的目的是交流,信息能被吸收多少,比说了多少更重要。有些时候,更高的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吸收效率。很多人听播客是在相对休闲的情境,口语冗余恰恰提供了一种轻松的氛围,提高了吸收效率。能让人慢下来正是播客的特色,过度加速反而失去与视频网站的差异化。
总之,我认为播客节目的口语冗余、气口根据情况适当剪辑即可,在嘉宾语速比较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25 年会开始做一些即兴闲聊的节目。
关于停 、顿
真正的思考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停顿。
对我来说,我评价(大部分)艺术作品的标准,在于我的停顿是否足够少;我评价非艺术类书籍的标准,则在于我的停顿是否足够多。
视频中的停顿
有位高中听众说他不看书,通过看视频学习哲学,我的回复是,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看视频学习哲学。因为哲学关乎思考,而对于视频节目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 人们在看视频时通常不会停顿。
我做为创作者的目的之一是分享有价值的思考,作为突破视频短板的尝试,我尝试过将思考过程视觉化和刻意引入停顿的做法:如何通过项目管理技能备考
这个视频只有三百播放就停止推流了,后来蹭流量带起来一丢丢。
不过曾有几个人因为这个节目要塞钱给我,有学生也有家长,有一位比较特殊,他没有备考需求,是银行业的从业者,加微信问我能不能教项目管理,当然我说不能,那不是我的专业。但这些反馈显示出,这种形式或许并非完全不可行,只是在已经高度娱乐化的平台,(可能)不会有太大流量。
播客中的停顿
有时候我觉得给客户做咨询的过程很有意思,当参与者真的在探讨问题,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与转变 —— 有深度的探讨是一场旅程。
促成这种转变的是对话 —— 真实的对话,而非 Talk Show 式的做作表演。
对谈类节目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对话过程的呈现。对话无法被纯文字取代,在这里,停顿是有意义的。
到目前为止,我自己制作的都是单人节目,今年也要尝试招募嘉宾,采取与咨询类似的对话方式,在对谈节目上做一些探索。
使信息回归本质
为何回归博客
最近用古法搭建了个人博客。
我做自媒体有两个初衷:
- 寻求沟通、交流、合作;
- 脑子里东西太多了,需要拉出来。
第一个初衷,在现有的自媒体平台很难实现,一方面是因为我主要做的是视频平台,我不想这么说,但是 —— 视频平台的用户平均素质越来越低,经过一再扩容,阿 B 已经不是当年的阿 B 了;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平台的设计天然不利于交流,甚至还会防范交流的产生 —— 因为用户交流会损害平台利益,吵架才有利于平台利益。
平台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限制。因为平台的设计目的是为了使 up 主成为赛博农奴,不断在电脑上耕作,其展示信息的方式并不能适配 up 主的需求,对我来说尤其如此:我从未接入过b站的典型商业化渠道,不做广告不带货,不发充电视频不卖课,我的需求与b站的需求重合之处非常之少。
举个例子。前面说过,我在播客放了逐字稿,但大部分人是通过小宇宙等平台听,鲜有人去看原站点和使用 RSS 订阅,加上我买的托管是英文的,有人去了告诉我找不到逐字稿(所以后来懒得放了)。博客可以很方便地将视频、播客、逐字稿和其他附加信息整合到一个页面。

第二个初衷,为了迎合娱乐化的需求,要耗费太多额外的时间,从文本到录音到剪视频,太浪费时间了,我堆了几千篇稿子没整理出来,回归文字是解决思想便秘的唯一可行方式了。
另外,迎合娱乐化需求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它改变了我的写作习惯,以前我的文笔很简洁,现在写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想着怎样让 B 站上的中小学生也能看懂,信息密度大大降低,长此以往,有痴呆风险。
平台基于标签的推流算法对我这种频繁跨区的博主极不友好,24 年第一次断更,是因为跨区做视频导致的不推流,连续三个长视频都是 300 点击:高考如何导致心理疾病 如何通过项目管理技能备考 AI 编剧史
再就是审核。完全从学术角度做的节目会因为关键词被封禁,在独立博客则不受限制 ——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主要受众都在 B 站,我却一直付钱买播客托管。
平台会通过各种手段为博主制造流量焦虑,以逼迫博主下蛋,不以平台为中心才能做到 don't give a fuck。
总之,平台使信息变异为对创作者与访客的注意力的争夺,独立站点可以使信息回归其本质。
博主的信息过载
以前建过一些微信群,也会认真翻看所有评论;现在不建群,一天最多开两次微信,也很少回评论了。
蹭流引来了网暴,虽然我不在乎这些人,但是它们的存在淹没了正常的评论。
因为我做自媒体的初衷是沟通、交流、合作,别人认真写的评论我都会看。但为了找出这些评论,有时要连续翻看上千条谩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Up 主的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这些信息都是一闪而过的碎片,没有深入的可能。即时通讯、视频平台等媒介都有这种缺陷:人们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情感刺激,缺乏持续深入的探讨与建构。
只有有深度的对话,才能带来真正的沟通、交流、合作。
现在退回到博客,有兴趣交流的人,我们可以回归到邮件这种质朴的形式。今年的教学,则会尝试用协作软件代替即时通讯。
在信息过载时代,自媒体的近未来
在我上中学时,为了买书可以断食(后来发现很多同龄人干过类似的事儿);后来做田野调查,为了获取信息愿意翻山越岭。
新时代的人类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再敏感,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生下来已经被包裹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对于很多人而言,等同于手指在屏幕上划动。
但少数能意识到清晰信息的珍贵性的人,会愿意支付代价。那不仅意味着海量时间的节约,也意味着大脑噪声的平息。
毕竟,获取——消化——输出信息的过程,就是生命的全部。
不过,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正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无价值的。
鉴于人类的平均注意力会进一步变短,我的判断是,以后要么是利用 AI 批发信息,要么是筛选出少数人,做高价值、削减信息噪声的服务;几年前起号的博主们,如果顺着惯性停留在中间地带,其生存空间恐怕会越来越小。
另外,在不同的平台就应该做该做的事,做视频是为了流量,做播客是为了对话,写博客是为了思考,各搞各的(自勉)。
最后
这一年,关于自媒体,还想过很多,上面是其中一部分。关于信息传递的思考,也促进了我对教学的思考,因为教学本质上也是关于信息的传递。
今年会把更多时间花在写作与教学上,通过行动继续思考,敬请期待。
明年见。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