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年度征文活动记录赛道。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回头看了看自己在少数派的创作。
第一次发表是在2021年,标题是《在少数派迎接我的下一个三年》。果不其然,一写就是三年,也一直写到了现在。
正如我的个性签名:在少数派喜欢以年为单位写文章。其实不止是写文章,我做很多事情都喜欢这样,比如我现在用的设备,还是那篇文章里提到的:MacBook Air 2014,AirPods 一代;再比如我现在用的App,也还是flomo、小宇宙、Fit journey……算是一种长期主义吧。
个人管理也一样。从2019年开始,在2021年第一次写下对自己个人管理方案的总结,接着在2022年继续对其进行了优化。同年末我辞掉了工作,进入Gap。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学习如何生活时重新审视了「个人管理」:它在创造和表达什么?
下面是我得到的答案,也分享给你。
工具
在讲具体方案前,先来分享工具。
2021年我的个人管理方案版本是1.0,所用到的工具是石墨文档+Trello,前者是用来画思维导图,即方案的框架——个人管理的范围及对应的目标;后者是用来记录Routine,即每天对方案的实施,并形成了个人管理的看板,也可以看到任务事项的完成状态和时间状态;同时我还搭配了flomo,随手记录所思所想。
2022年来到了2.0版本,对方案的架构做了优化,工具不变。
2022年末我重新用上了Notion,个人管理方案来到了2.1、2.2、2.3和3.0版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起器。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了,特别是在少数派这个环境里,我想大家都很善于挑选“利器”,然后把它分享出来。所以在这里,我想提供的角度,不是推荐Notion这个工具,而是「让好工具找到你」。
转变1:让好工具找到你。
一开始我写道,在做个人管理方案的时候,我尝试过很多工具,其中就包括Notion,但我没有用它,因为对当时的我来说它很复杂,不趁手。我选择了更好驾驭的工具。
这里的“好驾驭”是指,这个工具的用法是符合使用者当下的思维习惯的,也可以理解为契合。就像一份工作之于一个应聘者,一个恋爱对象之于一个追求者。如果两者不对等,再怎么苦苦追求,看多少教程去学习也无异于浪费时间。
比如我选择石墨文档,是因为我的思维习惯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一个东西画出来。既可以解放我的大脑,又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作为一个INFJ人,我脑子里的想法太多了,如果不把它们写出来,会很痛苦,同时这种写还得是有条理的。
选择Trello的理由更多是和我当时的工作有关,产品经理也得管项目进度,管天管地吧,什么都得管起来。它是一个我熟悉的工具,没有门槛,不需要学习,也不会增加我管理的复杂度。
好工具是会和使用者契合的,所以当我选择了这两个工具后,一用就是好几年。
而在我的生活发现变化,不上班了、什么都不管了的时候,我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我首先感觉到的是每天要打开多个工具这件事很麻烦,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事情做完呢?其次是我闲不下来,每天都想做点儿什么,比如写作、阅读,那我能不能把这些事都做得高效一点儿呢?
所以我选择了Notion。
从单纯地做一件事、两件事,到让做事变得更高效,对使用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但站在工具的角度,它可不这么看。比如我是一个文档类工具,我可以处理文字、数据类的任务,但你不能要求我做项目管理啊,那和时间有关。而在我这里,时间只是一个数据,不代表其他的了。
好工具是有包容性和可扩展性的,它能适应使用者的变化。所以当我从处理信息的思维来到效率管理的思维时,Notion可以承载,并且它允许我做得更多。
说了这么多,什么叫「让好工具找到你」呢?
这里其实有个思维的转变,它是从「我要找到一个好工具」转变而来的。
当抱着我要用上一个好工具,因为它能让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高效的想法时,重点是放在「好工具」上的。因为它是好工具,所以我要去适应一个好工具,甚至我要为了它而改变,好像这样就代表着那些好的东西、那些好工具所承载的东西,如高效的生活,富有创意的内容……这些前缀、标签都将发生在我身上。
曾经用iPhone代表着有品味和有经济能力,曾经用小米代表着屌丝,曾经看动漫代表着宅,曾经听摇滚乐代表着愤青(如果这里你看不懂、这些词令你感到陌生,没关系,可能只是我们的年龄差距有点大)……然而实际上呢,你不是工具。
让好工具找到你,重点放在「你」身上。你有怎样的思维习惯,你要用工具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喜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用它……当你清楚自己的使用习惯时,可能都不需要去寻找,好工具就会出现。
比如你发现自己脑子里总是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一些有意思的灵感,这个时候你忽然想起了flomo,你听那个谁提起过这个应用。再比如,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一直很喜欢做设计,在当产品经理的时候甚至想过要不要转行去干UI设计,但令我感到苦恼的是,我完全不会用PS、AI这种设计软件,也尝试去学了但过程非常痛苦,直到我在少数派上关注了@leadream,偶然看到他分享了Figma这个工具,然后就去尝试了,没想到一用就上手了,当时真的感觉太棒了,怎么有这么适合我、这么好用的工具,不夸张地说,真的有种人生都被照亮了的感觉。
Figma是我在使用工具时的思维转折点。它让我意识到,使用者不必为工具所难,如果你觉得某一个工具很难用,甚至你要做的这件事只有这个工具,整个行业都在用这个工具,不必灰心,也不要放弃,把重点放在你身上,要相信只是好工具还没找到你。我们也知道,很多好工具也正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方案
回到我的个人管理方案。
在开始用Notion时,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之前的方案内容搬过来。对和我一样不是从零开始使用工具的朋友,要判断是不是该换到新的工具上,以及新工具是不是好用时,会涉及到的点就是在工具之间迁移。
这里的迁移不是设备之间数据传输,也不是复制粘贴,而是我能不能在新工具上继续做旧工具上做的事,类似于能不能用新瓶装旧酒。
如上所述,我个人管理方案的1.0和2.0版本并不复杂,当时主打的也是“零成本”和“无门槛”,主要功能就是搭建框架、设置目标和每日实践。
这三部分的功能都是可以迁移到Notion上的。
首先我建了一个database(下图左侧),其中的页面就是个人管理方案的各个版本,在每个页面中我利用标题来突出显示这个版本的主要内容(下图右侧):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框架”显现出来,因为我的目的是结构清晰,我要看到一个层级结构,所以只要能实现这点,就不必一定要长成思维导图那样子。
顺着这个思路,我还设置了一个「首页」,目的也是把当前方案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显示出来,可以提示自己现在要做什么。同时,因为我把从前在两个工具上实现的内容都统一到了Notion,所以也需要一个统一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开启每天的实践,开启更多的内容。
熟悉Notion的朋友其实可以看出来,这时我对Notion的使用还是比较初级的。因为它呈现的就是我当时的状态,记录和管理基本的任务,并没有产生更多的诉求。
完成了迁移后,我开始在Notion生产数据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生活都记录上去。这个时候,我还是沿袭了以往的线性思维,从一个单点到另一个单点,一对一的结构,以及上下级的层级结构。

去年5月的时候,此时我的个人管理方案处于2.2版本,我看到朋友的Notion页面中用上“Relation”,也就是把两个页面进行了关联,是通过页面属性的Relation功能来实现的,这种关联的效果非常好,它可以帮助使用者从一对一来到多对多。这时,我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工具的开发还远远不够,以及我生产的数据足够多了,单一的处理方式对数据本身来说也是种浪费,它也无法帮助我走得更远,所以是时候进化了。
然后我开启了个人管理方案3.0版本。
首先当然是为什么。然后才是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转变2:让数据来创造。
我开始搭建3.0版本时用了Notion模板库里的一个现成模板,它来源于《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模板名字就叫“Second Brain”:

因为前期的积累已经很丰富了,所以这个模板对我来说是很好上手的。我采用了其中“Area-Project-Notebook”的框架,即“领域-项目-笔记本”,以及往下延伸的“项目-任务”和“笔记本-笔记”的层级结构。
与我之前的个人管理方案差异点,就在于上面提到的Relation功能,即每个页面之间可以相互关联。比如笔记可以关联到一个任务,也可以关联到某一个项目,反之亦然。在Notion里,你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开启双向连接,不开启的话,就是单向的。
这个差异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以我「Retrospect/复盘」这个项目来举例。是的,相信你也看出来了,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做总结的人,在2.1和2.2版本里,我也把“回顾总结”放在以月为单位的每个页面里的,所以把复盘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就是顺水推舟的事。

我会以周、月和季度的维度进行复盘,下图左侧就是已经完成的复盘。在3.0版本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Relation可以带来一个东西。点开7月的复盘内容,也就是3.0版本运行的第二个月,下图右侧,我在纸上画了一个潦草的图然后贴了过来,这个东西就是「网络」。
随后的时间里,新的数据一直在产生,我还给Notebook增加了对应的事务,与Project有对应的Task是一样的思路。然后在10月复盘时,我发现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了:

一个简简单单的关联功能,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它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又一次转变:从线性来到了网络。这个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让数据来创造,我做的只是增加网络中的节点,即连接点,然后在节点之间划上线——完成“联网”的动作即可。每当我往个人管理方案中加新东西,就会看到这个网络又有了意想不到的,神奇的变化。
对身处互联网世界的你我来说,网络赋予了我们更广的空间,以及更大的想象力。这也是我2024年最大的发现,原来,网络世界是这样搭建起来的;原来,离开了单一的线性思维,世界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并且,它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
以上,就是我在Gap的第二年,利用Notion做个人管理方案得到的一些收获:对工具的认识,以及创造一个个人管理方案,并让其自行生长。在这个过程,我觉得它在表达我,也在创造自己。
最后
2025年是我进行个人管理的第7个年头,我结束了Gap,开始探索新的职业方向,暂时还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没有岗位名称,没有所谓的职级,前路未知。而正因为它不被定义,所以这条路是敞阔的。我也相信,时间看得见,看得见当一个人持续做一件事后会发生的转变,也看得见这件事本身就是意义。
那么,一如既往,我们就相约明年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