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说完了法国,其实这一次的法国之行,也是有不少遗憾的。

  1. 在巴黎圣母院门前忘了低头看看著名的“原点”
  2. 没有乘坐过一次巴黎的公交车与地铁,不过有幸的是“两部手机原原本本地带了回来”,没遇到小偷(也许是没坐地铁)……
  3. 经过安纳西附近的一个圣诞集市,我们购买了当地有名的食物:阿利高,有土豆泥和融化的奶酪、蒜末和奶油混合而成。混合后有拉丝效果,吃起来感觉咸咸的。
阿里高

虽然看起来黏黏糊糊,但是口感还是值得称赞的(也许我总是很喜欢吃国外的食物,回到家之后,最近工作的午餐也还在吃汉堡和赛百味)

在坐着从安纳西前往因特拉肯的路上,我一边吃阿利高,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象着瑞士的样子。

将要到了关口,行程过半,领队和司机下来交“进城费”。

在这里交“进城费”

瑞士🇨🇭之行

继续说说接下来的行程,瑞士。

继上一次从法国小镇因特拉肯之后,我们趁着在夜色降临之前,继续向北走,去了瑞士的一个著名城市:日内瓦。这是自费项目,我们都愿意去。

日内瓦

日内瓦这座城市,我们主要是去打卡两个景点:

一个是联合国的办公室,我们在前面都拍摄了照片留了念。

由于今天到的时候较晚,所以没能在开门期间进入购买纪念品。

另一个则是著名的“断了一条腿”的椅子。

这个椅子的由来,根据了解:

因为大多数战争,那些士兵不是战死,而是被地雷炸伤,所以这一把椅子象征着在战争中,少用地雷。

在附近的Rigot,我看到了日内瓦的公交线路图,以及当地的公交车。

到了夜间,我们跟随接驳的大巴,再一次到访了著名的“花钟”,我和我的母亲、舅母、弟弟一同在花钟前合影背影,同时也看到了面朝日内瓦湖的著名雕像:

 

走在瑞士的街上,还是看到了在Rigot那里的atpg公共交通,而这次则是有轨电车——一个朝向左边,一个朝向右边。这是在Rue De La Fontaine的街上。

因为圣诞节相当于我们的“过年”,越往里走越空旷,没什么人,附近的宣传木马也少有人坐,于是我看到了一个类似中轴线的建筑。查阅GPT得知,我们所在的其实是布尔格德富广场,这是日内瓦最古老的区域。

接着我们去日内瓦吃了麦当劳,见识了真正的瑞士法郎,结束当天的行程。 关于本篇小红书,链接将会发到评论区。

在第二天的酒店,我们体验到了自己煎鸡蛋的乐趣。

少女峰,Jungfraujoch!

今日任务——登欧洲最高峰——少女峰🇨🇭。具体线路是:缆车🚠-绿皮火车-电梯。

跟着接驳大巴,从宾馆整装待发,我们穿着厚重的衣服,准备登山。

在这里,我们运气可以说是非常的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日照金山”,平常的天气都是雾蒙蒙的,在这几天却空气却异常的好。

我们下了大巴,上了电梯,来到在Grindelwaid 终点站,看到有非常多的人身着专业的滑雪服,带着雪橇。

当然也有小孩,于是我脑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

或许,住在这附近的人的生活主要娱乐就是滑雪🎿。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次滑雪,是在常州的一个室内的滑雪场。

排队进入时,分为两队,一队是滑雪者的,去合适的地方就开始滑雪,一队则是我们观光者。

 

到了半山腰,还需要转火车。

在火车中,由多国语言的报站,中文是最后一个报的。中途,你可以在一个观光点停留一段时间进行打卡,之后继续后半段的行程。

我们便开始走一小段,继续前往少女峰,这里我们先去餐厅开始品尝海鲜自助。

首先在桌上的是一张关于少女峰的地图。

其中少女峰才三千多米,还有更高的山,但不知道为什么不算那个最高。

不要看因为有饭就高兴,这是有姜丝的饭,我觉得还可以接受,最后有一个小甜点,即使最后我依旧没吃完。

 

在外面可以购买氧气瓶,好像约11欧,因为上少女峰之后,也许有高原反应的朋友出现不适,当然也可以不买。

吃完海鲜自助后,你可以选择不去楼上看看,也可以选择去楼上转一圈。

附近有一些打卡点,情侣不要错过啦。

接着下楼后往里走,就是在墙上留着很多名字的历史记录,记载着当年工人们是如何挑灯夜战、与自然挑战,制造出这些公路的。

 

在这比较短途期间,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类似冰雪世界的场所,其中的不同冰雕,也令我这个没有去过哈尔滨的南京人来说感受到了类似那里的氛围。

而我舅母说,如果你去过哈尔滨的冰雪世界,那这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有一些可能是从那里运过来的。

向里走一小段距离,可以考虑是否乘坐电梯上去,也可以在下面自己逛。

我当时比较犹豫,但因为我考虑到之前上过南京的紫峰大厦、广州塔,这应该也差不多。秉承着“来都来了”的新年,还是决定上去看一下。上来之后,的确是气温较低、可自由打卡的冰雪场所。

最终,登上山峰

小红书上说,这里是一个“人生照片打卡点”,于是很多人就在上面排着队希望拿着旗子照相。因为时间原因,我则借用别人的国旗作为背景,拍了照片,也通过四周的背景进行打卡。

而此刻,我们有的则是20分钟左右在这里进行停留。

在山顶,人们排着队,打算拍照

无论是在上缆车or下缆车,此处的天空依旧是那么蓝,以至于我回国后还在不断回听时过夏末的《我依然喜欢那片蓝天》。

乘坐缆车向下望,可以看到人们在滑雪,这当然也是一个天然的滑雪场。

下了缆车后,前方则是滑雪者们最终滑下来的地方(据说)。

他们在这里喝酒,放音乐庆祝。

因特拉肯

当晚,我们去了距离两湖较近的因特拉肯。

据领队解释,其名称由来,Inter Lacus,在湖水之间。

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小镇夹杂在布里恩茨湖和图恩湖之间。

由于仅仅是在这里待一小晚,于是我们只是在这里稍微转了转——我和我妈逛了一下这里最大的超市coop,旁边有一个比较大的木质山羊,上面写有因特拉肯的雕塑。

附近,则是比较空旷的地方,有一个较大的圣诞树。

喜欢探索的我,则是找到了一家餐馆附近的一个火堆,暖暖手。

当晚雾气很大,于是也没来及去纪念品店看一看。

关于酒店相关,我会陆续发在我的某书平台上,敬请期待。

伯尔尼——熊城

瑞士的最后一站,则是去首都查看首都的老城。在这里,我见识到了“熊”城。

除了有很多老式的烟囱外,穿过这座桥,是老城区保留到今天的典范。

作为熊城,也当然有和熊有关的各种元素。

这是爱因斯坦工作过的地方

在伯尔尼,爱因斯坦曾经辍学,在克拉姆街49号呆过一段时间(从1903-1905年),白天作为专利局的人审查专利,夜间就写《论文》。

他和老师的关系很不好……

目前,这里被改造成了一座咖啡馆。

自己做着拽拽的姿势

继续往前走,则是伯尔尼的一个地标钟楼,同时这也是在9点,领队建议我们去拍摄顶端玩偶敲钟的景象。

有一句话叫,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可能是你站的不够近。

可是对于这里来说并不适用——因为一般这种确实是需要拍摄更大的全景,或者是某处顶端的细节,于是下图就是我没拍摄到,而舅母拍摄到了顶端,授权后利用此图:

在这里,我去了一家小店,有充足的纪念品。这家店只收欧元的纸钞而不收现金,所以来的话需要准备好欧元的纸钞以及瑞士法郎,但不知道其他同名的连锁商店是否是同样。

接着,我们通过因特拉肯站,乘坐观光列车去琉森。

在这里,我尝试寻找可以盖当地的章的地点,跑了大半圈,居然还有很远,于是放弃了。

后来才发现在因特拉肯的那天晚上,其实往前走说不定就可以盖到,这里也感谢这位小姐姐把地图画好给我。

观光列车

在观光列车上,使用4国语言展示的“固定座位”。

乘坐观光列车,持续到琉森,我们也观看到了“云海”,这也是我目前为止见过的最大的云海。

一位女团友坐在窗边说,我可以“代拍照”,我就说,“求代拍。”

在有车窗倒影的情况下,需要贴着车窗拍,是最佳的选择。

这趟旅行总共有两个列车,第二次是去琉森的,第一次是从法国到里昂的。

这个列车在我旁边坐了一个应该是法国妹子,但因为我蹩脚的英语,并且团友和亲戚在我面前,于是我就不好意思和她说几句——这里也就不放图啦。

琉森

在琉森,我们主要分为两部分。

先到了城市的入口,发现这座城市是目前来看,瑞士“最美的城市”。

第一部分,先打卡垂死狮子像。

愁眉苦脸的狮子:垂死狮子像,这是于 1821 年为纪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巴黎杜伊勒里宫而牺牲的瑞士雇佣兵而雕刻的。这头狮子长约 10 米、高 3 米多,它被雕刻在一面巨大的石壁上。

关于瑞士雇佣兵的历史,据领队以及我查阅资料介绍:

之前瑞士比较穷,地理环境也不占优,可耕种土地有限,种米米不收,养羊羊不肥,但是瑞士的雇佣兵英勇善战(卖命),逐渐发展起来了雇佣兵产业。这座垂死的狮子像,则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期间依然选择尽忠职守的瑞士雇佣兵而建造。

时过近迁,雇佣兵逐渐走向衰落,而瑞士在制表行业上不断前进,在当时,带表的人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人群也对制表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贡献……

两个简单打完卡后,我们继续乘坐接驳大巴前行,前往著名的八角水塔和卡佩尔廊桥。

首先是八角水塔,这里曾经是一个哨所,档案馆、金库、监狱和刑讯室,目前中间层也是瑞士军械协会的所在地。

而旁边的卡佩尔廊桥,则是后续修复的。

八角水塔

在八角水塔沿岸,景色也是独树一帜的秀丽,恰逢天气晴朗,水里的鸭子也非常怡然自得。

当然在这里并不能随便喂鸽子/鸭子,否则会被罚款。

八角水塔附近景色

于是我在廊桥附近晒了会儿太阳。

继续过了廊桥往里走,是一个长长的台阶。台阶上非常适合拍摄背影。

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自由活动,最终在这里,我购买了小红书上推荐的山峰杯,这里是挂许多着国旗的一家纪念品店,我们主要是在这里的劳力士门口集合。

而牛铃,则是在之前的interlaken OST站购买的。

这里的晚上,我们吃了中餐厅的中餐,感觉好久没有吃中餐了,比较怀念的,家人都说我吃的很快。

在夜晚,我们在比较古老的宾馆附近,看到了非常高的圣诞树。

接下来,我们朝着最终的目的地出发,意大利。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