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抱歉,最近笔者因学业繁忙,一拖就是多半年。上篇主要聊了 Apple Watch 的计时和交通卡功能,这篇主要来聊聊和「声音」相关的实用功能。Apple Watch 自带的麦克风
音乐识别:表盘一键 Shazam
Shazam 这个复杂功能,我一直放在最常使用的表盘的右下角,因为这个功能往往具有很强时效性:电视、广播、商场里听到心动的旋律,总是希望赶在歌曲播完之前记下这是哪首歌。Apple Watch 表盘中的 Shazam 复杂功能可以一键直接启动识别模式,第一时间捕捉转瞬即逝的旋律。而且就算网络不好,Shazam 也会先储存录制的声音,网络恢复后再进行比对。从 iPhone 的 Shazam 上可以看到过去多年来识别的每一首歌,回顾自己这些年来令自己心动的那些歌。
实际使用上 Shazam 对于华语歌曲的识别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广东歌和其他港台歌曲。内地某些太小众的歌曲有时会出现无法识别的情况,包括:
- 各种直播电视节目中的 Live 版(有些是电视台、节目组自制或改编)
- 儿歌(不同的编曲、翻唱版本太多,Shazam 并非像人类那样靠识别旋律或歌词来识别歌曲)
- 某些网友改编/饭制歌曲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内地音乐市场和国际市场发行平台有差异(Apple Music 对内地歌曲收录就不全),Shazam 作为外企运营的服务对内地网络上流传的小众歌曲收录有限;二是内地网络上流传的口水歌、改编歌较多,而 Shazam 对稍加改动的歌曲就难以识别。因此,如果认为自己想要识别的歌 Shazam 有很大可能无法识别,那么最好还是先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回去慢慢分析,包括最传统的「人耳听写歌词,再谷歌一下」。
Shazam 应用还有一个细节:识别出歌曲后,手表显示可以自动旋转 180°,方便将识别结果给其他人看。
录音机:不扎眼的后台录音神器
注意:笔者在此并不鼓励任何非法、侵犯隐私、侵犯版权的「偷录音」行为。Apple Watch 提供相对低调的录音功能,不代表其应该被用于偷录。本文只作为相关功能使用的介绍,实际使用时请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包括声音权)、版权等合法权利。
Apple Watch 上面的「录音机」应用堪称最好用的录音神器。iPhone 上的录音机太显眼先不说,还影响使用手机的其他功能。录音时,录音机应用会占用整个锁屏,每次用手机都需要先将录音机上滑到后台才能使用手机其他功能,另外录音时如果录制视频,则会中断录音。同时,手机放在口袋里或包里,录音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Apple Watch 上的录音功能则非常优雅:录音时只会显示一个橙色小圆点提示,不干扰其他功能,也几乎不会引起旁人注意。如果关掉「常亮显示」功能,则熄屏时完全无法看出正在录音。如果实在不想被人发现在录音(例如进行某些取证),还可以打开「辅助功能」中的「颜色滤镜」并设置为「灰阶效果」模式,将屏幕调成黑白显示,同时打开「影院模式」防止抬手自动亮屏。这样,手表不会轻易亮屏,即使亮屏,显示录音状态的小圆点也会由醒目的橙黄色变成灰白色,避免被一眼看穿。Apple Watch 的电池寿命也可以支持较长时间的录音,至少一场超过 3 小时的演唱会全场(包含进场及退场)录制完 S10 还能剩余约 20%—30% 的电量,开启低电量模式足够再使用手表刷卡乘车。
音频文件占用空间很小,三个半小时的演唱会录音约 100 MB,而三个半小时的视频按照 iPhone 的码率恐怕 100 GB 都装不下。
值得录音的场景不仅有演唱会、上课、开会等,还有很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旅行时各种交通工具的广播声和人流声、KTV 里和哥们儿一起嘶吼的高音、除夕夜阖家团聚的欢声笑语等。以后再来回放,不见画面也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孩子稚嫩的童声,孩子在 12 岁左右就会开始变声,而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童声在这之后就永远消失了。现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发达,如果在孩子变声之前留下孩子说话、唱歌的录音,将来有很大机会可以通过类似 SoVITS 等的人工智能技术重建孩子的童声,听到孩子用儿时的声音讲述长大后的事情。但如果没有留下孩子变声前的童声样本,那么再厉害的人工智能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录音机 × 触感钟声: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精确坐标
在上篇中提到 Apple Watch 的触感钟声可以每到整点、半点、刻钟发出声音及震动报时。录音时,只要手表没有静音,触感钟声也会照常响起,并被录进录音中。这样,录制的声音就有了「时间戳记」,可以通过录下的声音中的「触感钟声」确定某个事件发生的精确时间点,精确到 10 毫秒以内。这对于笔者这种在意生活中的小小仪式感的人来说,是个「记录生活中大小事的精确时刻」的好方法。例如,记录除夕倒数的瞬间、孩子的各种「第一次」等等。到了将来,就可以翻出这些录音,并在漫漫时间长河中留下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几时几分几秒,那情那景曾留下这样的声音」。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想要纪念「XXX 的 X 周年」,却发现当初没有留下一个精确的时间记录,只能在估摸中猜测「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没有了「5、4、3、2、1」的仪式感。
录音计时比手动计时精确得多,因为人手动计时的反应速度远不如自动化的录音采样1。为了达到最精确的录音计时,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 校对时钟
- 将手机放在一个可以看见大片天空的户外或窗边,并打开「地图」及开启定位。(调用手机卫星定位功能,使手机根据卫星校对时钟,参见上篇)
- 将地图放大到最大,等到地图上显示的位置变成一个蓝点或较小的蓝色圆圈(且不再缩小),再等待约 30 秒。
- 可以使用某些 iPhone 上的第三方应用(App Store 搜索「NTP 时钟」)检测系统时钟误差,可精确到毫秒。一般 30 毫秒内往往代表手机已经根据卫星校对时钟,这些误差是 NTP 网络时间服务的本底误差。卫星授时精度高于 NTP,因此只能用 NTP 检验是否完成卫星校时,而非其精度。
- 打开「触感钟声」,并确认手表没有处于静音模式或任何一种专注模式下。(最好在「设置」→「辅助使用」→「钟声」→「编排」中将间隔改为 15 分钟。注意:「设置」→「时钟」→「钟声」中无法修改间隔。)
- 如果可以,在想要计时的事件前至少 15 分钟开始录音。最好在钟声响起前一两分钟开始录音,以便后期在录音中寻找钟声。因为从钟声中只能听出是「整点」还是「半点或刻钟」,最好开始录音后口述现在时间约几点几分。如果来不及提前 15 分钟,则可以先点击开始录音然后在事件结束后录下至少一个钟声。
- 想要计时的事件结束后,到下一次钟声响起后停止录音。(停止录音前,可以重复第一步再次校对时钟,以修正录音期间手机/手表时钟产生的误差)
- 在电脑上用 Audacity 等软件分析录音。例如,目标事件的声音在表示 13:45 的钟声后 7 分 43.63 秒后出现,那么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13:52:43.63,一般误差在 0.05—0.1 秒。(Apple Watch 的时间精确度参见上篇)
分贝测量及噪音提醒:让听力不再悄悄溜走
现代人的生活中往往会接触到过量的噪音而不自知,造成年纪轻轻就出现听力损失。Apple Watch 中的「噪音」应用可以当作分贝仪使用,测量周围环境的噪音水平。我没有专业的分贝仪,不知道其准确度如何,但网上评测说其准确度还算可以。
测量分贝数可以看出很多潜在的听力损伤隐患。例如,我用 Apple Watch 发现小区附近的一台儿童摇摇车在一米以内竟然达到 80 分贝,对儿童听力的损伤不容忽视。KTV 的音浪能轻松突破 100 分贝,如果整天飙歌无疑是对听力的极大摧残。
Apple Watch 还可以主动提醒环境噪音过大。如果环境音量持续超过设定的阈值,就会弹出一个「嘈吵环境」的提醒,提示你应该离开嘈吵环境、降低音量、或想办法保护听力(详见初中物理关于降低噪音的三大途径:源头、途径、易感者)。然而,Apple Watch 的噪音提醒容易受风和水流的干扰出现误报,如果觉得烦可以通过提高阈值到 85 分贝,或关掉声音提醒来有效减少误报。
在嘈杂的公交地铁上,环境声音有时就已经达到 70 至 80 分贝。此时如果使用耳机,则为了听清内容,必然要将声音提高到 85 分贝以上,造成听力损伤(除非耳机降噪效果很好)。笔者在本文末呼吁各位读者:为了自己的听力健康,强烈建议开启「声音与触觉回报」→「耳机安全」设置中的「降低高音量」,并将限制设定为 85 分贝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