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笔记」一直是少数派内容的「流量密码」,首先从学生时代老师常念叨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开始,做笔记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对待任何信息输入输出;其次没有绝对普适正确的笔记方法,不同行业、身份乃至场景都有着无数种「恰到好处」的笔记方法,而这通常因人而异,所以大家都喜欢看笔记相关的不同分享,试图从中获得启发。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找了几个少数派的老作者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笔记方法,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在读学生,有的正在埋头苦研自己的数篇博士论文。他们给出的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他们的确凭靠着这些方式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更加高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玉树芝兰 好的笔记工具不止一个,便也不执着于「就一个」
常有人问我:
王老师,你平时用哪款笔记工具啊?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只用一款笔记工具。
确实,我也曾经试图找到某个「十项全能」的笔记工具,提供一站式功能解决。但是那是一条折腾的不归路。从 Word 到 Vim ,从 Emacs orgmode 到印象笔记,从 Bear 到 Devonthink,从 Drafts 到 Ulysses,从 Milanote 到 Notion,从 Scrivener 到 Roam Research 。这其中还有 Apple Notes, Flomo 和 Craft ……
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前提假设就错了——谁给我规定,只能用一款笔记工具了?此时刚好看了张玉新老师(善用佳软)的一场直播,听他说了一个词儿,叫「重器轻用」。于是我恍然大悟,跳出了这个怪圈儿。张老师对于各种笔记工具的态度是:
不关注某个笔记工具哪方面不足,而是只关注吸引他的那一面,只用那一点。
这样一来,每一个他所用的工具,看到的就都是长处,使用起来就颇为愉快。而某款工具其他的功能,可以有很多,他全都忽略,这就是所谓的「重器轻用」。有人会啧啧叹息:唉,那你岂不是花了全价,才买来了 20% 甚至更少的功能?亏了啊!可对我来说,那 20% 的功能,带来的价值,已经能覆盖、甚至是超过全价了。
贪心不好。
打造属于自己的笔记系统
不过我们通过实践都知晓,仅从某款软件摘取 20% 的功能,似乎是不足以单独支撑「记笔记」这个事儿的。有的工具擅长采集,有的工具擅长标注,有的工具擅长捕捉灵感,有的工具擅长穿针引线。可是,但凡我们记笔记是认真严肃的,那这些功能都需要啊。
解决之道,是把这些笔记的精华功能联系起来,组合构造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用于应对笔记的全过程,从输入到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