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能摆个桌子有点地方,大家都有把东西收拾收拾弄个漂亮桌面的想法,不为别的就是图个高兴。但理想总是很丰满, 现实一直很骨感,大部分人对于怎么收拾桌子根本就无从下手。2021年笔者正式开启了工作室计划,其中对桌面功能化搭配的多次迭代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正好根据自己的桌面布置经验,复盘下2021年搭配的这几个桌面,希望能给大家起到参考作用。文中的图片拍摄时间大都不相同,而且某些图片可能会有重复使用的情况还请谅解。

1.两组桌面的迭代

工作室计划的第一次桌搭,完全是在逐渐摸索这次小桌面的改造,拍摄时间不同,一部分设备和配件是逐渐完成搭配的。也是从这次开始建立了分区规划的设计思路,更早地进行整体设计,完成对分区布局进行规划,再来下手选件装配的效率会更高。

大桌面是当时跟项目时候入手的,最后回京让项目部同时拆了直接寄回来了。大件一定不要选德邦,除了个别螺丝的丢失外,桌腿配件还差点丢了,到手还有变形。这次也开启了年内一直是上床下桌的环境条件限制。初步改造仅仅是将小桌面的设备挪到了这个大桌面上,没有多久就开始了二次、三次改造。

小桌面的第二次改造间隔就远了许多,是为了契合平时修图、做视频这些工作服务。

桌面东西不算太多,整体拓扑如下。

紧接小桌面二次改造之后进行了直播化改造,这次桌面只用于看电影、打游戏和直播。对于主机游戏而言,显示设备优先要保证的必然是是4K分辨率和HDR支持,游戏画面通路的输出、分线、采集和显示设备不能有短版。直播和拍摄需要保证拍摄画面范围所及之处,也不能一堆东西塞得哪哪都是。那么自然桌面要足够大足够干净。

桌面结构不多说,基本系统划分为了六大块,整体拓扑如下。

当然,想要直播怎么也得露脸或者套个皮吧,继续安排要安排上摄像头和绿幕。

这也算是完成了完全版的直播系统,整体拓扑如下。

这也是2021年的最后一次改造,把东西收拾收拾弄个漂漂亮亮,可以说是比较有质感了。当然每次桌搭总会有某些不如意的一些点,自然而然后续还是需要不断升级的。

2.常规桌面设备

主机与输出终端

还是有些网游需求,所以选择了这台幽灵峡谷作为主力机。整体配置是i7-9750H,RTX3060Ti,16GB+512GB。基本上常见的主流游戏开到4K分辨率还是能够畅玩的,后面会单独出一篇相关的内容。

冥王峡谷不用多说,也是主力机之一了,各种文件通过OneDrive直接同步就好。本身本职工作需要的这些软件也没有必要往这台机器上装,所以就是纯打游戏和写策划、脚本用了。一直想弄个黑苹果,到家干活直接切到黑果就好。前一阵测试了下显卡坞,结果驱动搞不定,外接计划就继续搁置了。

最常规的干活机器还是macBook Pro,干活就说干活,不需要考虑别的。说到这台机器真的全是泪,想着2020年上半年才发布,更新不会这么快吧。结果就是到手一个月,M1版的出了。

游戏需求更多的还是在游戏主机上,Switch就不用多说了吧,最近新款OLED版已经出了,旧款续航版价格每天都在跌,纯为自己玩的话可以赶紧下单了。同样也是利用TV底座将线缆都遮住,正面只能看见设备本身。

PS4 Pro的视频和电源接口在同一侧,所以卧式立式均可。PS5虽然已经上市差不多一年半了,但是游戏应用也就还是那样,而且芯片整体产能限制和黄牛炒作一整年,真没有买的必要。如果对画面要求不高完全可以来一台PS4 Pro过渡,这台是¥1800入手的双手柄欧版,现在咸鱼也还是卖这个价。

显示器与校色

明基EW3270U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的好大。以前用的顶多是27寸的显示器,看着32寸的电视也没觉得多大,但实际使用中才意识到:显示器是摆在你面前的。挑个好点的显示器,对自己好一点。更具体的参数就不说了,小桌面刚刚好放下这台32寸的4K超高清屏显示器,实际体验相当不错。

日常使用中笔记本、主机和游戏主机都要接入显示器的,所以接口数量很重要。EW3270U共有两个HDMI接口,一个DisplayPort接口和一个Type-C接口。对于笔者这边的日常使用来说:Type-C接口可以用于笔记本/NUC设备传输视频信号和供电;HDMI接口则是用于游戏主机接入,后面换为Xbox Series X和PS5的时候只管接线就好;而这个DisplayPort接口则是用于连接独显设备,虽然笔者现在更倾向于使用台式机,但之后也没准还是会回到雷电显卡坞的路上,毕竟雷电4已经直通CPU,数据延迟带来的掉帧问题应该能解决了。

EW3270U屏幕正对情况下右下则是快捷模式切换按键,下方则是OSD控制的实体按键。这个HDR/B.I.+快捷切换按键可以快捷切换HDR和智慧调光的开关状态,对于日常使用中不同的场景适应真的很好用,总之就是所有的预设模式和功能都可以通过简单直观的按键实现。

HDR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HDR开启状态下,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色彩更艳丽。这是因为色彩划分更为精细,以裙子举例和前景花丛这些深色位置举例,就能够发现HDR开启的情况下色彩细节丰富了不止一星半点。图示为新海诚《十字路口》高考应援片4K120FPS版屏幕实拍效果。

不过由于本身HDR这个概念就是在拍摄中多重曝光拼接出来,其实相机拍摄的单张照片并不能完全展现出HDR给人的那种惊艳效果,所以真的建议买一台支持HDR的设备体验下吧。像PS4 Pro和Xbox One之后的主机(Switch除外)都支持HDR了,要记得开启HDR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尤其是各种光影引擎的3A大作中,开启HDR获得的感官效果绝对是赏心悦目的。

明基EW3270U无论是在游戏体验还是工作使用方面都很不错,每次桌搭也没有换掉。拍摄过程中一些高清美图供大家体验,图源为B站中4k版本风景宣传片,直接搜索4k即可找到相应的视频查看效果。

回到干活来,摄影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受拍摄环境所限,基本避不开需要后期的情况。对于整个输出链而言,显示器要达到色域广、色准高和色深细这些要求,自然意味着:往里砸钱。

所以受限于钱包水平,入手了明基SW240,参数全在上面图中,更多的就不说了:色域Adobe RGB≥99%,色差ΔE ≤2,色深10bit;出场已经完成角色,无需二次校准。搭配上专门的遮光罩,完全能够满足极高的专业需求了,更不用说笔者这种半路出家的二把刀了。不足之处可能是尺寸有点小?想上更大尺寸的得加钱啊!

机器背部的接口分别是DVI、HDMI、DisplayPort,USB Type-B和3.5mm音频接口,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确认具体使用哪个接口。SW240本身支持硬件校色,需要通过这个Type-B口来接入电脑管理的。

侧面则是两个USB 3.1 Gen1接口和一个SD卡槽。不过位置还有有些略深,而且本身的阻尼略大,对于一些Type-C口转接和比较小的设备而言,从正面会比较难取出。SD卡槽的设计则是很实用,速度也能够基本满足目标用户的使用需求。

SW240把OSD操作按键和电源键放在了底部边框朝前的位置。在OSD按键的左侧为“色域/模式切换按键”,可以快速切换在AdobeRGB、sRGB、 黑白模式三种模式,辅助修图调色使用。

笔者毕竟不是专门从业人员,所以直接用就好了。毕竟SW240出厂由官方进行了校色,随设备附带了对应的矫正报告。

以实际使用来说,10bit的色彩位深和14bit 3D lut应用保证Δ E≤2的色准,完全能够满足专业人员使用了。色深不够的话在大面积同色渐变时就会出现色彩断层,而色准则是修图调色的基础。以视频举例,可以看到并没有出现色彩断层的情况,而且显示器的色彩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好,可惜相机水平限制并不能完全还原实际观看效果。

这个遮光罩是需要单独购买的,如果使用环境没有什么造成能屏幕反光的光源,这个建议有需求时再购入。遮光罩本身是伸缩的,直接通过显示器预留的卡扣槽固定,内不是黑色植绒,防止反光。当然遮光罩也是能适应竖屏下的显示器的,和横屏状态一样,比好尺寸直接安装即可。当然还是要好好看看说明,按照指导顺序拼接安装。

唯一不足的可能是,因为本身尺寸和分辨率的限制(其实还是钱包的限制),在制作视频时还是略有欠缺的,不过小桌面放不下双屏,之后可能还是直接换SW270/271C。以Lightroom来说,修图调色操作放在SW240上,而预览则是能够直接放在macBook Pro的屏幕上。

零碎时间干活,会在笔记本屏幕和外接显示器之间来回切换,很多时候还会使用macBook Pro+明基SW240那个小桌面。如果屏幕没有经过校色调试的话,多个屏幕之间切换使用很容易导致多次输出不一致,尤其是对于需要打印成册输出的内容而言直接就是灾难。一个屏幕的色域够广结果偏色特别严重,那不还是没法用么。

一般我们认为不同型号的显示器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对于同型号都是默认没有差异的。这个认识其实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便是同型号和同批次面板的显示器也有可能存在轻微的差异,所以很多显示器的卖点就是出厂前有校色调试。不过出厂校色调试依旧是有限制的,考虑到拍摄需求和后续桌面还要升级双屏,趁着好价入手了Datacolor的Spyder X 50周年套装。金属小箱子替代了以前的纸质包装,看着那可是绝对够档次。

为什么选择这个50周年套装呢?我们看看里面都有哪些设备,你就懂了。套装内包含红蜘蛛X校色仪,24色色卡及立方灰卡,金属小箱子配合厚实的保护海绵能够在携带时对设备提供充足的保护。

色卡的实用很简单,将其放在被拍摄位置进行首次拍摄,就能够作为基准,后续就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取色调整了。要注意的是,这张有色卡的照片,只能作为当前光线状态制作预设的基准,如果光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不能套用这个预设了。

灰立方的主要作用则是调校白平衡,使用方法与色卡类似,对应照片可通过Lightroom里面的白平衡滴管直接取基准,就能套出相应的白平衡数据制作预设了。其顶部的镀铬小球能够帮助用户判断光源位置,而立方体的设计能够充分的避免阴影影响。当然,灰立方更多的用于视频素材校正。

由于色卡与立方灰卡主要是用于拍摄,更多的使用方法将在后续的内容中更新,让我们回到屏幕校色中来。套装内的校色仪是Spyder X Elit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蜘蛛。红蜘蛛的设计还是很简约的,除了品牌名和型号就只有一个光通量传感器了。本体还有一个1/4英寸标准螺孔,可以将校色仪安装在脚架上,从而对投影仪进行测试与校色。

因为尺寸问题限制,除了像手机这样尺寸之外其他大尺寸显示设备,只要能够显示测试软件相应内容,就基本都能进行全套校色/测试。虽然校色仪的原理与设备十分专业,但是上手根本没有一点难度。软件安装过程不赘述,直接官网下载后,填写套装内带的激活码直接激活即可使用。在测试和校准前,我们要做到

按照软件的要求一路设置下来即可校准/测试显示器,上手没有任何难度。校色仪可以只校准本机(渐进式助手),也可以对全部显示器进行统一校准(适用于整个工作室有多台显示器的情况),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即可。比如之后桌面改双屏,就需要对显示器进行统一校准。

主要是显示器需要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相关操作,而包括环境光、显示器自身参数与设置这些按照软件要求进行设置就好。盖板是将校色仪悬挂在显示器上用的,新品的话可能会比较紧,需要稍微使点劲才调节盖板和校色仪的相对位置。

调整好长度后,按照软件提示将校色仪放置到位就能够开始我们的测试与校准了。

整个校准过程完成后,软件会自动生成相应的配置文件,整个校准过程就算完成了。多台显示器校准则是可以使用工作室匹配模式,以一台显示器为基准对其他显示器进行操作,实际操作过程应该会在之后的桌面双屏改造中展示,敬请大家期待。

除了校准显示器以外,也能够针对显示器的各项参数进行测试。为了方便测试,请务必摘除显示器的遮光罩。与校准的要求一样,预热显示器和各种设置一个都不能少,尽可能降低测试中使用环境造成的影响。

各种外设与摆件

小桌面第一次桌搭当时没有无线化的要求,索性直接来了一把银轴的杜伽K320。毕竟小桌面拢共这么长,就别上104/108的全尺寸大键盘了,平常基本就是打打字一个87键的键盘完全够用了。作为日常工作和写稿这些需要大量按键的输入设备,银轴的双触发机制算是比较舒服的。

键盘整体的配色十分讨喜,相对更显清新干净。本身PBT键帽,不管是PBT键帽水口的处理,还是这套天然白整体的颜色控制,还是实际上手的打字操作手感,个人认为都是对得起这个价格的。

这把K320只支持有线方式连接,然后分别提供了一根C2C和一根A2C的线,方便你接入电脑。这次的使用方式是接到冥王峡谷后面的USB-A接口,之后如果主机更换为笔记本的话,后续应该会接到扩展坞上了。

而小桌面的第二把键盘是蓝牙/无线/有线三模的京造K6,这把键盘最初是给iPad Pro配的。京造,实际就是Keychron的代工厂重新贴的牌。这个系列是使用了Apple键盘的供应商ID(Vendor ID)和产品ID(Product ID),这样有能够完全支持苹果F区所有快捷键和配列的键盘。蓝牙+mac键位+机械键盘,选择实在是太有限了,这就是其中之一。当然问题也还是存在的,全系ABS键帽容易打油,因为小配列按键复用,也很难去找对应的PBT键帽来替换。

早几年的时候由于技术限制,无线设备的延迟甚至都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所以很长的时间内,真正的电竞产品都没有真正开启无线化进程。不过随着蓝牙的技术进步与2.4GHz无线传输的成熟,符合电竞需求的无线产品也终于堪用,尤其是对于耳机而言更是如此。笔者选择了海盗船全家桶,理由除去产品本身性能够强之外,一个是因为海盗船的iCUE的RGB灯效集成控制,另一个则是因为现用的Elgato也是海盗船旗下的品牌,能够同步完成全系统的联动控制。

键盘是美商海盗船的K70 RGB TKL竞技版红轴,依旧是一块有线键盘。一般情况下,键盘基本都是除了显示器和主机外最大的桌面设备了,所以只要线缆位置不是太奇怪也可以选择有线版。这把键盘全PBT键帽+独立多媒体按键用起来真的是太爽了,而且能够一键切换电竞模式,切换到静态背光和禁用宏防止干扰。

鼠标是美商海盗船的Sabre Pro Wireless,通过Slipstream无线技术的支持,这只鼠标能够达到1ms的传输速率和2000Hz的轮询率,原生支持26000DPI。而且由于是锂电供电,整只鼠标的重量只有79g,比很多的有线竞技鼠标还要轻,对大拉杆这种操作的控制自然能够更加精准。还有预压弹簧这个设计,让主按键和微动之间没有距离,触发更快,从此避免因为鼠标微动键程问题导致开枪、施法这些动作缠身的延迟。

耳机是鉴赏家VIRTUOSO RGB XT,支持2.4GHz无线、蓝牙5.0和与3.5mm有线链接。2.4G无限模式,是耳机通过连接在耳机支架上的2.4G收发器与电脑相连;有线模式,是通过HDMI切换器上的3.5mm接口与PS4 Pro和Switch相连。蓝牙模式,则是使用手机平板和笔记本使用开启。

耳机下侧是对应的各种控制按键和接口了,不管是无线、蓝牙或者有线都能够有最好的性能表现。作为一个带灯的无线电竞耳机,标称连续续航能长达15小时。而且我们在使用中耳机并不是一直发声,实测中等强度用个两三天还是没什么压力的。各种设备的充电也是个问题,如果是专用线缆那必然是一条条都要摆着,包括耳机在内的桌面无线设备都能够通过Type-C进行供电,我们保留一条支持PD供电的USB-C线就够了。

再来说下我们的耳机支架,ST100 RGB与K70 RGB TKL一样都是有线设备。不过自带了两个USB扩展接口,正好可以把鼠标与耳机的收发器安装在其上,三台设备只需要占用一个USB接口。和耳机配套的这个接收器可以对多台设备进行配对,海盗船家的在售无线设备基本都能够通过其接入电脑,达到稳定低延迟的无线化效果。要注意配对时,所有无线设备都需要通过有线连接方式接到电脑上,建议把各个设备配属的线缆都准备好后再进行多点配置操作。

小桌面的SW240是不支持C2C一线通的,所以需要通过雷电扩展坞扩展出显示、数据、网线接口。贝尔金这款雷电坞的接口还是很丰富的,基本上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其正面依次为USB-A 3.1 Gen1、USB-C 3.1 Gen2、UHS-IISD卡槽与音频复合接口。

背面依次为4个USB-A 3.1 Gen1、千兆网口、DisplayPort 1.4接口与雷电输出/输入接口和DC供电接口。SW240并不支持一线通,所以实际使用中:雷电坞的DP接口来接到显示器;USB-A口来连接显示器扩展;雷电接口则是外接一个雷电转2.5Gbps的转换器,用以连接高速内网。

音频这边则是用两只SONOS One SL组的立体声音箱对,通过Airplay来配果系设备相当爽,效果真不是简简单单1+1=2而已。

音箱尺寸虽然不大,的那正面依旧能隐隐看到大尺寸的发声单元,小钢炮之名应该是没跑了。正面顶部是Sonos的LOGO,下方就是一大一小两个发生单元,占了个满满当当。

Sonos One SL是通过Wi-Fi或者有线网络连接,来传输音频数据。相比蓝牙孱弱的带宽和稳定性,网络连接自然是更是适合家用。音箱背面是实体配置按键和有线网络接口,如果音箱不需要移动,或者所在位置电磁情况复杂的,直接通过有线网络接入能够获得更稳定的表现。

One SL的尺寸不算太大,触控按键就设计集成在了顶部。相比Play:1的实体触控按键,这种电容式触摸按键视觉整体性更好,触控的声音反馈也很带感。顶部除了触控按键以外就是LED指示灯了,在没有接电的情况下和接电亮灯的情况下整体感都是数一数二的。

既然都是果子全家桶了,肯定还是通过Airplay来传输音频,手机端的操作就不说了,控制中心上拉点选Airplay后选择对应投送设备即可。mac OS还是要注意下,第一次使用是要下载安装Sonos客户端后,才能找到对应设备并投送音频的。希望之后能够在不安装对应PC端软件情况下,也能直接进行Airplay投送,这样的话使用上手难度就能够更低了。除了作为macBook Pro的外接音箱之外,Sonos One SL也能够播放直接通过自家APP设置,接入国内大部分音乐/音频类APP,打通了各家之间的版权壁垒。至少不用谁家会员都要付费了哈哈哈。

人体工学

大桌面是乐歌E3(也就是Lift1),个人认为这张电动升降桌是绝对的旗舰标杆。1.8m*0.8m的超大桌面、双电机、正装三节桌腿的实用体验绝对是TOP,当然这这四千多的价格也很TOP。关于电动升降桌的选购,笔者只有三个建议:预算范围内选桌面最大配置最高的,单电机选择丝杆传动款,家里有小孩选控制器支持童锁的。

 

当然,伏案时间太长导致了大家的腰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为了照顾老腰,一个人体工学椅就很重要了,结合自己高达三位数的吨位,最终锁定了西昊V1,赶在618期间以¥1799的价格入手。仿生曲线椅背+四维缓冲腰靠+立体承托头枕+滑动鞍型坐垫+140度后仰调节范围+网面透气材质,基本能够符合我的使用需求。

人体工学椅的选择无非是西昊、保友金豪、Ergoup有谱、永艺、网易严选、Okamura冈村、Herman Miller赫曼·米勒这几家。考虑到价格因素,Okamura冈村、Herman Miller赫曼·米勒就可以直接排除了,这价格是我不配。再考虑到体重与身高,永艺和网易严选也可以排除了。两千这个价位还要配上脚踏,就是西昊V1,Ergoup有谱Fly S和保友优B这三款比较了。三者参数趋于一致,不过还是有些许的区别。其中Fly S和优B都是自适应腰靠而不是可调腰靠,最后笔者还是选择了能手动调节腰部支撑的西昊V1。

.安装的过程就不多说了,一个人安装的话,二十分钟绝对能搞定了。

我们从头开始捋捋挑选要点,每个人的体型都是不同的,身高、臂长、肩宽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以座椅的调节选项一定要够充足。西昊V1的头枕、扶手、坐垫、脚踏、椅背和腰靠这些都是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调节的,基本上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了。S型仿生曲线椅背贴合人的脊椎,可调腰靠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调整支撑位置和力度大小。手动调节旋钮后,就能调节腰靠的位置与角度,从而精准支撑人体腰椎的健康曲度,这样对腰部的支撑才能完美贴合个人需求。

扶手可以上下调节,也能够调整与身体的角度,方便使用者将肘部支撑在其上。也不会导致因为桌面高度导致椅子不能再向前,需要使用者欠着身体使用桌面的情况出现。

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坐垫的前后移动,也是同样的每个人腿长不同,所以对坐深的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西昊V1在右侧扶手前侧有一个簧片,拉出簧片就能够自由调节坐垫的前后深度

半年多使用之后,总体还是很满意的:足够多的调节选项,更够让使用更贴近你的真实需求;网面的设计能够契合夏天使用,不至于捂出一背一屁股汗;气杆的认证和稳定性都没有问题,毕竟气杆爆炸打上来可不是说着玩的,当然一体式支架不需要整块钢板就能够保护后方;另外西昊V1的整体强度和网面材质,尤其是网面在半年多的使用下也没有太大的变形,对于笔者这种重量级选手是足够的。不过按照现在的使用体验而言,性价比可以说是很高了。

3.直播与拍摄设备

采集卡

现世代和次世代主机中,也就只有较老的款式和Switch不能够支持4K分辨率1:1输出了。所以想要玩得爽,肯定是要4K和HDR全都要。不过要是想完美支持,显示拓扑中的设备要全部支持4K HDR。以笔者的使用情况举例,PS4 Pro与Switch是通过HDMI接入到HDMI三进一切换器,然后再由切换器输出端接入采集卡输入端,最后再由采集卡输出端接入显示器HDMI接口。这整条线路中的所有设备包括线材在内,都需要能够支持4K HDR及以上的规格,才能保证完美输出。

直播系统的核心自然是采集卡了,PCIe采集卡需要单独的电脑来安装使用,所以考虑到通用性与移动问题,自然是选择USB采集卡。Elgato HD60 S+能够采集1080P60与4K30的HDR10画面,和4K60 HDR10画面环出,基本能够满足现在的直播与画面录制需求了,如果需要录制4K分辨率的内容整个环路都要升级,只有专业游戏博主才有这个需求吧。

对于采集卡来说,还有个性能参数要考虑的。Elgato HD60 S+的环出能够达到4K60 HDR10零延迟输出,对于现在的PS5和Xbox Series X而言,算是够用。4K120貌似只有《COD17》与《Rainbow 6》等少数几款游戏支持,而且也需要支持HDMI2.1和4K120的显示设备,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极致变态得直播需求吧,真有的话建议等新品采集卡吧。

采集卡的延迟是评判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之前投屏篇测了一下延迟。不过由于笔记本USB共享总线和带宽的缘故,使用延迟高达0.36s。这次还是采用环采模式,冥王峡谷采用镜像输出模式,一路Type-C接口输出到EW3270U,另一路则是通过HDMI接到Elgato HD60 S+然后环出到显示器的。这样环出的采集延迟可以计算出来为0.17s,基本上小于大多数人的平均反应时间了。

两台主机和其他设备还是需要使用HDMI的,虽然EW3270U有两个HDMI接口,我还是把主机设备全部接到了HDMI切换器上。绿联这款3进1出能够支持4K60 HDR10规格的视频输出,全部接口都是HDMI2.0。而且能够通过附带的红外遥控器进行视频进路切换,预留了之后智能化接入改造的空间。

切换器自身如果有延迟的话也会影响到实际传输,不过经过实际测试,采集环路延迟也还是在0.17s。这样分析可以得出,HDMI切换器的延迟可以直接忽略。不过一想,HDMI切换并不需要编解码过程,纯硬件通路能够达到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延迟倒也正常。

现在的主机设备有两台,Switch和PS4 Pro。后续最多把PS4 Pro更换为PS5,然后再来一台Xbox Series X补齐。三个手柄分别是配Switch的Switch Pro,配PS4 Pro的Dualshock4和配冥王峡谷的Xbox One S手柄。

软件是Elgato官方出品的4K Capture,如果自行配置的话也可以直接汇入到使用OBS及基于OBS开发的软件。使用采集卡采集画面玩《马里奥:折纸国王》时,只是跑图摇杆乱晃四处乱窜感觉稍稍有点不跟手。

而对于《赛博朋克2077》这种游戏而言,直接打也没啥影响。当然这里是采集到的1080P画面,如果是为了游戏的“沉浸感”或者说爽感的话,一定要切换显示器视频源来玩。

像bilibili直播姬这种第三方推流软件,也能够直接与4K Capture关联后输出相应的游戏画面。

还有一个适合联动的功能:闪回录制。在4K Capture中能够设置闪回录制的时长,然后通过Stream Deck就能一键操作保存从倒退相应时长到当前时间点的视频了。

Stream Deck

这台就是一直在每次桌面搭配中出现的Elgato Stream Deck了,这是一款支持可视化、可编程自定义的控制键盘。在国外主播、电台中的应用很多,国内也有个别主播使用了这款控制台辅助自身直播。最开始是为了减轻造价中定额复用

笔者把日常软件和一些直播相关的设置放在了首页,比如像Lightroom和SketchUp和造价软件都建立了文件夹,然后将相关操作全放在了目录下面,使用的时候直接点过去就好。当然最开始调试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现成的预设,大多数软件都是自行配置的。

麦克风

第一只麦克风是Elgato和Lewitt合作研发的Elgato Wave:3,专门为了各类直播、电台和在线课程等实时推流需求做了相应的软硬件设计和优化。先提一句,再提一句,桌面高度能够放得下悬臂的话一定要买个来实装,一来是能减少桌面占用节省面积,二来是能避免桌子与地面的振动所导致的低频噪声。

这支麦克风采用了心型指向性拾音,单独配备了噪声滤除与防爆音、硬件混音接入软件联动的算法和功能,你能想到的场景应该都能满足。ClipGuard自动防爆音是直播中和录制时都可以开启的,都不需要再去分心想底噪和爆音问题。当然你要是非想要录制爆音效果的话,可以直接在Wave Link中点开对应通道关闭的。

有着Wave Link混音软件的加持,Elgato Wave:3不仅仅是一个自带声卡的麦克风。在电脑端软件控制直接混音输出,比所谓的淘宝那些“直播声卡”可控性强多了,又不像动辄几千大几千的专业设备,光是初始调试一个下午可能都不够。Wave Link其实是数字混音器了,最高能够开启9个通道进行实时混音,而且可以准备多个配置用于不同使用环境和情况的切换。

官方现阶段提供了两个配件单独售卖:一个是防震架,不过需要自行配备固定支架;另一个是防喷罩,直接一兜就能安装上了。不过笔者原有的大桌面还没到,也没有选好支架,现在就单纯的配上了防喷罩使用。如果需要更好的收音效果,一定要把麦克风架空配合防震架使用并开启低切滤波,否则各种低频振动是真的会让你头大的。当然还有个桌面支架延长杆能够避免支架长度不够,商品链接可以见文章末尾。全套配件都是通用螺口设计,一股脑拧好没有任何操作难度。

日常使用可能不止一个应用场景:比如直播游戏的话,需要配置一条通道专门用于播放BGM,联机的话还需要单配置一条通道用于yy、discord这些语音交流软件的调整。而在需要录制无背景音的干音素材时,需要把用于对照的素材直接单配置一条通道用于监听,录制只保留我的声音,这样就直接静音对应的通道就好,然后绑定关联推子自动跟随尽量调节了。

对于Wave Link Stream这条混音出的输出流,我们就可以将其添加至像是OBS Studio这样的直播推流软件了。进入「设置」-「音频」,选择[Wave Link Stream(Elgato Wave:3)]作为麦克风/辅助音频设备,然后将采样率设置为48kHz,就能正常使用了。

当然,这支麦克风同样支持通过Stream Deck联动控制,需要根据自身需求逐步调整具体设置。这就是一个可完全自定义的可视化调音台,还是在Stream Deck中单独开一个文件夹,将Wave Link的对应操作加进来调整对应参数即可。

当然,后续获得了一次众测机会,得以入手了森海塞尔MK4。整体外观还是很圆润大气的,金属网与筒体各占了一半体积。金属网内部是一英寸的24K镀金振膜,振膜通过内部防震组件连接到麦克风电路,能够达到更优秀和准确的收音效果。

MK4也是典型的心形指向拾音的麦克风,日常使用需要对准其正面开始录制。那怎么判断麦克风正面呢?有这个心形图标的那一面,就是麦克风的正面。

MK4的底部则是XLR-3卡侬接口,麦克风本身的设计就考虑了屏蔽效果与平衡输出,能够有效降低因为线材所产生的噪声和干扰。

使用支持XLR的声卡时,需要注意其能支持的最高阻抗最好高于麦克风的输出阻抗。虽然说阻抗匹配最好状态,是输入输出两端阻抗一致,不过现在的声卡的电路设计都是可以自行适配的。MK4的输出阻抗只有50Ω,基本上是任何声卡都能无压力驱动的。

森海塞尔MK4的拾音效果有多好呢?只能说完美体现了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虽然说和得胜K850这种七百元的麦相比有些欺负人,但是在完全套用适配K850机架设置的情况下,直接就能听出来声音更加饱满,波形图的响度峰值也是更加平均一致。所以要是真有相关的需求,钱包能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争取一步到位吧。

摄像头

大家知道以前的摄像头基本都差到令人发指,所以很多主播都是用相机或者手机作为摄像设备,虚拟成摄像头接入系统使用。不过用相机成本太高,手机则是对软件和网络情况有不低的要求。像笔者之前的尝试就发现,家用的话单有相机和相机采集卡用起来还是很麻烦的,接线多、成本高。

那一个合适的摄像头应该有什么配置呢?在笔者看来应该至少能支持1080P60级别的录制能力,合适的焦距避免边缘畸变,和能够保证进光量和适当虚化的大光圈。单说实际参数至少要达到这种级别,才足够使用。正好Elgato出了新款摄像头,能够满足了我的要求,必然是得来一台试试水了。尤其是对着电脑直播的情况下,面前的光源并不稳定,摄像头孱弱的传感器使得复杂光源下的成像质量根本无法接受。这也是以前一众摄像头被相机干掉的原因,毕竟传感器的硬差距是很难被弥补的。

不过Elgato Facecam选用了索尼Stravis CMOS传感器,这个系列的背照式CMOS广泛用于安防系统,能保证在低光度环境下的优质成像。毕竟家用环境下的环境光也就那样,甚至很多时候只会开个显示器而已,更别说补光光源了,所以传感器的性能绝对不能拉胯。

配合相应的优化算法,这款摄像头在各种使用环境下都能够保证更为精准的曝光与成像,不会像其他设备都已经进入了4K流媒体时代,而绝大部分摄像头还停留在网上冲浪那会的情况发生。在Facecam的驱动软件Camera Hub中可以手动调节变焦、对比度、饱和度等画面参数,更是可以调整ISO、快门速度与白平衡这些曝光参数。

调整曝光与调整亮度实际应用结果差别在于,曝光并不会将阴影提上来,而是更好的提高了亮暗对比。能够更准确的保留面部的轮廓,不会因为过亮过暗而失去轮廓,当然极限过曝除外。市面上其他摄像头不管软件还是硬件,应该是都没有调整曝光的功能,而Facecam可以通过软件调节硬件的设置,在硬件层面实现ISO和快门速度的调节,所有的设置也都能一键保存到闪存中。

摄像头采用24mm固定焦距,最大视野范围82°。这个焦段基本没有什么边缘畸变,而软件中的变焦动作实际上是裁切画面范围,自然也能保证成像画面的边缘没有畸变。而且本身有高速图像处理器加持,能够传输无压缩的YUV格式图像,低延迟高保真地完成实际画面的录制推流。

对于摄像头而言,还有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那就是隐私。笔记本上的摄像头不说了,稍微高端些的都已经是物理屏蔽开关了。而市售的电脑用摄像头,大部分就像其分辨率一样脱离了时代,摄像头就干巴巴“瞪”着你。不过Facecam提供镜头盖,圆圆的造型和Elgato本身logo形成了叠加的圈环,还有点可爱。

绿幕

如果摄像头能拍射到的背景过于杂乱,比如笔者和工作室一样的情况。而且还必须使用摄像头直播的话,自然还是尽量弄块绿幕用于抠像替换背景吧。

幕布不宜过大,只要能够完整覆盖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就好。确认了大小后我们再来进行幕布的挑选,绿幕的原理不用多讲,只需要知道保证幕布平整即可。

家中家具能够直接悬挂绿幕的话,找好位置调整好悬挂位置挂上就能用了。如果没有适合悬挂的位置,而且后续需要频繁挪动的话,可以选择笔者同款的易拉宝式绿幕幕布。

这款Elgato Green Screen采用了弹出式设计,打开外壳后直接将手柄提升至需要的高度,气压型框架自动锁定到位,就能直接使用了。

当然,这种易拉宝式绿幕的重心偏移,容易导致幕布整体倾覆。所以使用前要注意环境情况,提前打开底部的支撑脚

相机采集卡

我作为拍摄的主力设备是SONY α6400和一颗Sigma 16mm F1.4,日常产品和出去一些风景人像照,就都是用它拍摄的。α6400左侧有一个mini-HDMI接口和一个microUSB接口,用于输出图像和充电/传输数据使用。

相机之外重点自然就是采集设备,对于相机而言,采集卡这种装备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了。而且采集卡后续也是要给PS4这些设备使用,相机则是需要一个轻型采集设备来保持长期连接使用。考虑到后面还要频繁拆卸移动,甚至要带出门使用,挑选一个尺寸小但是功能参数够强的的“采集卡”就十分重要了。最后找到了Elgato Cam Link 4K,1080P60、4K30的采集指标足够作为日常拍摄录像使用,更别提仅仅是做个摄像头。

现在相机还是通过脚架来支撑,然后通过mini-HDMI转HDMI线连接到Elgato Cam Link 4K上,再由Elgato Cam Link 4K连接到主机接Elgato的采集软件4K Capture,录像和拍摄的。实际上相机也是能通过Elgato Cam Link 4K直接接入OBS,直接作为摄像头使用。基本上只要能自行选择摄像头的软件,包括腾讯会议、Zoom在内的会议/网课学习软件,都可以直接调用相机作为摄像头。

关于之后的俯拍方案:现在自己单独找厂家做了一套导轨,后面应该还会进行迭代设计。云台则是选择了科漫的Q5S液压云台,球形云台不适合倒置使用。当然现在还没有安装上去,有一些细节需要调整。

灯光搭配

灯光搭配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一致性,君不见左一块红、右一坨捋、上面一绺白、最下面黢黑的乱搭有多扎眼。现阶段全灯光联动只能够选择一家厂商的方案,比如海盗船家的iCue,雷蛇家的Chroma幻彩和华硕家的AuraSync神光同步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家厂商的灯光系统都是实质性闭源的,所以很少会有整套的兼容方案,为数不多的全设备灯光同步的投入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讲灯光搭配拆分为几个系统,争取每个单个系统能够完成相应的同步效果就好。

键鼠耳机和支架之所以选择海盗船的全家桶,就是看上了iCue灯光系统。所有海盗船的设备都能够接入iCue软件且被正确识别,所有的设置都可以在这一个软件上完成。而且海盗船本身还有机箱、电源、散热设备,如果有装机需求的话,之后还能够进一步的凑齐一套。

K70 RGB TKL从名字里就标注了其灯光属性,板载的8MB存储可以存储50套预设配置,让你的灯光更加酷炫。

鼠标上就一个单独的船标,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其适合键盘进行空间同步的。

耳机的灯光就没有那么张扬了,耳罩是微穿孔铝的材质,灯光效果能够更加立体。耳机毕竟是要戴在上的,所以亮度一定要低于其他在桌面上的设备。

支架的底部一圈都是灯带,灯带的灯光连续性更好,所以其在流光状态的下的表现也会更加酷炫。

支架与发射器上都是经典的船标,虽然面积很小,但是灯效一样能和其他设备同步,估计灯珠密度最高的就是这两个标和耳机的船标了。

所以得益于iCue的整体管理思路,海盗船的这一套灯光同步的效果是真的酷炫。整齐划一的灯光就是要比各自“闪耀”大杂烩视觉效果优秀,而且只需要安装iCue一个软件就能管整套。不像某些牌子,甚至不同的鼠标都要安装好几个软件才能控制。

Elagto Stream Deck本质是一个可视化键盘,自然也会参与到桌面的灯光搭配。个人建议配置Deck时尽量把图标设置为同种或者类似风格,不显得特别杂乱即可,整齐划一也能方便我们的实际使用。

在整体装修完成后布置的氛围光一般由独立安装的灯带与背景墙灯组成,之前小桌面就用了Nanoleaf的六角形智能奇光板,整个的观感还是相当可以的。而桌面、显示器后部和飘窗外沿这一类有下部、背部空间的位置,则可以选择易来Yeelight或绿诺Nanoleaf的灯带来提升视觉效果和质感。

不过灯板一定要注意墙的尺寸问题,而且因为其本身的重量较大,固定也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墙面尺寸较小的话,可以考虑三角形奇光板或者正方形奇光板。或者如果桌面较小或者显示器很大(尤其带鱼屏),那么灯带是个更好的选择。

现在是之前的Nanoleaf绿诺的六角奇光板与迷你三角奇光板,笔者家中以支持米家的智能设备为主,所以还单独配置了一块支持米家的控制器。首次使用时,直接将灯板通电后即可在米家添加设备。而且Nanoleaf的智能家居支持是通过控制板实现的,如果有从Homekit/天猫精灵转到米家的需求,可以通过单独购置控制器实现,反之亦然。并且可以通过小爱同学进行语音控制。

之前也说过,上墙的这种灯板,最大的问题就是先行模拟布局。Nanoleaf支持布局实时投射,能够实时将当前构型识别并在APP中显示。在米家APP中,对应的设备管理界面即可显示构型布局与进行设置。

对于使用者而言,最重要的如何控制灯光与具体的灯光效果如何同步。Nanoleaf支持触摸控制、听音变色、电视同步和智能控制。听音变色功能的效果可以说是最好看的了。而且灯板是按照声音的节奏与大小进行变化,不是单纯地以音量大小为变化依据。

灯光的效果很炫酷,Gif和视频都拍不出来实际眼观的效果,实际的亮度还是很高的。

当然,如果觉得听音变色过于眼花缭乱的话,也可以自行将灯板调节为普通氛围灯光模式。我们还能在米家APP中自己DIY相应的配色方案,其中内置了相当多数量的动态效果。

如果使用的Homekit版本或者有Homekit版本的控制器,我们还能玩一个屏幕同步的花活。首先需要我们下载Windows平台的控制软件,安装后更新到最新版即可。然后开启镜像模式就能与屏幕效果同步,看到酷炫的效果了。

关于灯板的搭配,笔者还是建议尽量多种灯板大小混搭,只有一种灯板的话确实会略显单调。

桌面照明建议至少来一个屏幕挂灯,毕竟普通的对称台灯置于显示器前会导致反光问题。现在挂灯的价格线基本铺满了百元到千元,具体请根据钱包厚度与需求选择。

笔者选择的是Yeelight Pro,这款屏幕挂灯的质感真的绝了,外壳的手感我觉得和macBook Pro 2020的外壳手感不相上下。

这款屏幕挂灯的供电思路也与其他竞品不同,供电线直接接到灯架上,灯管部分则是通过磁吸+触点的方式固定和供电。这样灯管可以更轻松地调节角度,而灯架也不会受灯管调节角度影响,供电线也不会高傲地翘着影响正面观感。

从侧面我们就能看清楚易来的Libra Pro的安装全貌了,灯管背面是氛围灯,氛围灯可以单独开启和关闭。然后灯管通过磁吸的方式与灯架连接,灯架通过一侧的挡板和另一侧可调节配重固定在屏幕顶部。供电则是接到了灯架上,在设计风格和思路简洁、干净、利落的同时也没有缺失完整的功能支持。

5.理线与思路

俗话说得好:简约风格靠藏,极简风格靠扔。设备众多,自然各种设备的线缆缠在一块就堪比盘丝洞了。桌面的布置,不管是有线还是无线化,需要注意的都是把线捋好顺下去。

一堆不同粗细和外皮材质的线在桌面上盘根错节,那可太难看了。那自然,整洁的第一步自然是把桌面的线缆都尽量放在桌后/下。

不过线缆本身就有长度和重量,很多设备还需要适配器,光用线自己坠着肯定会一股脑全掉下来。这个时候这种桌下理线槽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适配器直接放在架子上,一些软质线材绑好后放在架子上,硬质线材就卷在架子上面,这样布置好就不会乱糟糟一团了。只要足够长,就不存在放不下的情况。

另外关于供电:一个是插座的插孔一定要互不干涉,方便尽量全部都能安排上;二是也要放在桌后/下不在视野内出现。符合这样要求的自然就是PDU插座了。像是升降桌这种有有横承桌子,就可以用扎带直接绑住PDU两边的耳朵固定。

而像小桌面这种纯板材没有横撑的桌子,就得自己找两颗自攻螺丝拧上去固定了。

那么从桌下转到桌上,显示器日常使用情况下是要接入三根线的:一根电源线,一根HDMI线和一根Type-C线,分别用于供电和设备连接。如果直接使用显示器自身的支架和木制增高架的话,建议将线捋好后用扎带绑紧,再由后部垂下以达到藏线的效果。而是用悬臂支架就省事了,只需要按照悬臂的导线槽进行理线就行了。

有很多显示器的支架特别细,而接口位置又特别靠外,这样就不见得能完全藏住了。而且由于EW3270U的支架是不可调节的,所以笔者单独更换了显示器支架。Brateck北弧这款LDT23显示器支架最高可以支持40寸、15kg的显示器,配合EW3270U这个重量级选手完全没有压力。

市面上标注自己支持大尺寸大重量的悬臂支架基本承重都在10kg以内,这基本是单旋钮的极限了。贴着单旋钮设备重量支持极限来安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导致桌面变形,从而导致支架松动乃至显示器倾倒。所以大重量的显示器最好选择双旋钮或者多旋钮的支架,相比单旋钮而言,其承重能力更大、固定力矩更小,能够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使用体验。LDT23在保证了这些基础性能的前提下只要三百块就能买回家,真的强烈推荐大尺寸大重量显示器用户入手。

支架的下部则是束线槽与束线盖,三根线还是能轻轻松松搞定的。考虑到槽的实际宽度,再多加几根线缆也没什么问题,要是将小主机放到显示器背面后,多出的线缆是能够都收纳进来的。

LDT23的双支臂+六向头设计,配合自锁式气弹簧能够让显示器在范围内以任意角度悬停。即便是像笔者这样深度达到0.8m的桌面,也能够将显示器拉出来搞个,配合束线槽的固定,对应的线缆也能够老老实实地固定住。

也正是因为显示器支架能够把显示器从桌面上抬离,原本占用的桌面空间就能完全释放出来了。现在为之后双显预留了位置,自然与原本的布置不同,EW3270U的下方和后方就是原来的主机们了。

除了显示器之外,其他需要支架/悬臂的设备,也可以将供电/数据传输的线缆固定在其上。有走线槽的话更好,还能够收拾得更整齐。

收纳的另外一个技巧就是“上墙”,再大的桌面摆满了东西也乱,只有收拾完了才能拍得好看。所以很多所谓简洁桌面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摆拍,毕竟完全不符合使用实际。那桌面上的东西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拉出洞洞板这个神器了。

宜家的洞洞板基本都是原色或者白色,黑色的乌斯浦皮则是长期没货。暗色系桌面搭配就只能另购了,而淘宝上非宜家洞洞板的尺寸和洞间距都有不同,所以需要优先考虑的是配件的兼容性。好在按照兼容宜家配件来找还是有不少的,如果是上墙的话全部配件宜家买就好。如果是固定在桌面,使用斯考迪斯桌面连接件的话,对应的螺丝只能单独购买。

当然兼容宜家配件的好处就是,不用忍受单独厂家的各种奇葩配件,需要那些配件直接宜家买就好了。手柄、遥控这些零碎固定上去,桌面的空间空闲出来,从而保持整体的简洁。

除了后续继续增加有线缆的设备之外,这样不管是桌面上还是桌面下就都能够维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了。所以整理桌面的情况,尤其是有大量需求走线的设备时,一定要确认好位置后再将所有线缆统一规划布置。

现在的灯带都是自带双面胶,不过伴着桌面材质的不同和清理程度的差异,差不多在一年左右是都会有不同级别的开胶问题。而现在市售的普通双面胶能坚持的时间更短,多则一个月,少则三五天就会掉下来。毕竟双面胶的厚度和灯带的重量在那摆着,那就没有解决办法了么?还是有的,淘宝在售有那种透明的纳米双面胶,基本都是一层1mm厚度起步的强力粘胶,固定个灯带还是绰绰有余。

6.总结

  • 收纳要靠藏,线缆需要理,做到这两点才能有个整洁的桌面
  • 灯光效果要注意,色彩要统一,布置要均匀
  • 显示器支架是个好东西,藏线调试方便多了
  • 多用扎带绑线,但是线缆长度要留好余量
  • 入手各种设备还是要量力而为,设备一多起来花钱就控制不住了
  • 直播系统组件的易用性很重要

7.展望

大桌面的阶段性改造已经完成,可以说是比较有质感了。而每次桌搭总会有某些不如意的一些点,自然而然后续还是需要不断升级的。现在还没有完成灯带、灯带配合显示画面的同步,主要是官方没有相关支持,估计还是找下对应的API进行二次开发,这就是后话了。

而小桌面已经基本算是完全体了,现在亟需淘换几样东西:第一个是2代妙控板,虽然现在可以使用macBook Pro的触控板,但距离确实有些稍远了;第二个是要更换一个雷电硬盘盒,作为素材仓库。

当然,完成桌搭的成就感可能就在整理好的那天而已。后面的使用会逐步的忽略掉以前的这些改动,还能有存在感的地方,肯定需要后续的持续改进。

如果觉得此篇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话,还请多多充电、收藏评论。这里是老锅,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