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 (畅所欲言家)
不知道在内地过惯无现金生活的各位,有没有好奇过一河之隔的香港,要如何远离现金呢?在香港生活了几年,不知不觉间,我发现我也逐渐远离了现金。这篇文章里,我就简单和大家聊聊,在支付宝微信相对没那么普及的香港,我如何过上无现金生活。
八达通
相信作为香港的标志之一,在内地的大家应该也都有所耳闻。如果你从未听过,那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最早作为公交卡的八达通如今在大家小巷都已普及。超市、饭店、电影院、商场,大多数的商家都支持以八达通作为付款方式。可以这么说,提起香港的电子支付,八达通肯定是必不可少。在我的生活中,八达通占据了我日常交易的一半以上。

在去年,Apple Pay 终于支持添加八达通到钱包,使用 iPhone 就可以轻松支付。和内地支持添加到 Apple Pay 的各种卡相比:公交卡使用场景单一,而银行卡需要验证以及等待网络通信,八达通的交易场景广,无需验证而速度快,体验实在是高不少。而和微信支付宝相比,基于NFC的离线交易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交易速度,而且不会因为网络问题而阻塞交易。曾经看过一个知乎问题:为什么移动支付(我狭义理解为用手机支付,之前手机八达通是三星独占,占用率没那么高因而相对用户不多 )在香港并不普及,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不用手机的八达通已经很方便了,大家的支付习惯就难以改变。

当然,有好也有不好。在互联网时代,网上消费成为新的趋势。这时,离线交易的八达通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无法方便的在网页和 App 中付款。虽然说八达通公司也顺应潮流推出了 App,但因为需要购买读卡器,始终都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不过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自然不必吊死在一棵树上,还有很多别的选择,比如:
银行卡

内地微信支付宝所占用的这块巨大的支付市场,在香港填补的除了八达通,最大的就是银行卡了。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发达的银行业催生了相当程度银行竞争。各种差异化的借记卡与信用卡在市民手中比比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卡:除了内地发行信用卡相对较少外,刚来香港时很多人可能不太习惯的一点是信用卡付款无需输入密码(当然,现在内地的小额交易应该也是不需要再次输入密码验证了)节省掉的输入密码的这点时间和麻烦的操作,确实让使用信用卡消费和与内地相比体验好了不少。加之银行经常推出的各种优惠活动,也是让消费者们更加乐意选用银行卡。

银行卡在技术上的革新,也确实让支付的过程逐渐简化,从以前的刷卡,到后来的插卡,到现在的拍卡,越来越短的交易时间也让大家更愿意使用信用卡消费。而使用无接触的拍卡交易,也让各种手机 Pay 成为了可能。
手机 Pay

使用 NFC 技术的各种手机 Pay,算是集八达通和银行卡的大成者,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支付。在去年 Apple Pay 支持八达通后,在线离线(指商家)都能够轻松进行支付,优秀的体验让我第一次可以真正做到只带手机出门。因为在内地的大家也都有体验,在这里也就不详细展开了。
FPS

除了面向商户的消费,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也是无现金生活的重要一环。这里就不得不提香港金管局在几年前推出的 FPS 转数快交易系统。这套系统允许大家以电话或电邮登记,知道别人的电邮和电话就能直接转账给别人。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转账到银行户口或是信用卡户口。最为神奇的一点是,参与计划的不仅是银行,各种电子钱包甚至是八达通都有参与。想象一下:在内地,微信不收手续费只能转账给微信好友,但在香港,你还能免手续费直接转到支付宝、银行卡,甚至透过 NFC 手机转到公交卡,而且全部是瞬时到帐。这样的体验,让我的无现金生活真正成为可能。和朋友出门时遇到只收现金的地方,我也可以请朋友垫付,然后马上转账给人家,实在是方便得不行。
手机支付 App

近年来,随着阿里和腾讯的出海,微信和支付宝也逐渐在香港站稳了脚跟。相对大一点的商家都会支持微信和支付宝。当然由于竞争关系,也有不少商家只支持微信和支付宝的其中一家,当然因为大家两者都有,自然也没有那么大的关系。除了互联网企业的这两个工具,传统银行对于移动市场也是虎视眈眈。因此汇丰和中银这两家香港最大的银行也是相继推出了是 PayMe 和 BoC Pay 这两款手机支付工具。 PayMe 在最早是作为个人对个人转账的工具,因为早于 FPS 转数快一年,即使到现在也是积累了相当的人气。许多本地的朋友也更偏向于使用 PayMe。当然,前面讲过 FPS 最厉害的一点是打通了不同的系统,所以即使人家使用 PayMe,我也可以用银行卡转账给别人。 PayMe 近年来也在努力发掘商户市场,在最近的改版中推出了微信支付宝一样的付款码,但每次使用都需要输入密码,和内地的软件比起来还是太不方便了,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使用。而中银推出的 BoC Pay,相对来说接受的地方较少,在我眼中周围的朋友好像用得比较少。
虚拟银行

严格意义上来说,虚拟银行应该归类于银行卡那边。但因为体验过于独特,我决定单独拿出来讲一讲。金管局批出牌照后,去年香港的几家虚拟银行算是正式开业了。所谓虚拟银行,就是真的完全没有门店,一切操作都在手机上完成:使用手机填写资料、使用手机扫描验证身份证、在手机上成功开户。有的银行会寄一张实体卡给你,而有的银行暂时还没有实体卡。为了和传统银行打出差异牌,这些银行的手机 App 都比传统银行的好用太多了,我在用过一次以后都再也不想打开那些传统银行的 App 了。而几家银行的实体卡也是很有特色,渣打背景的 Mox 的特色就是实体卡没有卡号,而众安(蚂蚁、腾讯、平安强强联手建立的公司)背景的 ZA 卡特色就是可以自定义结尾的六位卡号。
支票

相当现代的香港,其实还是有相对传统的一面。支票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之前在政府办事的时候,政府不收银行卡或八达通,但是认支票。而许多雇主在发工资时,也选择发支票给员工。这就使得支票在香港的无现金交易中仍然占用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地铁站除了有存取款机,还会有一台单独的存支票的机器。当然,近几年来政府也是在努力加快数字化的步伐,有不少收款已经可以用转数快替代,希望这样的脚步能更快些。
Cash Only
其实我说是过上无现金的生活,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我选择不光顾那些只收现金的地方(除非带上一些现金工具人朋友)。一些个体户因为不想承担银行卡和八达通所需要的手续费,还是会选择只收现金。家旁边好吃的餐馆和美味的鸡排,我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得放弃,当然偶尔也还是有使用现金光顾的时候。很多菜市场也是只收现金,在病毒流行的今年也是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奈何政府推出资助补贴装八达通的机器,效果仍然不佳。只能说期待 FPS 与 PayMe 等不需要手续费的工具,在将来能更大放光彩吧。
简单介绍了在香港的各种无现金交易方式,用麦当劳的这张照片来概括最为合适:基本囊括了上文提到的所有种类。希望大家在疫情过后,也能有机会亲身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