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 TDS Studio 在少数派上的第十三篇文章,依然是全平台首发。
时隔一年再次写 AirPods 系列,已经是 Pro 3 了。这次苹果秋季发布会我们最关心的自然就是已经被各路爆料很久的 AirPods Pro 3,也是唯一一个首发购入的产品。一边等着到货,一边看着身边各种「有门路」的朋友在 19 号正式发售前就拿到了媒体机或者从有媒体机的人那里提前搞来了产品,不得不说非常羡慕。
既然咱这是小创作者,没有那个本事抢各种首发,那么就静下心来为各位奉上充实但稍晚的内容。本文在少数派进行首发,需要注意的是,对于 AirPods Pro 系列这种未来很长时间都可能不断 OTA 新功能的产品,我们不可能在早期就把所有功能体验明白,只能尽力全面。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包装设计依然是老样子,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保持了苹果的简洁特征。不过,似乎表面印刷的方式出现了改变,看上去精度不如 Pro 2 时期的状态。内部配件主要是四对额外的耳套,没有充电线附送,从 AirPods 4 开始,苹果就不再附带线材了。

耳套的设计这次有了明显的变化,在 AirPods Pro 的前两代包装中,苹果并没有照顾到超小号的配置,但随着 beats 耳机对于不同耳套尺寸的补齐,AirPods Pro 系列也在这次加入了 XXS 号耳套。一方面这对于耳道口较窄的人群是个利好,另一方面也跟腔体入耳深度增加有关——毕竟以前要是做超小号耳塞套,首先腔体的长度就先限制了小耳朵人群的佩戴,都还谈不上耳套舒服与否了。

耳套形态与材料也有所改变,按照苹果的说法,「耳塞的硅胶体中还加入薄薄的柔软泡沫材料层」。在发布会上我们以为是类似于索尼泡沫哥套的形式,即耳帽区域是一块惰性的泡沫,实际上则不然。
单纯从外观上看可能跟之前的白色硅胶套差别不大,但是翻到内侧结构过渡区域,你会发现一些细密的孔洞,像是海绵一样,密度比我们常见的 Comply 或是 Mis-Tip 更大一些。实际上苹果是单开模具做了一种异质耳套,本质上它还是硅胶套而非常规意义上的泡沫海绵。
耳帽部分也摸上去亲肤性更高。为什么要调整材料呢?我们推测一方面是从物理角度加强隔音性能,以此辅助主动降噪达到更好的综合降噪感知——我们会在降噪部分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声学结构的考量。

固定结构的变化导致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至少对我们节目的部分受众是这样的。以前 AirPods Pro 系列的耳套是以一个硬质卡扣连接的,去除耳套之后的耳机本体像是 AirPods 数字系列,它的出音口几乎与腔体平齐,而卡口下沉。
Pro 3 改成了前凸的导管式结构,虽然耳套与它的连接还是硬质卡扣,但是无法兼容过去的结构了,这意味着过去代际 Pro 的用户无法使用新的泡沫硅胶耳套来提升降噪综合感知。
同时,过去两代的用户使用第三方耳套时大多需要加装一个导管结构,比如我们常用的 AZLA for AirPods Pro 系列,这类用户都没有办法继续使用过去的配件,各大厂商也需要新的模具了。所以如果你是那种对于某家第三方耳套很依赖的用户,那么 Pro 3 是否第一时间购入是需要考量的点。

如图我们展示了 Pro 2、Pro 3、Pro 2 加装 AZLA 转接管的对比。额外一提,Pro 3 的新耳套在 AZLA 的转接管上可以固定,所以如果恰好喜欢 Pro 3 的耳套,手上还有 AZLA 老配件,那么不妨一试。新的耳套在安装时需要在根部施个巧劲挤压卸下,而非生拽耳帽部分,有可能导致断裂,这点需要注意。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AirPods Pro 3 依然是只有白色可选,充电盒的设计保持了过去的特点,尺寸三围都有微小的增加,实际携带上没有明显的赘余,但是的确 Pro 2 用户升级是需要买新的保护壳了…… 不愧是苹果。

盒身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隐藏式指示灯,过去的 AirPods 大多采用开孔式提示灯,而 Pro 3 将 LED 内置,不点亮时看上去一体程度更高。右侧的挂绳孔依然保留,所以挂绳算是少有的你能沿用的配件了(误)。背部的配对按键也已经去除,底部的扬声器开孔与上代一致。

耳机本体在盒内的形态看上去要更加地「紧凑」,这主要也与新的腔体结构有关。

尽管还是典型的带柄 pods 形态,Pro 3 腔体会变得更厚,X 轴方向上则有所缩短,显得更加「颈椎前屈」。结构的改变可以让耳甲腔的适应性变得更好,小耳廓人群的佩戴接触点会变多且饱胀感降低。入耳的深度也会稍微高一点,相当于耳廓的限位变少了。我们实际佩戴下来,Pro 3 的接触相对少了一点、更靠近耳道口,仍然相当舒服、稳定。不过 Pro 2 对于我来说几乎是无感佩戴,Pro 3 或许由于还没适应,还是能感觉到塞着个什么东西一样。

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 AirPods Pro 系列的佩戴从来不是问题,所以我们专门找了一些朋友来试戴,其中小耳廓样本的反馈普遍是相较于上代在稳定性上有明显进步,也有反馈是觉得腔体悬空了一些。之前能够戴好 Pro 2 的用户普遍对于 Pro 3 也能有不错的佩戴反馈。无论如何,对于耳甲腔偏浅或者耳朵偏小的读者,我们还是建议你去找最近的 Apple Store 或者经销商处试戴一下。

麦克风的开孔变大,且腔体前端有了新的心率传感器开孔。相较于 Powerbeats Pro 2 的心率传感器,它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都是与耳珠内侧接触,但是开孔会显得不那么夸张。
按照苹果的介绍,Pro 3 搭载了新的多孔声学结构,其实就是腔体的气压平衡会变得更好,这也从麦克风网罩的增大上可以看出来。在降噪关闭的状态下,Pro 3 的气压平衡的确会比 Pro 2 做得稍好一点。
防尘防水等级从 IP54 提升到了 IP57,除了雨中、运动出汗的适应性,这次你意外掉进洗脸池、浴缸里应该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问题,已经不只是防泼溅了。不过毕竟还是不建议洗澡佩戴,毕竟万一认定人为损坏保修受限呢?对了,去除物理按键的盒体现在也是防水的。
操作与软件端功能 | Control & APP
AirPods Pro 3 的操作仍然是依靠捏动柄部的触控区域进行的,识别区域有专门的凹槽用于盲操。操作反馈的提示音足够清晰,反应迅速。可以识别单次、双次、三次按压以及长按操作。这次加入了双边长按进入翻译的预设,但是目前中国大陆还是处在不可用状态,只有三声连续提示音。音量调节的滑动逻辑依旧,你不必担心 AirPods Pro 3 的操作会有不跟手、反应慢的问题。

佩戴感应依然存在,且提供开关。iOS 26 新增了相机遥控器的定义设置。提示音清晰准确。头部动作的识别准确率也足够好。
对话感知的反应速度和准确度要比 AirPods 4 的初始固件下表现更好,在目前固件(8A357)状态下可以有比较迅速、自然的过渡效果。
Pro 3 搭载了全新的 U2 芯片,理论上可以提升 1.5 倍的查找性能,但是搭载旧有的 iOS 机型,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感知提升,原因在于这个精确度的增加需要 iPhone 17 系列支持…… 机身的扬声器还是相对够响的。实际听下来,它播放的提示音是要比 AirPods Pro 2 音调低一个半音(AirPods Pro 3 / 4 为 G7,Pro 2 为 G#7)。

翻译功能与心率检测 | Translation & Heart Rate Monitoring
AirPods Pro 3 有一个核心卖点就是基于 Apple Intelligence 的实时翻译,它展示出的实时传译效率足够高且延迟比较低。可以结合 iPhone 把翻译结果显示给对方。它也可以实现两位 APP 用户之间的传译。
耳机在这个链路中起到的还是收音和传音的工具,算力均集中在手机端,这个低延迟更多地是依靠苹果生态设备间的有机结合实现的。对于我们来说,目前体验到这个功能有两个门槛,首先是 Apple Intelligence 仍然目前没能真正在大陆市场落地,其次是首发目前仅支持英、西、法、德、葡五个语种之间的互译,中、日、韩、意语言的支持则在「今年稍晚」推出(beta 版已经开始有了)。
就现有的五种语言来说,我们没法看出它的互译结果准确度和语法表现如何,比较难办。后续 Apple Intelligence 真正落地,或者中日英三语之间任意两两支持互译之后,我们尽可能想办法测试一下它的实际表现——
这一功能也同时支持 Pro 2 和 4 ANC,可惜不支持没有「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的设备。

我们在拿到耳机之前认为耳机端的心率检测不太能像手表上那样全天候启动,毕竟续航是个大问题。实际使用下来,AirPods Pro 3 的心率检测逻辑在启动相关 app 之后是几乎每隔几秒就会读取一次。
打开 iOS 的健康 app,可以看到每次采样的历史记录,每分钟的采样次数大概在 7-14 次。它也可以跟健身 app 以及支持 API 的 app 进行联动。这种检测方式还是相对无感的,且对于不喜欢手腕佩戴设备的人群以及运动来说更加友好。在 app 删除后台之后,可以认为 API 调用不活跃,此时心率的检测也是自动关闭状态。

与常见的运动手环、智能手表进行简单比对之后,心率检测功能参照 Powerbeats Pro 2 上的表现,至少准确度还是不错的,毕竟腕部和耳部的毛细血管密集程度还是不一样。老样子,我们不是运动健康类内容,所以只能从功能逻辑上来阐述,没法从技术角度深究它的心率传感器真的精度如何,还请谅解。
降噪/通透/通话 | ANC, Transparency & Call
首先是没有明显变动的部分:H2 芯片。本质上降噪的算力并没有多少变化。主动降噪的提升除了算法不同外,更多依靠改进的麦克风和新的腔体结构。那么新的腔体结构和耳套会带来怎样的感知变化呢?我们关闭降噪仅从被动隔音性能判断,高频噪音的抑制效果提升相当明显,明显会觉得外界声音比 Pro 2 要更加闷。我们也基于 AZLA 的转接管测试了把 Pro 3 耳套安装在 Pro 2 上的状态来看到底是耳套影响因素更多还是腔体形状影响更多。虽然转接之后的结论不太严谨,但这个耳套引入的改变显然是比较大的。而和 Powerbeats Pro 2 的对比中,还是这种大腔体带来的隔音效果综合会更明显。

主动降噪方面,AirPods Pro 3 的进步主要集中在频宽覆盖和中频、中高频的降噪深度提升,尽管算力没有明显区别,对应到感知上还是有不少变化
。两款耳机对于低频稳定噪音以及人声中下盘的抑制效果近似,都非常明显。而对于人声上盘、一些乐器以及敲击键盘、鼓掌等偏高频段的噪音来说,Pro 3 的抑制效果有非常明显的进步。我们进行简单固定频率大致地「人耳扫频」之后,1-3kHz 的降噪感知是提升最大的。对应到实际感知上,AirPods Pro 3 的降噪综合水平要比 Pro 2 明显更好,甚至在与 Bose 大鲨四代的对比中都还小有优势,且佩戴明显更加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存在低频复杂噪音环境下,我这台 AirPods Pro 3 目前固件下开启降噪后会凸显一些微弱的低频「呜呜声」,复现几率不稳定,不清楚是否为自适应算法 bug。我们问了多位购入 AirPods Pro 3 的用户,但似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 get 到这个现象,所以也欢迎各位 Pro 3 用户在地铁、启动的咖啡机等场景尝试有无此问题并评论反馈。
自适应降噪的逻辑没有明显变化,仍然是保留一部分人声而降低一些低频稳定噪音,是介于通透模式与降噪之间的状态,没有通透模式显得那么「吵」。减少一些车流声但保留一些城市环境音,尤其是适合于注重安全的骑车、步行通勤等场景。
耳压感方面,对于我个人来说,Pro 3 的负压感还是比二代要明显一些的,但是可能是多孔结构的缘故,这个耳压感并不是气压平衡不良导致的,而是降噪效果提升的附带结果。
我们也一如既往进行了风噪对比。Pro 3 的风噪抑制效果要比 Pro 2 有进步,且对于正对、侧对、背对三个方向的风源抑制效果都有提升,现在你不用太担心戴着 Pro 3 逆风骑车会有明显的风噪影响了(虽然不建议这么做)。

通透模式方面,发布会对于这点的介绍几乎是一句带过,我们实际跟 AirPods Pro 2 进行对比,两者对于环境音的还原都是相对自然、没有明显频段倾向的状态。
同为 H2 芯片,这两款耳机的通透模式自然度都比 Powerbeats Pro 2 更高,尤其是高频。得益于延续了 48000 次/秒的处理效率,突然大声压噪音的出现依然不会产生影响。语音可用性也依旧保持了足够好的状态,对话主体不会偏闷,它依旧是通透模式综合表现第一梯队的存在。
不过,在目前的固件下,尽管它的通透频响依然相对平直,但是在高频会有一些轻度的放大感,极高频则收得早了点,不会像 Pro 2 那样戴上跟没戴状态差不多。对于期待通透模式有一定放大效果的人群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追求无感的用户来说,目前固件有些激进。不过,在 iOS 26 系统中,你可以在辅助功能中对于通透模式进行细调,不仅可以调整增音强度,还可以调节左右通透平衡和音调,甚至能调节用户语音主体的比例,这就很好了。
通话表现,这次新的低噪声麦克风加上前面对于风噪抑制的表现进步给了我一些期待值。在同样的运营商网络下进行语音通话,它对于风噪以及稳定环境噪声源的抑制会更加明显,且处理过后对于语音主体的影响较小,这一点倒是与我们在测试 AirPods 4 ANC 时的印象不同,有明显进步。

总结,AirPods Pro 3 的降噪综合表现是提升的更多、原地踏步的测试项较少。在降噪综合感知上进步明显,风噪、通话降噪有一些提升,通透模式的变化对应到评价上需要看你对于通透模式的理解是放大优先还是自然度优先,毕竟可以微调,不是什么问题。它依然可以进入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In-Ear Skyline Level,且我倾向于把新的「塔尖儿」之选交给它。至于我这里发现的那个降噪时的低频 bug 是否会多次复现,我们会长期跟进。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蓝牙 5.3 版本结合基础的编解码器,AirPods Pro 3 不应在基本的信号稳定性上出问题。我们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iPhone 14 和 Xperia 5 III,在 WLAN 开启或关闭的情况下都很难出现卡顿丢包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有着比较出色的 AAC 信号稳定性表现。
在距离三米且有遮挡的状态下也没有卡顿。在隔着承重墙且距离五米以上,会出现丢包问题。地铁站内、商场内等人流密集、信号复杂场所,它的信号稳定性感知上要比 Lightning AirPods Pro 2 稍微好一点点(不太明显),基本上都有着足够的稳定性,仅在设备距离较远且信号复杂时偶有卡顿问题出现。
至于与搭载了全新 N1 无线芯片的新 iPhone 之间会不会有更好的信号表现,目前我们还没有条件进行测试。
延迟方面,其实与 Pro 2 和 4 ANC 类似,在 iPhone 14 连接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基本难以感知,对于非高难度音游玩家和剪辑以外的需求都能够满足。这点是没什么需要担心的。不过,在连接非 Apple 设备时,它的延迟就来到了稍好于 AAC 编解码器的平均水平的程度了。
作为苹果设备,自然它在生态内设备间的流转而是非常无缝的,这点无需担心。不过在与我手上两台 Windows 电脑的连接中,它出现了连接之后反复断连、复连的问题,有点奇怪。

续航方面,AirPods Pro 3 官方宣称单次连续播放时间 8h(50% 音量,开启降噪),再同时打开空间音频与头部追踪的情况下则是 7.5h,单纯助听器模式无音频播放续航 10h,开启心率检测连续单次续航 6.5h。搭配充电盒为 24h(开启降噪)。
上一代开启降噪的单次续航标称为 6h,这两年半几乎每天使用,我们并没有发现明显影响使用体验的电池续航缩水(尤其比起早期的 AirPods),直到今天都还保持着接近 6h 的成绩。我们很期待两年半以后 Pro 3 的续航保持性如何。
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开启主动降噪,不开启助听器模式、空间音频、心率检测,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 iPhone 14,以 50% 音量(iOS 音频后台实时显示响度稳定在 58~64 dB)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 9 小时 39 分钟,远超官方描述,尽管官方声称他们也是基于 50% 音量甚至关闭降噪给出的结果……

充电方面,AirPods Pro 3 支持 5 分钟快充换取一小时电量的功能。我们测试了 USB-C 有线充电、MagSafe 以及常规无线充电的实际情况,参见下表。

空间音频 | Spatial Audio
AirPods Pro 3 当然也是原生支持空间化立体声以及 Dolby Atmos 的,所以我们按照自己的杜比全景声测试流程跑了一遍。
以下的描述我们基于这样的场景配置:标准测试设备 iPhone 14 以 AAC 连接,开启耳机的空间音频,固定位置(关闭头部跟踪),搭配聆听 Apple Music 的原生 Dolby Atmos 音源和哔哩哔哩的杜比全景声适配视频。
此时空间音频的声场是一个相当规整、有边界感的状态,横向、纵向、高度的距离几乎相当,有着相当准确的定位能力,定位精准程度与 AirPods Pro 2 类似。脑后也有充足的信息量,脑后的空间规整程度在此固件下其实跟 AirPods Pro 2 还有微笑的差距。结像的清晰度较高,比较饱满,是真无线耳机适配 Dolby Atmos 中的细节清晰度第一档。不会有明显的能量分布和三频特性的变化,相对自然。
头部追踪的跟随速度非常快,能够做到耳机行业最高精准程度的跟随,不会有明显的延迟感。

好的空间音频回放,应当是系统底层具备解码能力和完整渲染能力、音源(媒体内容)制作和渲染到位、播放设备全链路支持。iPhone / iPad / Mac 与 AirPods 的联动,收听标准的 Dolby Atmos 内容,是目前市场上便携设备里进行杜比全景声规格空间音频回放的最佳搭配。
扬声器、声音模式与编解码器 | Driver, Sound Modes & Codec
AirPods Pro 3 搭载的单元和声学结构都是新设计的结果,没有详细的参数提供,请结合其他来源的拆解或者技术文档进行了解。
作为苹果目前的耳机产品,AirPods Pro 3 支持 SBC / AAC 编解码器,没有找到支持 LC3 的资料。希望苹果支持的高码率编解码器早日到来。
我们最近发现有一些消息来源提及到新的 SPR AVS(Spatial Relay Audio-Visual Sync,不是同名的那个充电协议)蓝牙方案是理论上可以支持到 10ms 以下的低延迟、空间音频以及动态调整码率的无损传输。
这个 SPR AVS 是类似骁龙畅听那种需要发射端、接收端的硬件支持且与 SoC 相关的,需要 N1 和 A19 系列芯片支持。问题在于,苹果似乎更加关心怎样利用这个新方案实现 MR 音频而非无损传输,目前它仍然不是发烧友视角理解的流媒体无损蓝牙路径。
至少就目前,即使你使用新一代包含 N1 芯片的 iPhone,依然基于加上苹果那套优化的传统蓝牙 AAC 进行音频传输的。关于这个传闻的 fact check 以及后续落地,我们会进行长期观察。

在 iOS 18 与 26 系统中,你依然可以进行个性化音量、自适应音频和个性化空间音频的调节。系统级的耳机调节也依然适用。你也可以开启听力图来针对于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行额外的调节。TDS 之前建议 AirPods Pro 2 的用户开启耳机调节并进行平衡音设置,但是,对于 AirPods Pro 3 来说,目前我并不建议开启平衡音,听力图则可以适当开启。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基于 AAC 编解码器连接 iPhone 14 下的结果得出,不开启自适应音量、关闭耳机调节,关闭空间化立体声/空间音频。基于系统版本 iOS 26.0,AirPods 固件版本 8A357。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多,厚度有所控制,饱满度稍高。弹性相当不错,下潜能力良好。收放速度适中,保留的残响不多。氛围烘托的晕染感比较轻,浓郁度也相对少一点。AirPods Pro 3 的低频其实跟白开水没有太大的关系,是比较有能量感、相对饱满、紧实的,有着比较明显的存在感。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的厚度适中,距离稍近但不至于贴脸,口型大小比标准要稍大一点,精致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对于人声的质感和线条大体能够兼顾,线条的突出程度是三代 Pro 中比较高的。对于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明显,适合的声线类型是不过于粗厚的。颗粒感比较小,顺滑程度还可以。音色渲染仍然是比较少的,没有明显的偏冷或者偏暖倾向。喉音的位置比标准稍微高一点点,气声比例比较充足。口水声有轻微的前倾,齿音是有打磨的。人声的通透程度比较高,相较于过去有比较明显的增亮感,好在不至于自然度太低。

乐器方面,它对于大部分乐器仍然是大体可以兼顾质感表现与线条刻画的。弦乐器方面,小提琴、吉他、中提琴的质感比较扎实,有着圆润的结像,但是拉拨弦细节的突出程度比较高,听上去着重强调抓耳度。大提琴的形体也比较饱满结实,在空间里的比例稍大一点。铜管类的气势稍足,需要亮度的小号等不缺亮感。木管类的空气感稍多一点,自然度适中。乐器的泛音相对有些厚度,自然度尚可。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较足,Snare 收得比较快,镲片类的亮度较高,刺激度有所控制,但是金属感有一点轻微溢出的趋势。
高频的亮度稍高,虽然不至于出现特别尖细的刺激感,但能量是要显得比过去 Pro 两代足一点。极高频的延伸能力中规中矩,苹果生态里的 AirPods Pro 3 并不会产生传统 AAC 的那个极高频截断,但它仍然听上去会有一个比较早的滚降,只是不会过于偏快就是了。
声场规模适中,不会有拥挤感,横纵距离都能拉开一些,边界感比较清晰。结合适当的「高度感」,AirPods Pro 3 在回放立体声音源时可以呈现出比较规整的近似球状空间,仅在 Z 轴上轻微压缩。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不错,整体感还可以。解析能力在旗舰 TWS 耳机里属于还可以的,「解析感」有些突出。动态不错,瞬态良好。

跟 AirPods Pro 2 同样条件下的区别,音量统一。
首先是低频结像的收紧程度,Pro 3 会显得更加紧致、有弹性,而在自然度上会略不如 Pro 2。Pro 3 的人声明亮感会有比较明显的增加,近乎于 4 ANC 的程度,这会导致人声的上盘能量更加突出,一些口水声、唇齿细节的突出程度有增加,耐听度则相应降低。铜管、小提琴以及镲片的亮度增加,甚至出现了一些金属感的拱出,这在苹果耳机里是少见的。空间呈现上,Pro 3 的刻意感也会多一些。
我觉得两代之间的素质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都加载了听力图之后的差距也非常小,但是默认状态下你可以理解为 Pro 3 的高频会显得更突出,极高频的能量少了一点,而这会影响到人声与部分乐器的音色,调整方向更加「现代」、注重能量和刺激感。不过别忘了,Pro 2 在默认状态下就已经是有些 V-shape 的状态了,这也是我建议你加载听力图、进行自行调节的原因之一。
选购建议 | Recommendation
如果你是 Pro 2 用户且认为这个等级的降噪就已经完全足够了,没有太大必要选择升级 Pro 3,Pro 2 依然是各项表现都很好的状态,它仍然是旗舰降噪 TWS 的基准。
如果你是 Pro 初代、beats Fit Pro 用户,那么 Pro 3 值得升级,在各方面你都会发现那两款耳机已经逐渐落后于新的旗舰 TWS 水平。
如果你是 AirPods 4 ANC 用户且觉得它佩戴稳定,目前 Pro 3 并不能取代它,两者之间的形态差异决定了并不能放在一起比较,仅从降噪体验、各项智能功能以及声音本身,Pro 3 都更优秀,但入耳深度的改变会决定你的佩戴体验——这恰好是无线耳机的首要关心点。
如果你是 Bose 大鲨四代的用户,觉得声音自己不太喜欢,同时还是苹果、三星等非骁龙音频方案手机的用户,那么 AirPods Pro 3 是你能获得这个等级降噪体验的唯一替代品,且其他方面都更好。如果你是 WF-1000XM5 的用户,不妨等等已经开始出现小道消息的 WF-1000XM6,的确有很多人更愿意使用 buds 式佩戴。
任何安卓用户都可不必优先考虑 AirPods Pro 3 作为你的主力选择,除非对于降噪和通透的需求超出了声音素质,且你对于苹果生态内那些功能毫不在意。如果你想要心率耳机,同为 H2 芯片的 Powerbeats Pro 2 对于安卓用户更加友好。

总结评价 | Overall Impression
AirPods Pro 3 仍然是目前降噪优先的旗舰 TWS 我个人最愿意推荐的一个,也是降噪综合表现最好的一个。在早期固件下不出所料地还是有一些小 bug。它降噪综合感受的提升是 Pro 2 用户升级的最重要动力,也让它补上了功能性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对于声音,如果加入我个人喜好来评判的话,可能 Pro 2 的相对自然感会更符合我的习惯。或许几年后我也会习惯 Pro 3 的调音,但是这种改变是真实存在的,至于这个程度的变化是否对于每个人都算明显改变、都算正向改变,不好说。
我们不建议你特别急着冲早期批次,看我这首发 Apple Store 冲了,结果过了还没有一天时间,某平台已经降到 15XX 了,为了 19 号拿到只能摊手。从这些角度考虑,它还是大体优秀的产品,只是没有 Pro 升级到 Pro 2 时那么惊艳——话又说回来,当年 Pro 2 刚出现时,其实主流舆论也有类似的说法。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把它的每一项摊开给你看,选择在你手中。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Apple AirPods Pro 3: V (Excellent)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 TDS ANC Pyramid:
Apple AirPods Pro 3: In-Ear Skyline Level, The Top
对比型号的固件版本:
AirPods Pro 3:8A357
AirPods Pro 2:8A356
关于 KT MARK 评分机制以及利益相关的「不干涉评价原则」,请搜索《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KingTsui, TDS Studio.
Sept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