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书接上文,在经历一场短暂的“翡冷翠十二时辰”后,我们于日落时分再次回到了米开朗基罗广场。斜阳映照下,此时的阿诺河已被完全染成金黄;而这条金色丝带的另一侧,那巨大的宛如漂浮于城市之中的圣母百花堂正在俯瞰着世间。只见她转过身去,渐渐伸开双臂,将整个城市拥入怀中。于是,街角那些喧噪的声音开始一个个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远处飘来的有规律的吟咏和一阵阵空洞的风;这是来自圣母的低吟,只为安抚她这个因黑夜将至而有些紧张的孩子。这旋律是如此的古老,风也好似来自过去,万物此刻也不由得屏气凝神,惟恐惊扰了孩子的梦。 抬头看去,城市上空氤氲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那正是初织的梦网,温热而寂静。随着入睡的呼吸声愈发稳定,梦的织体愈发坚实,这层雾霭便也逐渐沉淀、增厚、静止,好似万古长空……突然,一声电吉他的轰鸣打破了这沉寂,只见他腾空而起,然后四散开来,点亮万千灯火。而在源头阑珊处,人群正在快速聚集,躁动的情绪开始在空气中蔓延;随后,音乐声变得越发清晰、明亮,引得空气中的风也一改清冷,裹挟着脚步声、喝彩声、欢笑声、掌声自四面八方呼啸而来。此时的广场上,人声鼎沸,叠影熙攘,朝圣者的炽热暂时熄灭,而祛魅者的狂欢正悄然拉开帷幕。日夜更替铸一座城,这正是属于佛罗伦萨的变与不变。

在一片欢闹热烈声中,我们启程出发。绕过著名的皮蒂宫后转头向北驶去,与这座时光之城的背影挥手告别。接下来,我们将前往博洛尼亚与等待我们的宋博士汇合;宋兄是我在大学时期的学弟,一晃多年,现在的他已成为一名年轻的人文地理学者。当他得知我此次要前往多洛米蒂地区时,作为一名老地理人的他已经让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因此不消我多费口舌,仅在简单忽悠了几句后,他便欣然同意,决定在旅途的后半段从德国飞来中从加入我们;说起来,宋兄与我还曾是一同参加大学“旅游协会”的同仁,对于在满世界做背包客这件事可以说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可惜,我们这个社团由于种种的“不可抗力”可以说是“名存实亡”,整个大学期间都没有组织过一次集体出行,大家也只好单打独斗,自我发挥;因此,这场时隔多年后的共同旅行也算是弥补了我们学生时代留下的遗憾。从后视来看,宋兄的加入不仅没有走向常见的“拆伙”结局,反而起到了正向的助推作用,甚至还可以说大大提升了我们这趟旅行的感受价值;

有长期出行经历的朋友都知道,“旅伴”的重要性程度有时甚至可以超过目的地本身,毕竟风景再好,也需要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而心情的好坏,往往就直接取决于你和身边人的关系;在旅途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不计其数,还要随时面临各种突发情况,如何分工与决策,高度考验着彼此的默契程度;就算一开始的分歧双方尚可妥协找补,但随着旅途加深所形成的扩大效应,长期聚积的矛盾终将难以掩饰,终将在某个时刻爆发……因此,我向来在旅伴的选择上慎之又慎,而若能有幸找寻到一个合拍的伙伴,难度比之在相亲市场上找个“如意伴侣”,可以说是只高不低;

但非常幸运的,我们与宋兄作为同样有着多年旅行经历的“老登”,在外出食宿、游览选择、兴趣点分配等方面的心理标准上高度同频,这就大大降低了整个小队分崩离析的可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与一位专业的“地理老师”同游山水之间,一面欣赏美景、各抒感怀,一面还能听他向你畅谈地貌之构造、时空之演变,如此人文与科学交融的体验,那绝对是高价参加私享团也难能遇到。再加上他在这几年点亮的驾驶、摄影、修片、烹饪、社交等一系列技能点,我们的这位宋博士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万能青年旅伴”。当然,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言归正传,这博洛尼亚与佛罗伦萨两地相距不远,直线仅约100km,但却被山地阻隔,在历史上各自发展成为了两个王国(公国)的首府。两座城市气质迥然,自古典时期起就呈现出“一文一武”的格局。如今,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手工业和艺术中心,代表的是意大利的面子;而博洛尼亚则是意大利的工业重镇,其地位相当于无锡或苏州之于中国,是意大利低调的里子;

而横亘于两城之间的这条山脉,正是大名鼎鼎的“亚平宁山脉”。熟悉意大利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亚平宁山脉贯穿意大利全境,从最北的利古里亚海岸向南直达“靴尖”的西西里岛,长度超过1200公里,堪称意大利的”龙脉“;也正因此,意大利在地理上又得名“亚平宁半岛”。我们这次从南部一路走来,也得以有幸完整看到这座山脉形态的变化起伏;在那不勒斯地区为代表的南部地区,火山活动高度发育且呈现海岸山脉的形态,毁灭古罗马庞贝的维苏威火山就是其中代表;在罗马周围的中部地区,山势大开大合,其间既有崇山峻岭,也有独立的高原和山间盆地,是上演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绝佳舞台,罗马帝国以武而彰的文化气质显然就与此有关;而在博洛尼亚所处的北部,山体变得更为连续,由于地势不断加高,因此这一段的山体在视觉上显得低矮,倒是与江浙地区的丘陵地貌更为相似。作为对意大利“全局覆盖”的大山,亚平宁山脉更是在政治和文化意义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自意大利独立以来,这座山脉就逐渐成为国家认同和凝聚的核心概念,其历程与“长城”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阶段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作为一个地理文化爱好者的我,对于本次自驾路上可以穿越这座意大利“长城”,在规划之初还是十分期待甚至兴奋的。我甚至已经早早在脑海里提前预演了在翻越这条“神圣之路”时所应有的史诗情绪。但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如今去往博洛尼亚的道路早已舍弃了早先的翻山路线,改为全程隧道覆盖,只需半小时不到便可横穿亚平宁;而原来的传统路线,目前已被改造为成一条专门的户外道路,仅允许徒步通过。在这一刻,我似乎理解了国内那些热衷在藏区行走的部分老驴群体,总是抱怨墨脱公路的开通让他们再也无法感受到藏南小城的美好与淳朴;由此观之,“驴友”可谓是现代社会管理中最难“伺候”的一个群体了,科技给的不到位便会嚷嚷着“配套不足,基建落户”,科技太发达又会痛心疾首的表示“摧毁了这里原本生活里的诗意”。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太蛮横?还是一小撮人太矫情?我看两者都有,就由着他们接着争辩吧。

虽然没有机会近距离观摩亚平宁山脉的一石一林,但这条穿山隧道到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几年里我们接连在中亚、中欧、高加索等地自驾游览,对于国外“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准,在心理上基本有了稳定的预期;可以说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的眼中,基础设施这四个字重要的只是前边“基础”二字,甭管是50年前的还是100年前的,只要是尚且能用且还用不死人那就可以称之为“设施”。然而这条通往意大利北部的隧道,可以说是我们近几年在国外难得一遇的现代化设施,其内部整洁明亮、铺装完善,还有完整的通风设备,施工标准我看比之国内发达地区也丝毫不落下风。可以说意大利政府用这么一条隧道提前向我们预告了北部地区的富裕和繁华,相较起来,我们早些时间在南意遇到的那些隧道就显得颇有古风了,你甚至可以从中读出意大利从洞穴部落走向现代社会的完整脉络;当车辆从隧道中开出来的一瞬间,地势一下豁然开朗,一个巨大的平原在我们的面前升起,这正是号称“意大利长三角”的波河平原,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正式结束了在托斯卡纳大区的旅程;

黄昏下的圣母百花堂
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上等待落日的人群
夕阳下的阿诺河
托斯卡纳双星之二--锡耶纳
托斯卡纳双星之二--锡耶纳
精品小镇皮恩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