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如果问 AI「只能服用一种补剂,那么你最推荐哪一种」,AI 的回答是「维生素 D」。我也分别向 DeepSeek、Gemini、ChatGPT 求证,答案出奇地一致:维生素 D

JzkxbouyKoYuOzxNz55cEXo6noh

在 COVID-19 疫情之后,人们对低精力、亚健康、免疫力等健康概念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维生素 D 也因此从一个相对普通的营养素,一跃成为健康领域的「超级明星」。关于维生素 D 的科普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种「造神运动」——一些群体或个人极端推崇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补充维生素 D,并将其宣传为能治疗或预防几乎各种慢性疾病的「神药」。

维生素 D 真的有如此魔力吗?它的作用是否有坚实的科学依据支撑?维生素 D 的生理功能边界在哪里?补充维生素 D 的剂量与安全性之间又该如何平衡?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补充和选购维生素 D?为此,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和各位派友一起聊一聊这备受瞩目的营养素。

一、维生素 D 的作用

维生素 D 的科学叙事始于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于佝偻病的研究。生物学家埃尔默·麦柯伦发现鱼肝油中有一种可以治疗佝偻病的物质,他将它称为维生素 D。因为它是第四个被命名的维生素。

最初,它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维生素,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健康。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维生素 D 不仅是一种维生素,更是一种关键的前体激素,其影响力遍及全身。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维生素 D 受体(VDR)的发现。维生素 D 受体可以和维生素 D 结合,从而发挥各种生物调节作用。研究表明,VDR 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每一个组织和细胞中——从免疫系统的 T 细胞和巨噬细胞,到心血管系统的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再到大脑的神经元等等。这种广泛分布使得维生素 D 具备了多效性,意味着它能够调控数百甚至数千个基因的表达,从而对免疫、心血管、神经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产生影响。

真的万能?

维生素 D 在骨骼健康中的经典作用是无可争议的。其核心机制在于调控钙磷代谢。维生素 D 能够显著增强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这是骨骼矿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没有足够的维生素 D,即使饮食中钙含量充足,人体也无法有效吸收和利用,导致骨骼基质无法正常钙化。在儿童中,这会导致佝偻病,表现为骨骼畸形和生长迟缓;在成人中,则会导致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特征是骨头痛和骨骼脆弱。

然而,得益于 VDR 的多重作用,关于维生素 D 的各种研究多如牛毛。以「Vitamin D」为关键词在 PubMed 数据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论文数据库,是最主要、最权威的医学论文检索平台之一)中进行检索,可以看到有 73,078 项研究,研究量是非常惊人的。

O6a6bmM8eoIAGlx1P5OcaUTintc

这些研究涉及到了心血管、癌症、免疫系统、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口腔等你几乎能够想到的人体的方方面面。其结果包括但不限于:

降低心脏肥大和冠心病的风险;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减少肿瘤周围的血管生成和转移;降低病毒性传染病,特别是 COVID-19 的风险;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减缓认知能力下降;改善睡眠质量和时长;影响代谢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体重管理;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牙周病的风险;显著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等等。

这让我们不禁产生疑问:还有什么是维生素 D 无法解决的吗?

核心争议:分裂的证据体系

大量低层级但有启发性的证据(观察性研究)与少数高层级但结论更保守的证据(RCTs)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然而,医学研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上的这些研究,大多是「观察性研究」。顾名思义,这种研究的主要方式是「观察—记录—统计—分析」,而不去进行干预。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分别观察体内维生素 D 水平高的人和水平低的人,得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概率,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体内维生素 D 水平低的人,似乎更容易得心脏病、癌症等疾病。

但这只是「关联」,不代表就是「因果」。这就像我们发现夏天冰淇淋销量高,溺水事故也多,但我们不能说是吃冰淇淋导致了溺水,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天气炎热。

因此,为了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科学家们采用了更严格的「金标准」实验——随机对照试验(RCTs)。他们遵循严格的双盲/三盲原则1,把参与研究的人随机分组,一组吃维生素 D,一组吃没有有效成分的「安慰剂」,然后长期跟踪比较。这时候,如果吃安慰剂组的人群更容易得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那么才能够真正确定维生素 D 的积极作用。

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是非常严谨的。例如,一款药物的研发到临床的应用,要经历多轮、一定规模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才可以批准上市。显然光有观察性研究的结果是不足以支撑临床上应用维生素 D 来预防这些疾病的。

那么,用随机对照试验这个大「漏勺」,在维生素 D 的研究大池子里面捞一下,捞出来的真正「干货」又有多少?

可能让你失望的结论

2024 年 6 月,美国内分泌学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发布了最新的《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维生素 D 疾病预防指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后简称 2024 版指南。在这份指南中,研究人员就对这些高质量研究(RCTs)进行了一次大盘点。结果发现,很多被寄予厚望的益处,在这些严格的实验中并没有得到证实

Zsg6b3OaLopNTcxw6H0cX6Vmn9d

2024 版指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19 至 74 岁的健康成年人,不建议为了预防疾病而服用超出每日基础推荐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的维生素 D。

这个值(RDA)在我国是 600IU2一般情况下都能够通过饮食和晒太阳获取。如果在满足了基础需求后,还想通过吃更高剂量的维生素 D 补充剂来追求所谓的「防癌」「护心」「增强免疫力」等额外好处,目前高质量的证据并不支持这样做。

此外,2024 版指南中还指出以下四种人群能从额外补充维生素 D 中获得明确的好处

获益人群健康益处参考剂量(每日)
1~18 岁儿童与青少年预防佝偻病,还可能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1200 IU
75 岁及以上年长者可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延长寿命900 IU
孕妇可能降低先兆子痫、早产等多种母婴风险3500 IU
高风险糖尿病前期成年人配合健康生活,能降低发展为真糖尿病的风险3500 IU

注意:以上剂量仅为临床试验的参考平均值,具体补充方案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重新审视:一种基础营养素

RCTs 本身因设计上的固有难题(如参与者基线水平充足、对照组受污染等),导致其结论可能偏于保守。

但话又说回来,之前的那些观察性研究就毫无意义吗?并非如此。

许多大型 RCT 招募的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平均维生素 D 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例如,VITAL 试验3中约为 31 ng/mL。让一群本就不怎么「缺」的人再额外补充,想看出巨大的健康改善,着实困难。这就像让一群平均分 90 的学生参加补习班,想把平均分提高到 95 分,难度远大于让一群 60 分的学生提高到 65 分。

同时,在药物试验里,安慰剂组是完全接触不到药物的。但在维生素 D 试验中,吃安慰剂的人依然会晒太阳、正常进食含有维生素 D 的食物,甚至许多试验还允许他们继续服用自己日常含 600~800 IU 维生素 D 的复合维生素。这导致两组之间的实际差距被大大缩小,使得检测出补充剂的真实效果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RCTs 耗时耗力耗财,往往无法持续过长时间。许多慢性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骨质疏松性骨折,发展周期非常长。短短几年的随访时间,对于观察维生素 D 对这些长期结局的全部影响来说,可能还不够。而回顾性的观察性研究,则可以完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随访。

因此,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维生素 D 补充剂的这些可能的益处,而是「在目前高质量的证据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向全体公众推荐普适性的高剂量补充,来预防各种慢性疾病。」

简单来说: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维生素 D 的角色从一个被神化的「预防神药」,回归到了一种和其他维生素一样的「基础营养素」。吃够就行,无需额外补充。

而维生素 D 能调节免疫、对抗自身免疫病甚至预防癌症的结论,只能看作是「充满希望但仍在探索的前沿科学」。要证实它对普通大众确实有效,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二、维生素 D 的补充

明确了维生素 D 的好处,那下面就来谈谈应该如何补充。

向古人学习

无论维生素 D 的好处是大是小,其在人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显然是无法撼动的。而没有办法直接买到维生素 D 的古人,是如何获得维生素 D 的呢?

天然获取维生素 D 的途径

首先,肯定是靠吃。

天然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种类并不多,其中多脂鱼类是优质来源,例如三文鱼、金枪鱼和沙丁鱼等。此外,​蛋黄、奶酪、某些特定品种的蘑菇​(如经紫外线照射的蘑菇)以及动物内脏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 D。

Sn9tbvCvioTC6ixLnT6cpcFynqb
引自:《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

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多脂鱼类中含量比较高,奶酪和蛋黄尚可,其他食物中含量较少。而我们食谱中较多的谷物、蔬菜、红白肉等则几乎不含有维生素 D。

这里面比较好获取的也就是蛋黄和蘑菇了,如果按照每人每天 600IU 计算,就要吃掉至少 300g 的左右蛋黄或者 400g 左右的蘑菇,这还是不计算利用率的情况下(蘑菇中的维生素 D 主要是 D2,利用率会低于 D3,后面还会详细讲)。

显然,光靠吃来解决维生素 D 的需求,并不现实。那不沿海的古人,怎么没有因为维生素 D 缺乏出现大面积异常呢?

因为它最主要的来源,其实用之不竭:阳光

人体在合成胆固醇的时候,会产生一个中间产物:7-脱氢胆固醇(7-DHC)。皮肤是人体内 7-DHC 含量最高的组织之一,大量的 7-DHC 存储在皮肤细胞中。当阳光(主要是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 B,UVB) 照射到皮肤上时,其特定波长(290~315 纳米)的能量被 7-DHC 吸收。从而一部分 7-DHC 被「截胡」,转化为维生素 D 前体。维生素 D 前体在体温的进一步作用下,经热异构化,转变为更为结构稳定的维生素 D,最终经由血液循环,运送至肝脏及全身器官,进一步发挥生理作用。

同时,通过阳光合成的方式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当皮肤合成了足够量的维生素 D 前体后,进一步的日照会将其降解为无活性的物质。这意味着你几乎不可能因为晒太阳而维生素 D 中毒。这是一个精巧的负反馈循环,既保证了供应,又防止了过量。

在人类进化的大部分时间里,依靠阳光合成维生素 D 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策略。它免费、安全、可靠、自我调节,并且与当时人类户外生活的模式完美契合。只要太阳每日照常升起,你就不会缺乏维生素 D(好像押上了)。

如何晒太阳

现代人晒太阳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同时,为了美和皮肤健康,人们也在有意避免多晒太阳。导致皮肤晒伤的主要元凶,恰恰就是生成维生素 D 的主要功臣:UVB

维生素 D 失去了最重要的来源。

事实上,以我国的气候条件(大北方除外),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晒 10 至 20 分钟即可让身体产生足够的维生素 D。但需要注意的是,隔着玻璃晒太阳的效果会大大减弱,几乎不起作用。即使是非防紫外线的普通白玻璃,大约也只能透过 9% 有效的 UVB。

所以,如果你是户外工作者、骑车或步行通勤的室内工作人员、散步爱好者以及热爱并坚持户外运动的达人等,根本无需特意去晒太阳。但如果你是开车通勤的办公室牛马,完全家里蹲等人群,最好能够特意留出时间来,去户外专门晒太阳,或者服用一定量的维生素 D 补剂了。

选择适合的剂量

那么,如果你想额外补充维生素 D,补充多少合适呢?这里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75 岁以下健康成年人

有人肯定会问:这有啥好讨论的?2024 版指南不是明确指出了,我们这类人群只要达到 RDA 就足够了吗?

是的,按照 2024 版指南的推荐,每日的补充量达到 600IU(正常成年人)就已经足够。大部分情况下,正常生活就可以满足(见上文)。就算你完全不晒太阳,也不可能完全不吃含有维生素 D 的食物,每日补充 400~600IU 就已经足够。

但人并非完全理性的生物。观察性研究中,那些提升免疫力、促进睡眠、保护心脏、对抗癌症、延长寿命等效果,你看着就完全不心动吗?更何况,这些作用也是科学家们经过严谨观察、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部分结论甚至还完成了细胞、动物实验等机制研究和验证,并发表在了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只是相对证据等级没有那么高而已。如果按照 2024 版指南的要求去做,相当于直接放弃了这些「可能的益处」。

有没有相对平衡的选择呢?有的。

答案就在 2011 年发布的上一版本的《维生素 D 缺乏的评估、治疗和预防临床实践指南》中(之前提到的 2024 版指南是这篇指南的更新版),后面简称为 2011 版指南。

在 2011 版指南中,科学家们使用了一个稳定、可靠且可测量的指标来反映维生素 D 在人体内的功能状态。这个指标是:25-羟基维生素 D(25-OH-VD) 。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长达 2~3 周,能够稳定地反映过去一段时间内通过日照和饮食摄入的维生素 D 总量。同时,这个指标的水平与一系列生理功能,特别是骨骼健康,存在着明确的量效关系。

2011 版指南定义:

维生素 D 缺乏:25-OH-VD 血清水平低于 20 ng/ml 。

维生素 D 不足:25-OH-VD 血清水平在 21~29 ng/ml 之间。

维生素 D 充足:25-OH-VD 血清水平维持在 30~100ng/ml 之间。

这个标准依旧是现在很多医院进行维生素 D 检测时,最常用的标准之一。

基于上述理念,2011 版指南的实践核心在于:对于存在维生素 D 缺乏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日照不足者等),目标是将 25-OH-VD 血清水平稳定地维持在 30 ng/ml 以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1 版指南推荐的每日维持补充剂量远高于满足基础需求的 RDA。

对此,我也将 2011 版指南、2024 版指南以及《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进行综合,总结如下表:

年龄阶段RDA目标 30ng/ml 以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婴儿 0–12 个月400 IU400–1000 IU1,000–1,500 IU
儿童 1–18 岁600 IU600–1000 IU2,500–4,000 IU
成人 19–70 岁600 IU1500–2000 IU4,000 IU
成人 >70 岁800 IU1500–2000 IU4,000 IU

注:「目标 30ng/ml 以上」的数据来源于 2011 版指南,「RDA」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数据来源于《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2011 版指南中「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值要高很多,更适合医生治疗疾病时的参考,不太适合以日常保健为目的补充。这里不做推荐,必要时需咨询医生。

《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2023 年)是根据 2022 年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微量营养素指南修订的。一方面专家共识发表时 2024 版指南还没有更新,欧洲指南是较新的选择。另一方面,欧洲标准确实会比美国标准更加谨慎和严格,更适应我国国情。

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健康成年人每日补充 1500~2000IU 的维生素 D 似乎是一个「还蛮不错」的选择。 既不会因为超量而带来身体上的负担,又满足了人体的基础需求。同时,还可以给自己留有一个改善健康状况、提升身体素质、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期待。毕竟,维生素 D 也并非昂贵的保健品。

四类高获益人群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 2024 版指南中明确提到的四类高获益人群。

按照 2024 版指南中提供的数据进行补充即可:

  1. 1~18 岁儿童与青少年:1200 IU
  2. 75 岁及以上年长者:900 IU
  3. 孕妇:2500 IU
  4. 高风险糖尿病前期(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3500 IU

这些量都在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之内,又有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支持,放心遵循补充即可。

维生素 D 缺乏相关疾病人群

第三种情况包括:

  1. 因为维生素 D 缺乏而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人;
  2. 因为某些疾病而导致维生素 D 摄取吸收不足的人。

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可能导致维生素 D 抵抗,降低维生素 D 的吸收和摄入。

这一类人群请直接咨询内分泌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部分情况下,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高剂量快速缓解维生素 D 的缺乏,然后再更改为相对较低的维持剂量。

摄入过多的危害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如果盲目地自行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 D,可能会导致维生素 D 中毒

维生素 D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并不会随着水分每日排出体外。一次性服用超高剂量(>10000IU)或长期服用高级剂量的维生素 D(每日>4000IU),都可能会导致维生素 D 在体内堆积,到达一定量后就会引发中毒,导致高钙血症。其早期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肠胃不适、疲劳、虚弱、烦躁、尿频尿急等。严重的可能进一步导致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精神错乱甚至昏迷等。

所以,网上那些鼓吹长期使用大剂量维生素 D 的言论,并不可取。无论健康与否,都有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风险和收益并不成正比。

三、维生素 D 的补剂选择

聊完了原理,最后来来聊一聊产品。

D2 还是 D3

维生素 D 主要有两种形式:维生素 D2 和维生素 D3。

维生素 D2 主要来源于植物、真菌(如蘑菇)和酵母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维生素 D3 主要通过阳光合成,同时也存在于动物源性食物中,如高脂肪鱼类、蛋黄和动物肝脏等,成本相对较高。关于这两者的优劣,科学家早有定论。在最新的 Meta 分析中,研究人员认为无论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补充剂量或补充剂载体如何,D3 在提高 25-OH-VD 血清水平方面的效力均优于 D2。

所以我们在选购产品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明确添加了「胆钙化醇」或「维生素 D3」的产品。

强化食品和补剂

强化食品

一些商家会选择在食物中添加维生素 D,来增加卖点,常见于各种高钙牛奶、饼干等。

例如我们「喜闻乐见」的哇哈哈 AD 钙奶。其每 100ml 中,添加 1.7μg 的维生素 D ,相当于 68IU。

L6LebCRLqo5AWmxaDUic6RbDnEh

这些产品的添加量一般不大,仅用来满足 RDA。如果你只是单纯想补充到 RDA 水平,又不想晒太阳或者额外吃补剂,可以有意去选择这些添加了维生素 D 的牛奶和饮料。

此外,儿童是属于补充维生素 D 的高收益人群,如果孩子或者家长比较排斥通过服用胶囊、片剂等形式来补充维生素 D,也可以选择一些高钙 VD 牛奶等进行补充,一举多得。

补剂

补剂方面我不作过多的展开了,维生素 D 的市场非常成熟,不太容易「掉坑里」,我这里仅提几个点:

  1. 维生素 D 的技术含量不高,没必要去购买高价产品,普通商品都可以满足需求;
  2. 维生素 D 是脂溶性的,所以一般单纯的维生素 D 补剂都是以「基底油」为载体制作的,如大豆油、葵花籽油等。如果你正好在补充鱼油,那么可以选择在鱼油中添加维生素 D 的产品,这样可以少摄入一些脂肪,同时还补充了 omega-3。(这么一想三文鱼可真是好东西,又富含维生素 D,又富含 omega-3,经常吃的话这两种就都没必要补了。)
  3. 维生素 D 本身导致过敏的可能性极低,但是补剂中的辅料可能致敏,如大豆、花生、玉米油基底等等。对这些东西过敏的人群要问清楚补剂的辅料成分。
  4. 服用时间(早晨或夜晚)对吸收率和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建议与含脂肪的饭菜同服会更好。此外,有理论认为维生素 D 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证据强度不高),所以建议避开夜间服用。

四、总结

这是一篇「虎头蛇尾」的科普文章,我把大量的篇幅用来介绍维生素 D 的作用和如何补充上了。但我相信,如果你仔细阅读了全文,应该有能力去自行挑选一款适合你自己的产品。

我也将这篇文章的精华,总结成了一幅思维图图表,供大家参考:

IqtTbb887oGgcjxkvXBcmql8nCe

在这篇文章中,我时而参考 2011 版指南,时而参考 2024 版指南,时而选择《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其实,2024 版指南并没有全盘否定之前的内容,而是将维生素 D 的补充策略从一个「一刀切」的通用模式(以 25-OH-VD 血清水平为标准),转变为一个高度差异化的、以特定人群需求为导向的精准模式。核心问题不再是「每个人的维生素 D 水平应该是多少?」,而是「哪些特定人群能从超出 RDA 的额外补充中获得明确收益?」

也许以后的哪一天,更多的高质量证据证明了维生素 D 的额外收益后,指南又会进行相应的更新调整。而这正是科学的本来面貌: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不断地自我审视和修正中,谨慎地前进。

参考文献

  • 维基百科-维生素 D#历史
  • Grant WB, Wimalawansa SJ, Pludowski P, Cheng RZ. Vitamin D: Evidence-Based Health Benefi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pulation Guidelines. Nutrients. 2025;17(2):277. Published 2025 Jan 14. doi:10.3390/nu17020277
  • Demay MB, Pittas AG, Bikle DD, et al. Vitamin D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4;109(8):1907-1947. doi:10.1210/clinem/dgae290(2024 版指南)
  • 中国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 维生素 D 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3, 17(4): 245-252。 DOI: 10.3760/cma.j.cn115624-20230105-00009.
  • Holick MF, Binkley NC, Bischoff-Ferrari HA, et al. Evalua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1;96(7):1911-1930. doi:10.1210/jc.2011-0385(2011 版指南)
  • Balachandar, Rakesh et al. “Relative Efficacy of Vitamin D(2) and Vitamin D(3) in Improving Vitamin D Statu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vol. 13,10 3328. 23 Sep. 2021, doi:10.3390/nu13103328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