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不久前,我们在一派社区上线了《我的桌面我的战场:晒出你的专属桌搭》有奖征集活动,收到了不少极具设计审美和效率巧思的桌搭分享,我们将这些优质内容整合成文,希望能在你设计学习或办公空间的时候有帮助。
@Kasper:给书桌构造一个「心理边界」
最近刚刚又重新折腾了一下我的桌面,新增了几样真正用得上的设备,同时也果断舍弃了一些落灰的「装饰性物品」。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我一直信奉的信条就是,如果一样物品的使用频率不够高,那就不应该占据桌面空间,尤其是在像北京这样尘土繁多的城市,任何闲置的摆件最终都会成为「灰尘收集器」。
这一次的调整并不是为了所谓的「升级」,而更像是在不断试错中回归本质——只保留那些真正为生活和效率服务的物件。所以现在的桌面,是我在审视自己日常使用需求之后,留下的最精简也最实用的配置。

我的书桌并不在一个封闭的书房,而是处在与客厅相连的开放区域。这种空间安排最初是出于对「居住感」的追求,我希望在工作时能感受到一种开阔的视野,而不是被墙壁和门窗围困。但在真正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又开始追求一种「围合感」,让我能够安心沉浸在写作、阅读、思考的状态里。

于是,我给书桌构造了一个「心理边界」:左侧是连接飘窗的小吧台,是自然光线最好的区域;右侧则是一个开放式桌边柜,放置我常读的几本书和小摆件;背后是一整面顶天立地的书墙,既有实用功能,也形成了天然的「视觉围栏」,让我在其中有一种被书本包围的安全感。

整个书桌的主力设备和核心是我的这台 MacBook Pro 14,按照我的电脑更新频率以及我现在对于性能的要求来说,这台电脑应该能继续陪伴我很久。
真正让桌面变得整洁有序的,其实是这一台 CalDigit TS4 拓展坞。它把所有的外接设备——两块显示器、两块移动硬盘、SD卡读卡器、以及各种充电接口——都统一整合,通过一根 Type C连接电脑。得益于它我能把大部分书桌的大部分线都整理到书桌下面的理线槽里面,眼不见心不烦。这个拓展坞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稳定了,使用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掉链子过。另外它的金属外壳和深灰色设计也和我的桌面能够融为一体,非常和谐。

在我选择书桌的这块桌板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它的耐造性(宜家的一块厨房台面)和这种「类水泥」质感的颜色和手感。这种深灰色的颜色看起来非常克制和沉静,当然这个颜色作为主色调的话,最好能够有一些亮色来实现视觉上的「轻盈感」,所以桌腿选择了白色的乐歌升降桌腿。而相应的桌面配色也是类似的逻辑,需要一些白色的设备来平衡整个空间的厚重感。

其中一个就是 LEDVANCE 的全光谱护眼台灯。作为整个书桌的主光源。这款台灯设计上中规中矩,我看上的是它的功能性,眼睛对于当代打工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提供无限接近自然光的光照,而且光线能够覆盖我的大书桌,对比之下我的屏幕挂灯看起来就没什么必要了。
另外一个设备就是我的桌面音箱了。Audioengine A2+ Wireless 应该是这个尺寸下能够兼顾简洁美观和音质的最佳选择了。简洁的白色箱体,圆润的边角,没有任何冗余的设计,处于书桌的视觉中心正好可以提亮整个书桌区域。得益于它的可以无线连接的特性,能够让我免于重新布线的烦恼,桌面也不至于因为线体而杂乱。使用体验上,这一对音箱表现远超预期,相比我之前用的 HomePod Mini,不仅连接更加稳定,声音也更加通透,尤其是配合赠送的上倾底座,声音更集中地传到耳边,即便是像我这种不甚敏感的耳朵,也能听出音质的明显差异。我在集中精神的时候习惯会放我的沉浸歌单以便帮助我快速进入状态,A2+ 在这类声音的还原上表现的相当柔和、有质感,不抢戏但又能稳定陪伴。

这次的桌搭「折腾」,其实也算是我在试图用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和生活达成和解——放弃不必要的复杂,保留真正服务于我的需求的有温度的物件。
@Microhoo:既然无法隔离,不如敞开怀抱
「桌搭」看起来轻巧直观,你无需背景描述就知道我想讨论什么;但它也有局限,因为与之同频的还有另一个关键词——效率。如果把桌面描绘成战场,那么奋斗时刻的成效,不仅取决于眼下的布局,更关乎融汇其中的思绪和谋略。因此,虽然在聊桌搭,但我想将话题延展得更广一些,从我的「办公空间」说起。

我在《逃离办公室以后,我们去哪?》里聊过,远程办公的特点,在于它必然会模糊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在我接受这个所谓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大忌」后,恰逢为新房装修,便大大方方地把娱乐为主的客厅和工作所用的书房贯通在一起。既然无法绝对隔离,不如就让自己在思绪最活跃时投入生活工作,在疲惫的时候选择放弃——当然,前提是保证不影响团队协作。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说「高效」或许有些冠冕堂皇,但至少大部分时间是充实且满足的。尽管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这份自由,也承认大部分工作都令人倦怠,但我仍建议大家可以尝试花更多精力在调整和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上,而非一味「逼迫自己劳动」。

来到桌面,对于我而言,显示器就是最重要的设备。 Mac 用户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烦恼:一方面,Apple 的用户效应催生了许多专注 Mac 体验的显示器,比如支持单线连接与充电、色彩与苹果生态高度一致等;但另一方面,它们普遍价格不菲。借办公室更新的机会,我接触到明基 MA320U 这款产品。从参数上看它或许不是最瞩目的,但若论及兼顾 Mac 体验的同类产品,它的综合性价比非常突出。
最基础的使用,连接产品附赠的 C-to-C 线即可。官方所谓的「苹果色」通俗易懂,意味着它在出厂调色时特意对齐的 Apple 生态一致性。实际体验相比多数普通的显示器,它的观感也确实非常「Mac」,是一眼熟悉的老朋友。

尤其是装上官方软件 Display Pilot 2 后,你不仅可以更精准地选择屏幕色彩模式,显示器还能自动识别连接的 Mac 型号,在更精准地匹配色彩一致性之余还能与 MacBook 实时同步亮度、色温以实现原彩显示,更进一步,它还能对应系统当下的专注模式,同步匹配的色彩设定。 如果你是预算有限的 Mac 用户,想要一台「生态融合」度最高的外接显示器,那么明基 MA320U 会是我最推荐的产品;而无论你是哪个平台的用户,我都强烈建议你尝试双显示器。
说来惭愧,我过去一直觉得在非专业场景下(如股票、剪辑、创作等),普通人用双屏有些多余,但换新后旧台显示器虽然有残影但普通显示也还算正常,实在是舍不得丢,于是意外尝试,竟而才发现它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尤其在需要同时查阅资料和撰写文档时,其价值远非少按几个快捷键可比。

显示器通常都是桌面上最重要也最愿意投资的产品,但或许你也忽视了一个不太显眼,却影响更为深远的产品——椅子。我过去对它可谓「既忽视又舍得」,因为我的腰椎状况很糟糕,所以一开始就决定要好好挑一张工学椅,半知半解地跟风选了 Herman Miller 的 Sayl。它当然很好,比我坐过的大部分工学椅都舒服,哪怕工作一天也不会觉得「坐得累」。但我的腰部问题却并未改善,于是我也一直把责任认定在健身姿势不对上。
后面换上了保友的金豪 L2,我才惊觉问题出在哪。L2 是一台落座之初很「不舒服」的椅子,甚至在保友的产品线里它的「舒适性」评价都普遍不高,我也一度以为自己选错了。但当我放弃调整椅子,转而开始调整坐姿时,奇妙的事情出现了——我坐得越标准,反而感觉越舒服。于是我才意识到,我在 Sayl 上的「舒服」,往往伴随着瘫腰、过度后仰和跷二郎腿等不健康的坐姿体态,当下的安逸换来的是更长久的腰痛;而金豪 L2 竟像一个「坐姿矫正器」,它在倒逼我调整过去极不健康的习惯。
L2 采用的新一代科技网布会根据人体曲线动态调整支撑力度,只有当你坐姿正确、腰在腰处臀在臀位时,它才能给到最均衡合适的支撑,所以并不是那种「一屁股舒服」的产品。不过 L2 还有一个核心功能,你能根据自己的体型体重自由调整腰枕的弹力硬度,进一步缓解腰部疲劳。一个很直观的变化是,此前久坐起身时那种因为来得快去得快而被我忽视的酸痛感,现在几乎消失了。所以,我一方面推荐保友金豪 L2 这张椅子,同时也建议各位在选购工学椅时,不要只关注当下的坐感舒适,更要在意它对健康坐姿的长期维持能力。

最后说说字面意思上的「桌搭」。尽管非常羡慕那些能将桌面布置得充实又整齐的博主,但对我来说「东西用完放回原位」实在太难了。一旦我桌上的东西变多,只会越来越乱,所以我的桌搭内核便是收纳。在第一张图里,你会看到我的书桌背靠着一面巨大的书架,除了书架置物,下部的十几个大抽屉也全被我塞满了各种零碎物件。
除此之外,桌面上的显示器我也用了来自陌野家居的增高架,刚好为下方腾出足够的空间摆放音箱和拓展坞;以及最近新入桌边柜。它是在购物网站搜索时偶然发现的,后来才知是仿制宜家的「海尔默」系列。但确实很好用,安装方便、抽拉流畅,非常适合放在桌下收纳一些使用频率不高、但又常需随手取用的数据线等数码小物。
厘清工作习惯、明确重要物件、收不好就藏起来——这就是我简简单单的「桌搭」理念,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Nnnobel:在有限的空间塞下无限的可能性
刚好换了新宿舍,布置了一下宿舍桌面。我想宿舍桌搭的最大命题是「在有限的空间塞下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学生,课余时宿舍便是最大的停靠点,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桌面。因此我以「能够承载大部分空闲时间」作为设计思路进行布置。27 寸显示器、小爱同学触屏音箱、Keychron 与少数派的联名键盘、Magic Mouse 以及米家台灯与屏幕挂灯都是比较基础的配置,相信大家也都在各大桌搭类内容中看到过数次。

我这里想谈谈一些比较有趣的配置。第一个是米家的智能电热水壶,考虑到宿舍楼接热水的位置并不方便而导致我会因为偷懒不喝水,因此下单。实测下来确实提升了我的喝水频率,并且支持精确调温以及米家 App 控制,5L 的容量也不需要频繁换水。 其次就是米家胶囊咖啡机 S1,对于方圆 500m 没有咖啡店的早八人来说完全是救星。胶囊咖啡在保证风味下限的前提下快速且较有性价比的产出咖啡因。

在我终于对宿舍的椅子忍无可忍之时,咬了咬牙买了丐版的西昊 — B100Lite。在坐上去的一瞬,我便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没错的,与宿舍板凳有着天壤之别,并且自带的扶手也很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宿舍桌板短而导致打字时手臂悬空的疲劳,免去了扩展桌板的必要。 接下来讲讲收纳,收纳无非是开源与节流,节流这一方面,我确实难以做到「断舍离」,因此我将重心放在开源上。我的操作主要分为垂直空间利用和分类收纳上。一种是扩展空间,一种是做到空间利用最大化。
MagSafe 磁吸环的利用是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点,不仅手机与磁吸充电宝,贴上引磁贴的一切物件都可以上墙,比如我将引磁贴贴到屏幕挂灯旋钮上,可以说上墙没有任何违和感。

放在置物柜上的小抽屉,便于分类一些日常常用物件,在易取的基础上也较为美观。 总而言之,我对我这一套桌面还是很满意的,不仅能够承载我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并且能有质量地承载我的需求。

@克莱德:优先保证简洁,同时力求方便
作为一个横跨微软、Google 和 Apple 三大生态的「墙头草」用户,桌面环境我最在意两件事:优先保证简洁,同时力求方便。桌面之上能看见的线材缩减到最少,能随时在 Windows 和 macOS 之间无缝切换,同时拥有足够的临时空间可以扩展。
说起线材,我时常怀疑人类科技树是不是点错了。我的桌面上——一台 Windows 机箱、一块共用显示器、一台 M4 Mac mini、一块希捷 Expansion 28TB 机械硬盘、路由器、Xbox 手柄充电底座、甚至充电收纳盒——几乎每一个肉眼能看见的设备,都自带至少一条长短各不相同的线缆。

为了尽可能减少视觉上的烦躁,一些基础的理线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在没有工业理线槽的前提下(但我正在考虑这玩意),我用绿联的魔术贴、理线器以及一块杂牌插线板墙贴,收束了所有桌面设备的线缆,桌面仅保留了一根让罗技 GPW 二代通过连接器连接 macOS 的同时、快速切换连接到 Windows 的 micro-USB 线缆;其他大部分线缆,都按照就近、同区域以及上大下小的树状收纳原则,尽可能汇集了一下。

经常整理桌面的朋友都知道,理线一个动辄就得耗时半天的累活。所以在桌面设备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无线化的产品也是个好方法。
首先是诚意满满的京东京造 K3 Max,自带 2.4GHz、蓝牙和有线三模,能在我的 macOS(工作)和 Windows 桌面(游戏)之间快速切换,附赠丰富的转接头,就差把「多设备用我」写在键盘上了。不过相关细节早前我已经在新玩意中介绍过了,感兴趣可以移步阅读(https://sspai.com/post/100406)。
与之类似的,声擎 A2+(欢迎各位助力我再赢一套放客厅电视边)非常符合我的桌面设备选择标准。黑白配色、极简几何风格的外观设计,让声擎 A2+ 几乎不挑桌面风格,并且整体尺寸控制出色,两台加一起还没个公牛插线板收纳盒大,即便是放在 M4 Mac mini 旁边也不会显得违和;用起来也非常省心,两根线缆(电源线和左、右音箱连接线缆)就能提供完整体验,属于不用看说明书、开箱即用的那种,通过蓝牙连接在手机、Mac 或者 PC 之间切换,用起来也比插拔音频线方便不少。

当然了,如果你是需求更高一点的发烧友,声擎 A2+ 也支持 USB、RCA 等输入方式,甚至还预留了外接低音炮接口,可根据需求增强低频。
说起音质,考虑到声擎 A2+ 的体积和身板,我一开始的心理预期其实已经将它划分到了「听个响」的门类,没想到中、高频表现出人意料的好,细节解析更是清晰得可怕——「木耳」如我,在桌面放上这俩音箱之后,也第一次注意到了某些曲目中微弱的乐器和节奏。

所以桌面音箱对我来说属于初看觉得用不上、但拥有了就感慨回不去的桌面设备。声擎 A2+ 非常适合那些想尽可能压缩线材和桌面空间,同时又希望给寡淡的桌面增添一点层次和空间感的朋友。

有线设备这边,存储设备目前在用的是希捷 28TB 的机械硬盘,巨量存储、实在价格(2900 元入手),加上没什么花哨的外观设计,摆在桌面上不会太占空间,唯一的缺点是启动、读写时都会带动桌面嗡嗡低鸣,不开音箱的时候就显得它有点吵了;imPoi 的 Xbox 无线手柄充电底座也是我桌面的常客——它已经服役四年了,至今没出过任何问题。

想玩游戏的时候顺手拿起手柄、用 WoL 唤醒 Windows、切换显示器输入然后切换声擎 A2+音源,玩完将手柄往底座上一放,下次拿起总是满电。目前正在考虑给客厅的 PS5 Pro 手柄配一个,应该也会继续考虑它家的。
@宛潼:桌子是主角,托举着那些我如数家珍的宝贝
我记得前些年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少数派的「无限桌搭」征稿,那时候我就说,桌搭是一个不停随着时间和生活而进化的动态空间。彼时,我还需要将桌搭与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连接在一起:它身兼数职,既是我的吃饭桌、工作桌和化妆桌。所以,如何让他们融合得不突兀和巧妙,就是我需要不停思考的问题。
而现在随着自己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大,我再也不需要去讲求极致的空间效率,甚至是工作效率,转而开始追求「各司其职」,这是我作为多年自由创作者的考量。我的工作与生活其实早就不分彼此,但我还是希望不同区域有不同区域的用途,睡觉的地方好好睡觉,吃饭的地方好好吃饭,工作的地方专心工作。
所以,与其说桌搭,不如说它是承载我某时刻的生活空间。这些空间里,桌子是主角,托举着那些我如数家珍的宝贝;而空间里的其它事物,例如椅子、橱柜、书籍和绿植,则围绕着这方桌面延展,构建出我和伴侣每天再日常不过却又满足的生活。

今天我想介绍的是工作的桌面。因为客厅足够大,桌面便也可以足够大,大到「浪费空间」我也不害怕。这张一米八的桌面上,除了声擎 A2+ 音箱、酷优客的 32 寸显示器、Apple 的妙控键盘、罗技 MX Master 3S 鼠标这些「生产力四件套」之外,我还可以安心地方下宜家蘑菇氛围灯、香薰托盘和一株顽强生长的青苹果竹芋。
值得一提的是这盏氛围灯。它是和朋友一起逛宜家时偶然发现的,但它仿佛有种魔力,让我看见了它就走不动道,脑海里尽是它出现在我家之后的优雅。把它带回家之后,配合上 NanoLeaf 的智能灯泡,又赋予了它 Siri 控制和调节亮度、色温及颜色的能力。在夜晚工作时,将它调成暖暖的黄色,再加上 Apple 的一句广告词「当世界沉睡,你在追梦」,氛围感和干劲一下就拉满了。

工作本身就让人感到疲惫,但有了可爱的氛围灯,舒适的味道和放松的视觉,再加上音乐的陪伴,多多少少还是能给我些慰藉。

除了氛围之外,工作桌面,我还很看重简洁与优雅。实现这两个关键的核心是整理,因为哪怕尽可能选用无线设备,依旧有数不清的接口和线缆要与这个桌面的核心 —— 搭载 M1 Pro 芯片的 MacBook Pro 相连。要是这些线缆横七竖八地在桌面上拉盘丝洞,简洁和优雅显然无从谈起。
我的解决方案,是通过 CalDigit Element 5 Hub 拓展坞,将桌面所有的设备汇聚于此,再用一根雷电 5 数据线与 Mac 相连。这样一来,我既不用担心 MacBook 的接口不足,同时还能给 Mac 提供 90W 的电力,又能很好地将线材藏于拓展坞之后,一举三得。而它前方两个 USB-C 接口和 USB-A 接口,也能方便地让我连接 UART 模块这样的硬件开发设备,让我能快速地开发出一个能接入 Home Assistant 和 Apple 家庭的智能升降桌。

这或许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张智能升降桌。我花这么大力气去做它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智能化控制的诱惑,更是因为健康:随着腰背的疼痛越来越强,我终于能感受到久坐带来的影响。可作为创作者,我又没法避免久坐,因此我只能从桌椅的方面来进行调整。 搞定了智能的升降桌之后,我又把目光盯向了椅子。之前的椅子虽然也有一些人体工学设计,但毕竟是经济款,也不能很好地让我坐得舒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椅子整体的质量也有些下降,甚至有一次还被朋友不小心掰掉了一个扶手……
所以趁着搬家的借口,我直接换上了我目前一步到位的选择:保友的金豪 E2。不过说来也有趣,选择金豪 E2 的初衷其实是颜值,它整体灰白 + 银色的设计一下就击中了我。把它带回家之后,也有许多朋友夸赞过它,纷纷表示这张椅子放在桌前十分有「老板」的气息。

言归正传。坐在金豪 E2 的感觉,和之前那把普通椅子完全是「一屁股」的差距,而这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金豪 E2 的腰枕设计。此前的椅子没有腰枕,所以我老是会驼着背伸前脖子工作,时间一长身体便感到不适。但金豪腰托很好地将我身子向前顶,同时给予我腰部支撑,再加上足够的坐深和柔软的坐垫,真的让我在长时间伏案工作时也能舒服不少。
对了,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的是,桌面其实不只是有这些大件,还有许许多多转接线、读卡器、SD 卡、剪刀之类常用但不好收纳的小物件。对此,我在升降桌下安装了一个小抽屉,把这些零碎的物品统一放起来。要不要分类,要不要放整齐倒另说,「眼不见心不烦」主打一个逃避,但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以上便是我现在的工作桌面,但我想和你说的肯定不止这些。今天发的更像是一个引子,将你的目光吸引于此,等待日后我有空了,再将我现在的两张桌面向你细致讲述。
@缝纫机动队:放上手办整个桌面就有了灵气
我的桌面就很丢脸了,很朴素没什么好东西,感觉都有点不配发上来。 已经很久没升级桌面了,平时也变成了用 iPad 居多,现在的桌面乱成一团也基本没拍过,就发个我很久以前拍的吧!

放上手办整个桌面就有了灵气,我这组的特点就是主打如果想在比较省钱前提下添置一些桌面的手办可以看看我介绍的这几款: 买不起 hottoy,还买不起中动么,桌面的钢铁侠异暴龙格鲁特手办都是 150 元以下的产品,钢铁侠 mk3 正是大家熟知的中动出品。

银色的钢铁侠 mk2 是咪咕的,1:7 的比例 28.5cm 高,很接近 ht 的 1/6 了,现在市场价也不是很贵,490 左右能买到全新未拆封的,漆面不错,有合金,坠手感很好,摆出来还是蛮好看的。 暴龙是 Papo,法国的一家玩具模型制作公司,他家的暴龙以侏罗纪公园为模板,下颚还可动,非常逼真。 异形是 NECA 40 周年纪念款。 格鲁特是圣迭戈漫展的赠品闲鱼来的。

显示器过时了,不谈也罢。 iPad Pro12.9 有时候可以作为电脑的附屏,主要用来处理手机照片,偶尔用来画画,我用这玩意儿创作的内容的可精彩啦。 最右边的翻页钟还是看王自如还在出租房做自媒体时掏的,当时好像是 200 元吧,这个东西仿制的非常多,也无所谓正不正品了,塑料叶片,本来以为用个一两年就会坏,谁知一直坚持了八年之久,印象中除了换过两次电池没有其他问题。不过现在已经不能转了。

台灯是在淘宝上随便选了个排名靠前的,灯泡坏过一次,但很耐脏。 另外坚果砖式音箱,小米照片打印机也是增添幸福感的桌面设备。 小米照片打印机质量比较差,用了没多久就吸不上相纸了,还是在网上搜了一下,要垫上东西才能吸上。还有一次开机状态拔纸盒把色带给卷坏了,现在长时间不打印开机一开机打印的第一张一定会印出一片斑点。
键盘手枕来自 Lofree 骑士套装。桌面小抽屉上的徽章是少数派的。 没有为搭建桌面集中消费,平时的审美和物品积累对于桌面搭建帮助很大,只有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不知不觉属于你个人特色的桌面就会自然呈现出来。

再介绍几款不错的低价手办: Yolopark Amk Pro 骑士擎天柱 369 元 20cm 左右高,这个属于预拼装模型,很有性价比的一款,都是大零件拼装,会比一般的拼装模型简单快捷,里面有很多合金零件,拼装完后整体比较有份量,质感总体来说非常棒,拍摄出来的效果甚至有 30 大比例的感觉。可动还可以吧,可以摆很多pose。 之前拼第一批货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说明书是看不懂的,因为连零件编号都没标注,只能按照形状猜,据说最近会出第二批货,不知道这个问题官方解决没有。 而且拼装以后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譬如有的零件松,关节却很紧,另外头部可以亮眼灯,电池也附赠了,在盒子夹层里,注意别弄丢了。关节紧和零件松的问题,据说在第二批货得到了解决。
Comicave(CS)钢铁侠 MK7 309 元 1/12,约 15.3cm 高,成品无需拼装。眼睛胸口可发光。配件很多。这款 CS 比例虽小,但是合金零件多呀,达到 75%,整体超有份量,表面的涂装也很棒,而且带灯的,质感非常好,就是价格偏贵,大家可以去 pdd 看看,说不定能买到更便宜的。 包装也很漂亮,像蓝牙耳机手机的包装,小比例里最好的一款手办。比较可惜的是,这个厂商出了这款之后就没再出后续机型了,目前最值得购买的机型就是这款 mk7,唯二缺点就是太小了+掉漆。 另外,注意手炮在替换时要对准凹槽形状插进去,然后可能是库存货的原因,部分零件会出现脱落的情况,用 502 粘一下就可以。另外可动也还行,摆砸地也可以。
泛乐 沙漠蝙蝠侠 159元 pdd 一张多就能买到的泛乐沙漠蝙蝠侠,无需拼装,179 元入的,这性价比还是有点的。衣服软胶,摆动作可以适当弯曲。质感还不错,关键高度大小可达 19-20 厘米,1/9 身高比例不错,非常划算。 配件还行,附赠了电影该场景下里出现的所有小型武器,包括两颗替换头雕,不过不支持发光效果,感觉这个价格又是这个比例不能要求太多。 表面有磨损纹理,不过漆面没有做旧,有条件的可以自己上漆做旧,这款无论是亲自看还是拍摄效果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