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耳机与回忆
年少的我们买耳机时,总像是一件需要做足功课的大事:翻论坛、刷贴吧、蹲发烧友群,记下口口相传的型号,收藏各家调音的频响曲线,有时甚至会在心里描摹它们的声音形状。那时的愿望往往又大又空——想一步到位,拥有一条所谓的“退烧耳机”。但当这份执念真正落地,它又往往变成一些稍有门槛、努力就能实现的小心愿:在论坛或二手平台蹲心仪型号,攒够预算入手大牌中端首发,去店里试听那副心里无数次想象的耳机。
后来,信息渠道越来越发达,国内音频市场和技术也在二三十年的培育中悄然成熟,逐渐形成了完整而稳固的产业链。今天,甚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大牌耳机也是在国内的代工厂生产制造。

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手中的设备也在悄然更迭——从随身听、CD 机、诺基亚,一步步换成了智能手机;而那承载着无数回忆的耳机孔,也在一代代产品中变得越来越稀罕。现在的朋友恐怕很难想象,3.5mm 耳机孔在过去可不仅是插个耳机那么简单——它是音质的入口,也是创意的接口。奇奇怪怪的衍生配件层出不穷:能当 FM 天线的转换器,挂在手机上的小饰件,甚至还有通过按压底座实现功能的“米键”,那种玩法和折腾的劲头,如今在数码设备上已难觅踪迹。
而购入一条有线入耳式耳机,似乎在这几年成了一件越来越小众的事情。PC用户往往青睐头戴式耳机或是音响,手机端则是 TWS 的天下。但对我来说,有线的入耳式耳机,依旧有着某种难以割舍的魔力——一个时代的手感,一个人听歌的仪式感。
只是,情怀归情怀,需求早已今时不同往日。预算方面,长期居家后,耳机不再是唯一音源,我更愿意把预算分散到更多有趣产品上。同时,国产耳机近年来进步显著——用更低价格获得更好体验,已不再是幻想。而当预算来到 2000 元及以上,我个人觉得,与其追逐上代旗舰入耳耳机,不如考虑入门音箱或头戴式大耳,往往能带来更多折腾的趣味。

说回耳机,前段时间我在电商平台入手了宁梵声学 25 年推出的新品——NF ACOUS NA20。在聊这条耳机之前,需要说明一点:我对宁梵声学确实有一些粉丝滤镜,品牌好感较高,也入手过他们多条中低端产品。但我并不是特别专业的发烧友,在音乐鉴赏上也没有什么品味,所以接下来的分享,会更多从这条耳机给我带来的使用体验和情感满足来聊。
初识宁梵声学
我第一次了解到宁梵声学,大概是在 2016 到 2018 年前后。彼时它主要面向职业音乐人,专注于舞台监听耳机的研发与生产,当时推出了 NF6、NF2、NF3 这类定制机型,价格不菲。到 2019 年,宁梵声学开始布局消费级市场,像是两单元动铁NF2u以及动圈塞 NA1,虽是入门机型,但价格也是徘徊在千元左右,那也是耳机设计与调音手法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

真正让我接触到宁梵声学的产品,是 2023 年《刺客信条》联名款 NG3的推出。
老实说,这让我颇感意外——游戏耳机市场长期被电竞外设大厂占据,讲究精巧营销和品牌曝光,而非传统声学厂商的主场。《刺客信条》这样有鲜明文化符号的 IP 与声学品牌跨界更是罕见。倒是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与宁梵声学关系颇为密切的晨木,以及他们那款联名的骑士精神。当时我入手 NG3 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我需要一条带有线控麦克风的入耳式耳机,能让我在闷热的夏日宿舍里舒舒服服地打游戏。而 NG3 刚好满足了需求。
而到手之后,这条耳机着实是让我有些惊喜,较粗的双股编制线放随手放在桌上也不容易自缠绕,麦克风的语音清晰度比我过去用过的便宜耳机要好的多,不过音质我倒是没有过多在意,毕竟当时听音乐的时间真的不算多,外出基本也是 TWS 为主。
这款耳机最让我心水的地方有两个,其一是佩戴体验:贴合、稳固又不压耳,长时间戴着也不累。其二是它保留了一些“传统塞子”的特点,比如可换线接口,并没有因为是所谓的“游戏耳机”定位就把塞子有用的功能砍掉。也正是从 NG3 开始,我才真正把宁梵声学放进了自己的长期关注名单里,之后陆续在二级市场淘过它们一些早期产品,也在旗舰店里买了几款在售的中低端型号。

在体验了 NG3、RA05、NM2以及一些老产品后,我个人并不建议普通玩家投入大量预算在宁梵耳机上。原因在于,虽然宁梵声学这几年确实一步步在向消费级市场靠拢,推出了更多面向大众的型号,但它的底色仍然是一家“监听导向”的耳机厂商。这种定位直接体现在它们的调音上:整体风格偏直白和解析,低频相对饱满,下潜不错,高频也相对明亮。尽管在齿音频段做了一些削减处理,不像某些经典监听那么齿音尖锐,但比大部分音乐耳机齿音要明显,足够还原细节,在展现音源信息上有优势,但对单纯聆听来说,可能不够“毒”,甚至在高音上是很刺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宁梵声学在前些年开辟的NA NM双系列:NM 系列偏向专业监听,强调还原与准确,属于 Pro 向的产品线;而 NA 系列则定位为面向音乐爱好者的“音乐耳机”,更注重日常听感与氛围的营造。不过正如前文所说,宁梵的底色依然是“监听导向”,因此两个系列在产品的核心气质上并没有特别巨大的分野,算是某种双胞胎。

NA20 的设计与体验
那我为何会入手 NA20 呢?一方面,虽然我算不上宁梵声学的老用户,但在逐渐接触他们的产品之后,依然会对新型号抱有期待。尤其是当 NA20 这样定位于中端、又有所差异化的型号登场时,我很想看看它是否能在坚持监听底色的同时,尝试做一些更偏向消费级的调整。
另一方面,最直观的理由其实更简单——我真的很喜欢它的外观。理性层面的参数与功能考量,确实能帮我在琳琅满目的数码产品里筛掉大多数不合适的选择,但真正促使我下单的,往往还是这些更感性的因素。比如外观,NA20 目前仅有一款咖色版本,而官方称之为“美拉德色系”的配色恰好非常戳我。再加上我个人对透明材质的 CMF 情有独钟,不论是 PC 材质的键盘还是其他数码产品。

腔体外壳采用了 PC 材质,并辅以细腻的磨砂处理,既避免了廉价的塑料质感,也让手感和视觉质感都有了明显提升。而在面板与腔体的衔接处,NA20 又加入了一圈 CNC 铝制装饰环,这个设计并不会直接提升腔体的结构强度,但却在观感上带来了更扎实、更可靠的印象,同时也让整体的 CMF 设计更显精致和层次感。相比常见的纯塑料拼接方案,它的观感和触感无疑更耐看、更有细节。面板部分也颇有巧思。宁梵在 NA20 上做了类似拨片造型的三角切削,表面带有一定深度变化,在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明暗过渡,不至于显得单调。与此同时,面板上还丝印了宁梵声学的品牌标识。
NA20 的整体轮廓延续了宁梵在NA1以及后续 NM 系列中已经验证过的模具设计。这套模具在佩戴上的舒适性可以说是他们的一大优势——相比我体验过的大多数入耳式耳机,它更贴合耳廓,长时间使用也能达到一种近乎“无感”的状态。印象中,宁梵的老羊在 NG3 上市时的一期播客里提到,他们在模具开发阶段就针对耳廓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耳机与耳朵接触部分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处理,尤其是耳甲区域的人体工学设计,这一理念也在后续产品中得到了延续。

总体来说,NA20 的外观设计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简洁,相较于市面上五花八门,造型各异,材质工艺丰富甚至夸张的塞子,它是一个经过打磨的优秀工业化产品,相较于一端极端追求性价比、在堆料上不管配合度的,另一端着重于高成本的手工工艺与工匠叙事的那些产品,通过合理的产线规划、供应链把控和功能取舍,在工业化量产的框架下找到一个成本与体验的平衡点,才是真正适合消费级产品的方向。
说了这么多私心的分享,聊聊 NA20 给我实际的聆听体验。相较于我体验过的宁梵中低端产品,它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更为平滑,相对暖调,略带一些氛围感。它不会过于激进和锋利,但有足够的力量去带来一些动感,中频人声部分不会被盖过,同时声音中那些尖锐的棱角,或者说边缘,会被稍稍软化一些。而像是高音镲这类,不会迅速高调切入,而是更为柔和,不会有那种极高灵敏度的延伸,但整体淡入淡出相对自然。

在解析力方面,NA20 依然延续了宁梵声学的监听底色,音轨不会糊成一堵墙,你依然能够听到丰富的细节和变化,只是强调的程度有不同。NM20 和 NA20 的本质差异主要在调音取向上,整体性能差异不大,总体上不会产生显著区分。而齿音频段虽然在频响曲线上有所削弱,但还是比较明显。
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感受落到使用场景,NA20 的定位就更清楚了:它不是一条强调极致解析、锐意监听的耳机,但它也没有完全走向流行化的调音。你若追求原汁原味的细节感,它肯定比不上自家兄弟 NM20;它的低音调音很不错,但也不是水满火炽的程度,如果你要听电子舞曲之类,找那种轰鸣深沉的低频,它也称不上劲道。NA20 比较微妙的地方在于,它的确是宁梵朝流行取向迈出的一步,也仅仅是一步,相比市面上那些强烈渲染、直给味道的“毒塞”,它依然显得太过理性、太有监听底色,太不具备包容性,所以不太适合去听部分 acg 歌曲。

总结
所以如果非要用一句“暴言”去概括,那就是:NA20 相比宁梵常规调音风格要“糊”一些,但这种“糊”换来的是耐听、宽容和温暖氛围感,至少于我而言。它听起来nm系列没有那么累,甚至比老旗舰 na2+还轻松一些,但依然保留了足够的信息量,能让我在聆听中去想象一些东西,找到类似宾果游戏或连连看的乐趣。听起来或许依旧抽象,但我相信有人能理解。
最后再聊聊关于这条耳机的一些补充点。NA20 拥有 25dB 的被动降噪,这并不是一个“纸面参数”,在实际佩戴中确实能感受到一些隔音效果,主要得益于模具设计的贴合度,可以在耳道口形成比较理想的密封。另一方面,宁梵全系标配的 MS42 耳机套也值得一提,它的外径覆盖 9.3 至 13.2mm,尺寸选择非常全面,其中 XS 尺寸对小耳道用户尤其友好。即便对宁梵的耳机本身不感兴趣,MS42 也称得上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口粮耳套了。标配的 6N 无氧铜材质的线材,也算是配置下放,此前是作为升级线售卖,配色也是和耳机本体配套的咖色,耳挂部分的收束套能够保证长期使用的舒适性,也便于佩戴挂耳这个动作。

总体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 NA20 给我带来的体验。它不是一条需要折腾很多的耳机,没有可更换导管或面板的模块化设计,也不需要去搭配昂贵的前端才能发挥实力。就连换线这种常见的升级点,宁梵也干脆直接把升级线作为标配,少了不少纠结和额外开销。如果你有携带需求,它还配备了一个小巧但实用的耳机包。NA20 就是一条简单、易用的消费级动圈入耳式耳机,没有过高的上限,价格也离所谓“真入门”有些距离,但在好用性上,我觉得它已经相当接近了。
顺带一提,要打游戏,买 nm20 更合适,就是齿音可能会在语音聊天里再次被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