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写下这篇《Notion 10 年发展史》,试图为这个工具做一番总结,但今日再看已经略显尴尬,洋洋洒洒万字有余,但可能无法概括 Notion 今天能力上限的十分之一。这两年里,中文模式顺利上线、数据库全面增强、AI 能力进一步渗透,Agent 模式正在铺开,连离线模式都已经正式到来。
作为一名七年老用户,我见证了 Notion 从一个小众工具成长为如今生产力巨头的全过程,实在颇有感慨。因此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为何在做了这么多期笔记软件测评后,Notion 会成为我最高频使用的笔记类工具,我都有哪些心得体会?
另外本文除了会分享我的 Notion 经验,还将是一次 Notion 付费模板的设计思路介绍。这套模板现已加入少数派共创计划,欢迎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为什么选择 Notion
自由设计流程的权利
一切可以在后台静默生产的自动化流程,对我来说都有无穷的吸引力。
我喜欢看工厂的罐装流水线、喜欢在戴森球游戏里折腾万糖自动化、喜欢视频长尾流量所能带来的睡后增长,虽然不多,但也算有。很多时候只要做好必要的流程铺垫,你只需开动机器耐心运转,收获自会到来,这种感觉非常美妙。
而 Notion 在思考、创作与管理维度,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自动化流程搭建机器,并且所有功能开箱即用,你不需要折腾任何第三方工具,也不必担心几年之后它可能失去插件作者的维护。

基于 Notion 功能块的同步特性、数据库分身视图的智能筛选、自动化模块的流程组装,以及函数字段的自动计算,我可以在 Notion 里搭建出形态极其丰富的自动化工作流,这让它远远超出了寻常笔记软件所能定义的范畴。
严格来讲,Notion 并非是笔记软件,它其实是一个可以用来创造工具的工具。
只要你的交互对象是文本、音像或者数据,那么 Notion 就有充分的能力去创造、去模拟出与之匹配的流程、工具,或者说 App。它以一种相当简洁明快的方式,把自由设计流程的权利交给了我:创建区块、拖动组装,完成设计。

如果你还具备一点折腾和研究的能力,Notion 基于关联关系(Relation)和函数字段,也可以设计出花样繁多的个性化报表,并且函数字段无需订阅付费方案,免费用户也可以无限制使用。

当然,Notion 作为云端产品的最大问题就是,几乎所有功能都依托于网络。你必须在意的是,把自己的「工厂」搭建在别人家里,可靠性从何而来?如果因为「堵车」有可能连自己的家都回不了,那么何必自找苦吃?
所以我的观点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在权衡利弊。
至少在 Notion 进入中国之前,它的访问速度因人而异。我既无法说服你,也无法说服自己 Notion 是百分百安全的云端工具,但我愿意相信 Notion 作为百亿美元估值、并且仍在飞速增长的企业,它的安全冗余足以抵消我对数据安全的顾虑,特别是 V1 版本的离线模式已经上线,未来还会有更完善的 V2、V3 版本,这点官方已经确认。
透视带来安全感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整齐」有着无法抗拒的偏好,对「混乱」存在恐惧,如果外部世界对你来说是不可预测的,任务会突然涌现、灵感会转瞬即逝、计划会被随时打乱,如果这种不确定性是你焦虑的根源,那么在 Notion 的数据库里,一切都可以被规整、被计划,被量化,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慰藉。
因为视图即透视,透视才能从一片混乱中找到重点。这种从不同维度、不同条件,对同一组数据进行筛选、透视、切片以及自动化响应的能力,是 Notion 的杀手锏,也是这么多年来让我觉得它无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便 Obsidian 最近适时地推出了 Base 功能,但我认为它至少现阶段只能算是更好用的、更适合新手的可视化版的 Dataview 插件,离 Notion 的数据库还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距离,正如 Notion 目前堪堪可用的离线模式一样,双方可以互道一句彼此彼此。

但飞书多维表格一样能打标签、一样能过滤、筛选、透视,它和 Notion 有什么不同?

多维表格的本质还是表格,它只能对单元格所在的行和列进行组织和透视,无法实现类似「将行打开为页面」的需求。而 Notion 的功能(区块)容器是页面,数据库是对页面的立体组织和透视。
打个比方,Notion 的数据库就像一个多层书柜,每个抽屉都存放着独立的页面(Page),而每个页面内又可以嵌套新的书柜(Database),形成无限递归的信息结构。因此飞书多维表格与 Notion 数据库在使用体验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产品。

我的 Notion 心得
我越来越觉得,在「差生文具多」这句话所能扫射到的某一类人群中,包括我在内,我们追求的「效率」有时候是一种副产品。我难以容忍信息是孤立的、反馈是滞后的、流程是割裂的、生态是隔离的,因此我追求的更多是统一的秩序所能带来的安全感,而效率上的提升则是达到身心和谐后所能带来的奖励。
基于此,我将把自己七年的使用经验,与我从自己的 Notion 课程上千条读者问答中观察到的用户痛点结合起来,提炼出总计九条心得感悟,这些感悟也是我设计 FLO.W 模板的核心准则,希望这套模板能够帮助你建立一个稳定、可靠且不内耗的思考、行动与管理框架。
三个长期策略
在大量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人用 Notion 时会陷入相似的陷阱,要么过度追求复杂的系统设计,要么被琐碎的细节所困扰。因此我总结了使用 Notion 的三个长期策略,可以尽量减少 Notion 后期很容易出现的系统混乱问题。
一、做建筑师,不做室内设计
建筑师主要关注的是地基稳不稳、承重结构牢不牢、框架动线合不合理,而室内设计师则需要更多关注细节体验、选色选材、设计光影,Notion 新手很容易代入到后者的角色中。
那个时候我也会沉迷于更换图标、寻找精美封面、研究配色、调试第三方小组件,试图把 Notion 装点成一个精致的小屋。然而正是这些所谓的「情绪价值」在持续不断地侵蚀我的注意力,所有的元素都在告诉我:「看,这里多漂亮」,而不是「来,请开始工作」。
因此在我的 FLO.W 模板设计中,我不需要在笔记里显示天气或者人生倒计时,不需要放滚动的相册或者五彩缤纷的时钟,我更需要的是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体验上,而不是占用心智带宽的装饰品。

二、建小房子,不盖摩天大楼
Notion 数据库和页面的无限纵深,很容易诱使我们往一个页面里塞进太多东西。
我曾为此沾沾自喜,以为把所有数据库都放在一个页面里,滚动鼠标时那种深不见底的感觉就是「强大」的证明。但这是一种错觉,臃肿的单页只会带来无尽的滚动和视觉负担。例如下图就是很久以前,我用 Notion 构建的「一页」系统。

现在我更推崇「联排别墅」式的布局,让每个核心功能模块(任务、项目、笔记等)都有自己独立的一页。这样即使在笔记本屏幕上显示,鼠标也只需要滚动一到两次,就可以完整查看当前模块的所有内容。
同时利用 Notion 的同步块功能,我在模板内部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顶部导航栏。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 这是一种比侧边目录更高效的导航方式。你可以访问我的模板主页,实际体验一下导航栏的跳转效果。

三、拥抱杂物间,接受不完美
也许你刚刚放弃了某款笔记软件,带着不过是从头再来的决心看向 Notion,希望这一次能够建立一个足够完美、永远不会被抛弃的笔记系统。
但事实上,没有哪个系统能够永远完美,越是精密就越是容易失去稳定,因此不论是电子笔记库还是你的真实办公桌面,不必苛求每个地方都整齐有序,允许一定程度的混乱存在是有必要的,因为熵增是一种必然。
因此你可以适当创建一些用于收纳杂物的 Inbox 页面

或者给自己的数据库创建类似 Inbox
、收集
之类的标签,这样能给很多突然的想法一些缓冲的余地

一个好的系统,应该能适当地容纳你的混乱,而不是要求你时刻保持完美。最重要的是,Notion 现在的中文搜索效果其实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多数时候我都能直接搜到自己想要的笔记,所以你不必过于担心记的笔记找不到了。
三个承重基座
如果把 Notion 系统比作搭建一座大厦,那么「承重墙」就是那些一旦移除,整个系统就会坍塌的核心原则。我在 FLO.W 模板中设计了三个这样的承重基座,它可以让一个 Notion 系统长期稳定、且不那么令人痛苦地运行下去。
一、克制的层级数量
页面和数据库的层层嵌套是 Notion 的魅力所在,但你也很容易因此迷失在层峦叠嶂的页面跳转中。大脑毕竟不是电脑,太深的路径会带来「我在哪」的导航焦虑。只有位置固定、层级够浅,才能够实现快速输入或者快速定位。
为了实现「减少跳转次数」的目标,我在 FLO.W 系统中只设计了三个层级,从「主页」到任意「细分功能模块」只需要点击两次即可到达。并且你可以通过顶部导航栏,在任意页面点击一次就能回到主页。

这种克制的层级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过滤器」。
一个好的系统,不应该把所有信息都平均地铺在你面前,它必须能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形式,为你呈现恰到好处的信息量——既不能太多让你不知所措,也不能太少让你无法决策。而合理的层级结构,就是实现这种过滤的最核心手段。通过对信息进行分层,来定义不同层级的优先级和可见性。
因此当你开始构建自己的 Notion 系统时,我建议你优先思考的,不是「我有多少信息要放」,而是「我在什么时候,需要看到哪些信息」。基于这种思考,FLO.W 系统的三层结构,实际上就是一套逐级递进的信息过滤系统,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
第一层主页,高优先级过滤器
这一层存在的目的,是让 Notion 能够自动筛选出今天你最需要关注的几件事,以此帮你过滤掉 90% 的次要信息。
首先你可以选定几个你最常访问的数据库,例如任务数据库、笔记数据库,然后在主页创建镜像视图,再添加筛选条件,过滤出你每天早上最需要重点关注几项信息,例如「今日任务」或者「本周笔记」等。
主页设计最好要足够简洁,不要堆砌太多的功能模块,否则只会扰乱你的注意力,并且会延长每次打开的加载时间。你可以 点我 访问我的公开主页,实际体验一下这第一层的主页效果。

第二层核心模块,场景过滤器
当你从主页进入任何二级模块,比如【任务管理】,你就启动了第二层过滤。
我把 80% 的使用场景,都固化在了这第二层,确保能在两次点击内完成绝大多数的日常操作。建议你观察自己一周内最常重复的操作,然后提前设置好数据库视图筛选,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每天的工作效率。

第三层细分功能,个性化过滤器
这一层是为那 20% 的更具体、更细分的需求准备的。当你需要查看「所有已完成但未复盘的任务」或者「某个特定项目的逾期任务」时,你可以进入到这第三层中。
这里的视图,是基于第二层常用功能的进一步筛选和深化。你可以在这里预设更复杂、更低频的查询需求,同时又不会因为把所有功能都堆在表面,而干扰到你日常高频的操作。将低频但高价值的分析视图放在这里,需要时才调用。

从「今天最重要的」到「这个场景最常用的」,再到「我此刻最想看的」,这套逐级过滤的体系,可以确保了你在任何时候,都只与你当下需要的信息打交道。只要提前设置好过滤条件,就不需要在几十个视图中寻找你想要的那条信息。

二、有限的元信息类型
在我作为新手刚开始构建 Notion 工作流时,我曾陷入一种「炫技」的误区,认为数据库越多就能覆盖越多的场景,然而事实证明,数据库的数量不是系统的优点,而是维护的负担。每增加一个数据库,就意味着多一套需要你理解和维护的字段规则,你的需求管理就会变成管理数据库本身。
因此目标就变成了,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数据库去适应尽可能多的场景?
我认为 Tiago Forte 的 PARA 方法论中关于领域(Area) 和项目(Project) 的理念非常值得学习,但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发现,「资源 Resources」的定义存在模糊,而「归档 Archives」则是一种状态而非信息类型。
因此在 FLO.W 系统里,我设置了四种我认为最重要的元信息类型,它们分别是:
- 任务:驱动行动的最小单位,是具体执行的一个动作或一件事
- 项目:为了达成一个特定目标而发起的一系列「任务」的合集
- 领域:由一系列「项目」驱动,需长期深耕的人生目标或愿望
- 笔记:支撑任务、项目或者领域运转的可复用、可流转的信息
更简练一点的说法:任务 = 动作;项目 = 目标;领域 = 方向;笔记 = 弹药。
四种元笔记就只需要四个核心数据库,我可以将它们集中存放在一个页面之中,首先就解决了数据库创建得过于随意,以至于后期难以查找和维护的问题。

接下来,其他所有的细分需求都可以从这四个数据库中「长」出来,比如「会议纪要」、「灵感闪念」,都只是这四个元数据库加上特定筛选条件的「视图」而已。

因此下一次在你产生「这需要一个新的数据库来装」的念头时,不妨思考一下,这条信息的本质是什么?它属于哪一类元信息?有没有现成的数据库可以容纳它?如果只需要增加一个「选择」字段的选项就可以实现,那么就不要再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
三、有方向感的信息关联
截至目前各个模块之间的关联只体现在了顶部导航栏的联通上,它们现在还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数据仓库,你需要打开那一扇门,走进去,才能看到里面都放了些什么。
但如果只有如此,则不足以体现 FLO.W 模板的「流动」之名。我追求的是不仅仅是页面之间点对点的简单连接,而是一种带有上下文、有方向感、能传递更多背景信息的关联方式。
它的实现方式其实也很简单粗暴,就是用数据库的 Relation 关联字段。

一般的双链笔记就像城市中的无数条小路,虽然四通八达,但缺乏路牌的指引,面对众多出口时仍会迷失方向。链接虽多,却缺乏方向感。
而在 FLO.W 系统中,因为我已经定义了四种元笔记,那么不同的元笔记之间的关联就会自动带有默认的角色和意图,可以是一种任务委派,也可以是一种资源调用。
例如:
- 任务关联项目,搞清这件小事朝向的是哪更大的目标
- 项目关联领域,确保短期的努力能够推动长期的发展
- 笔记关联领域,把可复用的经验存进自己的能力仓库
- 任务关联笔记,给马上要做的事情更多背景信息参考

基于关联关系还可以实现更多的高级自动化流程,例如:
- 完成任务,项目进度自动更新
- 关联笔记,自动出现对应任务页面中
- 添加课程,自动创建学习项目
- 剪藏文章,自动归档到对应页面
这让信息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漂流,而是像一个带着明确目标的信使,通过关联奔赴指定目的地。当你从笔记到任务,从任务到项目,再从项目链接到领域,你就可以构建一条清晰的信息流动路径,帮助你在日常工作中保持对大局的把握。
虽然在 Notion 数据库内创建这样的关联关系并不难,但我的建议是,首先你的数据库的数量要足够精简,其次你对每个数据库的职能定义要足够精准, 只有这样它们在相互关联的时候,各自的角色才不会混淆,隐含的上下文信息才会足够具体。
并且在搭建初期一定不要同时创建过多的 Relation,要足够克制,否则后期对 Relation 的维护也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个关键动作
如果说「长期策略」是心态,「承重基座」是骨架,那么接下来这三个「关键动作」,就是让这套系统能够正确运转的「肌肉发力点」。它们是我在实践中打磨出的,能有效对抗拖延、避免混乱的日常习惯。
一、别多想,先记下来
曾经我一直觉得,Notion 并不是一个适合用来实现快速记录、捕捉灵感的工具,首先它太重了,其次它不够快,最大的问题是它太「空旷」了。因此,以下这些问题或许也曾经困扰过你:
- 层级太深,等打开 App、思考并找到数据库,那点火花已经熄灭了
- 页面太空,担心零星几句的表达是不是不适合放在 Notion 里面?
- 功能太重,用起来麻烦,但不用数据库是不是等于白用 Notion 了?
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我想让 Notion 的捕捉体验可以尽量地接近 flomo。

我的观点是,flomo 最重要的设计不是标签或者其他,而是以下三个:
- 没有分页的概念,输入窗口唯一,简化记录动作
- 有时间戳,保留最小限度的查找线索,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 不能写标题,不让你动用额外的脑力去总结当前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在 Notion 中创建这样的一个速记数据库:
- 用标题(Title)字段来充当时间戳,不写标题
- 用文本(Text)字段来作为输入框,不用排版
- 用按钮(Button)来激活快速输入,固定动作
而且这个速记的 Button 复制后可以放在任意位置,你就可以在任意地方激活速记流程。

同时我还在 FLO.W 系统中设计了一个 iPhone 快捷指令,激活这个指令之后,就可以在手机上用语音记录灵感。语音转录的文字会通过硅基流动的任意 AI 模型(如 DeepSeek)来添加标点符号、最简化修改识别错误,然后再自动存储到这个速记数据库中,并打上「语音笔记」的标签。

然后你就可以构建这样一个快速捕捉灵感或想法的速记页面了

速记结束后,还可以设置一个定期清理的流程,例如可以用数据库按钮将这条速记内容快速流转到「任务」或者「笔记」数据库中

二、将下一步动作具体化
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任务感到畏惧或拖延,通常不是因为它真的有多难,而是因为它在我们的脑海里是模糊的,不够具体的。以写完本篇文章为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很容易让人畏惧的任务。
因为我可以先构思标题、可以先写大纲搭建内容框架,当然也可以先整理资料、总结所有核心要点。其实单看每一件事的难度并不至于让人无法执行下去,但这种 「A 或许可以」、「 B 好像也行」的多重选择在我看来才是拖延症的头号原因,因为这样一来你看到的不是「两条可选的路线」,而是两条路线「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叠加」。
因此我认为第二个关键发力点就是,要刻意练习为所有任务事项提取出一个清晰、具体、立刻就可以执行的小动作,哪怕只是「翻开书本」。
在我的「任务数据库」中,这样一个字段叫做「下一步做什么」

在我的「项目数据库」中这个字段叫做「备注」,我可以在这里记录这个项目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大概可以怎么做

在我的「剪藏数据库」中,这个字段叫做「为什么收藏」,这样可以让自己下次再看到这一条剪藏时,能够有目的性地去阅读和浏览,更快地回想起自己当初收藏这条信息时究竟想实现什么目标。

这些字段的设计要尽可能降低下一次再见到这条笔记时的处理门槛,它不能是「继续推进」这样的模糊表述,而必须是能直接执行的具体动作。这样可以让我们立即开始工作,而不是在思考从哪里入手上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当你习惯于为每个任务定义一个清晰具体的第一步动作,你会发现拖延症变得不那么严重了,因为你总是知道第一步该做什么。只要开始行动,行动就会有惯性,它会推着你一步步将所有事情做完。
三、围绕行动去组织信息
在经历过印象笔记的混沌剪藏时代后,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归档」本能,我们总是希望为一条笔记找到一个可供归类的主题,这个过程会带来短暂的整洁和安心,看着不断增长的文件夹和标签数,更是能获得一种虚假的成就感。
我们安慰自己,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然而那个「总有一天」很少到来。

当一个真正的挑战,比如「写一份季度营销方案」这个任务摆在眼前时,我们开始在无数个文件夹里翻找,不断地搜索各种关键词,在开始创作前,我们宝贵的意志力已经被消耗殆尽。
这里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分类的主题无法穷尽,而是我们把分类当成了目的,这样一个静态的系统自然无法应对流动的、动态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围绕行动去组织信息。
首先在 FLO.W 的「笔记数据库」中,我为笔记分配了六种角色,它们分别是:

在这里我不以信息的主题作分类,而是以它的「职能」来定义,即这些笔记能如何使用。
例如,「疑问」需要被回答,「流程」意味着可以被沿用,「日志」意味着经历可以被回溯。我将笔记的分类范围缩窄,这样当一则笔记产生时我只需要从这六种职能中去做选择,只需要思考它现在要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以及它未来有可能会被如何使用即可。
这样一来就完成了笔记的第一层分类,相当于为你的 Notion 系统配备了运营、策划、后勤、人事、顾问等角色。下一步就是把这些职能不同的专家,分配到他们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FLO.W 系统的最顶层设计是领域(Area),每个领域都是为了推动、促进某个人生目标的实现。有了明确的目标后,还需要合适的「人」或者「技能」来执行,每一则笔记就相当于一位具备特定技能的专家。
所以下一步我会将笔记关联到它所能应用到的领域上

然后我就可以在那个领域中,看到领域之下都有哪些笔记可以用

基于 Notion 的数据库特性,我们还可以对 Relation 这个字段进行分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关联领域」这个维度对「所有笔记」进行透视。

同样地,笔记也可以关联到特定的「任务」或者「项目」上,这时「任务」或「项目」便成为笔记的另一种分类标签。
这种基于关联关系的分类方法有一个显著优势:当我需要给笔记打标签时,不仅可以从现有的「笔记职能类型」中选择合适标签,更重要的是,由于系统已经用「任务」、「项目」和「领域」这三个维度对标签进行了预先分类,提供了充分且准确的上下文背景,因此我的标签选择过程可以快速且精准

传统的标签系统非常考验你的抽象归纳能力,面对一篇笔记你可能需要在几十、近百个标签库中思考,这篇文章属于哪一个主题?并且不同类型的标签还会杂糅在一起,有的是任务标签,有的是主题标签,这个搜索和查找的过程会非常发散和缓慢,容易让人陷入选择困难症的境地。

而现在,当我写完一篇笔记,我考虑的是更具体的关系:
- 这篇笔记能解决哪个项目的问题?
- 这篇笔记能用来指导哪个任务的执行?
- 这篇笔记能放在哪个我长期关注的领域?
于是思考的范围就被收窄,我不需要面对无穷的标签宇宙,只需要在我当前正在关注的、正在执行的、有限的任务、项目或者领域中去做出选择即可。

这样一来我们就实现了「围绕行动去组织信息」这一目的,因为行动总是发生在具体场景中,这种场景化的记忆往往更加深刻。有了模糊的场景线索,就能通过「项目关联」或「领域分类」快速定位到这篇笔记,而无需在成百上千的笔记中漫无目的地查找。
关于 Notion 模板
很多时候我的大脑就像一座拥挤的火车站,太多想法与任务如同没有时刻表的列车,随时涌入又离去。Notion 则是我目前找到的解法,它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班次时刻表,让每个想法和任务都有了明确的轨道、站点和到达时间,不再混乱地相互碰撞抢道,而是井然有序地按计划运行。
它不是唯一选择,也并非适合所有人,这个系统也不能赋予我超能力,只是让我可以把那些繁重的记忆、整理和调度工作交给外部系统来承担,它让我终于能将注意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深度思考一个问题,创造有价值的作品,或者与家人共度一场不必反复确认行程的旅行,那些内在的秩序,最终会以外在的平静与自由作为奖赏。
这些年来我也看到了太多读者满怀热情地开始尝试 Notion,最终却迷失在复杂的数据库关联和函数里面。也看到很多人兴冲冲地下载模板,但又因为难度实在太高,在搞懂到底该怎么用之前就已经消磨光了耐心。
所以我觉得合理的上手路径应该是由简入深的,盲目展示 Notion 的复杂度是不可取的,生造需求是舍近求远的,真正有效的模板应该既能够解决实际痛点,又易于理解和操作。 因此在两年前写下 Notion 课程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一个更优、更快的解法,FLO.W 思流模板就是我现在给出的答案。
它是我所有试错、所有思考、所有「原来应该这样做才对」的恍然大悟的集合。

与一些纷繁复杂的 Notion 模板不同,FLO.W 系统不会在模板中预设你的目标,不会刻意规划你的路线,更不会代替你决策人生。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想法千差万别,那些看似有用的人生目标模块,往往在激起三分钟的涟漪后,只能留下半途而废的心理负担。
我的目标很简单:提供一个可靠的行动框架,就像一辆高性能跑车,虽然有强劲的引擎和灵活的轮子,但方向盘如何转动、驶向何方,始终由你自己决定。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而不是被模板所束缚。
如果说 Notion 课程专栏 是我作为一名「建筑师」,向你分享的建筑学原理、结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施工方法,那么「FLO.W 思流」模板就是我基于这些思考,为你搭建好的一座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装房。我已经为你处理好了所有最复杂、最枯燥的底层工程,完成了那些会耗费掉新手 90% 热情的数据库关联和函数编写。
它拥有:
- 坚固的地基:精心设计的数据库
- 合理的动线:三层信息过滤系统
- 完善水电网:预设的关联、公式、筛选器和按钮
你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它的基础功能已经足够强大,能解决你 80% 的日常问题,让你从混乱中解脱;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可拆解的乐高模型、学习、理解其中构造和联动的方法原理,从而真正掌握 Notion 的建筑原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这个模板的基础上,进行你独一无二的软装——添加、删减模块、设计个性流程,直到把它变成独属于你自己的生产力引擎。

模板也已经标配完整的图文视频手册,每一个细节用法已经为你拆解到位,无需折腾,开箱即用。
希望《FLO.W 思流》能帮你节省下数百小时的探索时间,让你从一开始就能享受到使用 Notion 的便利和乐趣,能够在这混乱、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为自己争取一点内心的秩序、平静与自由。
共创优惠
为了庆祝《FLO.W 思流》Notion 模版上线,少数派联合创作者 @二一的笔记 向所有用户提供了为期两周的限时特惠活动,基础版、专业版、进阶版下单均可享立减 30 元优惠。我们也为 9 月 1 日前购买了《Notion All in One:搭建高能效率系统》栏目的读者发放了专属折上折优惠券,下单勾选券码可再享 20 元优惠,不要错过。
点我了解模板详情 >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