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去年在少数派分享过自己留学前的心路历程《经历分享|打工人如何低成本 DIY 留学申请?》,没想到得到很多回响。那时的我,留学才过半载;而现在,两年的旅程已经画上句点。此刻再来回顾,不仅能回应朋友们在上一篇评论里提出的现实问题(比如成本和未来去向的考虑),也想借此机会,全面分享一下打工人在留学结束的后续与感想。
个人背景
2017 年本科毕业(非 985/211),之后一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先后经历过创业公司和大厂。工作近 6 年后重燃出国留学的念头。2023 年我入读一个欧洲的联合硕士项目:第一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学习,第二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学习。今年七月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结束两年留学生涯,再次以「打工人」的身份回归平淡生活。
经济账单:留学需要多少钱?
从申请留学签证的第一笔支出到今年 6 月份回国前,我算了一下我资金账户的变化,精确到两位小数,总共花了 ¥312,192.36,总体就是 30 万多一点。资金来源全部是自己多年作为牛马工作的个人积蓄,没有家庭经济支持。这个支出包含学费、生活费以及两年期间的旅行开销。两年费用几乎相当。
第一年(芬兰):¥155,281.33
第二年(西班牙):¥156,911.03
学费(约 10 万)
我的学费大概花了约10 万人民币,欧洲大陆的学费整体比英美低不少。但在欧洲内部也有一点小差异,北欧的学费稍高于南欧,芬兰的国际生学费通常在1–1.5 万欧/年。不过北欧有很多奖学金机会,可以稍微减轻负担。我个人的情况是申请到半额学费减免,加上第一年申请到一些零零碎碎的小额奖学金,最后实际花费:
👉 30,000 欧 (两年学费) – 15,000 欧(奖学金减免) – 3,198 欧(零碎的小额奖学金) ≈ 11,802 欧
生活费(约 20 万)
刨去学费,我的生活费两年下来差不多 20 万人民币。总体来看,芬兰的物价要比西班牙稍高一些,但是因为近些年来西班牙的物价房租也涨得很快,两地的生活费并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另外从福利层面来看,在西班牙,学生几乎没有特别的福利,所以生活成本和上班族差不多。而芬兰的学生福利则很实在,学生租房的价格大约是市场价的一半,另外如果家庭成员失业,还可以向政府申请失业和租房补贴。
仔细对比了下这两年留学的支出和之前在国内生活的年支出,很惊奇地发现并没有拉开特别大的差距。分析了下背后的原因,消费习惯起了很大作用。在国内生活太便利,消费欲望更容易被点燃,外卖、购物、打车出行的支出不知不觉就会累积起来。而成为了「留子」之后,开始变得抠抠搜搜,把消费放在更「必要」的地方,断舍离了很多需要花费的消遣。与其给它贴上有一个「生活水平下降」的负面标签,不如把这当作是一种在新的环境主动选择一种更贴合自己消费能力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更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南北欧国家生活成本的具体对比,可以参考 Relocate.me 的芬兰生活成本 或者 Numbeo 的西班牙与芬兰的生活成本对比数据。
机会成本
有人在上一篇文章评论到,离职留意味着放弃了国内继续累积收入和晋升机会。但事实是在我即将踏入 30 岁,面对经济下行、裁员潮和 AI 技术的兴起,这个机会机会也许存在但是不太可持续。虽然也考虑过失去的部分和当时还算稳定的工作,我更看重未来新的机会和可能,把留学当作一项个人投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回报也可能会亏损):
最坏情况:毕业后收入不如从前,但总该不会破产;与职场脱节(为此两年间我努力保持学习和与行业的交流)。
收益:获得眼界、心态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我做选择的一个原则:当我能接受最坏的结果,就可以放手去做。
毕业之后:留下还是回国?
留学前的设想
无论是留下还是回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让一切都变得不确定。
我在毕业后一直从事 IT 工作。对这份工作谈不上热爱,但也不至于厌倦。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国内程序员快节奏的生活让我感到疲惫,而从工作获得的成就感也逐渐下降,甚至出现了一种「意义缺失」。虽然开发岗位薪资不低,但从长期来看,这条路在国内并不一定可持续,因此我也曾想过转行,寻找更稳定长久的职业。
记得一次看 Netflix 的纪录片《串流先锋》(The Playlist),其中一位程序员的角色从在职场的满腔热血到最后想要平衡个人生活的过程让我产生了一些共鸣。后来又读到《要钱还是要生活》中的一章——「重新定义工作:既可谋生,又是爱好」,给了我很大启发。书里提出,工作不必同时满足「谋生」和「热爱」,两者完全可以被拆开:有偿的工作可以是程序员,这是维持生活的手段;而无偿的「工作」则是自我表达,比如写文字、玩音乐,或者追求其他创造性的事情。这种思路让我对未来职业不再那么执念于「找一份既赚钱又热爱的工作」,而是放宽了选择:有偿工作未必是我的终极热爱,但它能让我生存,而我依然能在生活的其他部分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在留学前,我为自己设想了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继续原来的职业发展来保证稳定收入,但是转向更 work-life balance 的工作环境,留学后可以去尝试体验海外工作环境或者远程工作的可能,争取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另外一条路径则是在留学两年暂时从激烈的职场压力得到放松,借此机会去拓宽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产品设计、商业思考)来获得更全面的思考角度,也去了解自己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求职方向,看是否能提高自己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留学后的现实
欧洲的工作机会有,但机会似乎没有国内一线城市那么密集,求职竞争也很激烈。另外,对外国人来说,最大的两道门槛是语言和签证。作为一个有相关工作经验、教育背景的外国人,我明显感受到:同样的简历,在国内一线城市可能投 10 份就能换来一次面试邀请,而在欧洲前期海投有时 100 份才换来一个面试机会。求职成本在欧洲依然比国内高出很多。若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往往只能先从实习或者短期合同开始,再逐步尝试争取工签或长期职位。产品或 UX 这类需要频繁沟通的岗位,对当地语言(西班牙语/芬兰语)有一定要求。签证上,往往取决于能否找到愿意担保的公司。对于同等能力的候选人,招聘方更愿意选择本地人也合情合理,但这对留学生则意味着他们要面对更高的进入门槛。
在留学的后期进入求职阶段时,当投出的简历没有回应,要么是面试完收到了拒绝的结果,才意识到海外求职最大的挑战是对意志力的挑战。在漫长的求职周期,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很容易跌入谷底,那时候想的不再是「我到底是该留下还是回国」,而是突然觉得根本没得选,在哪里自己都是那个等待被选择的人。
那一段时间,感觉一下子跌入了人生最低谷,不只是看到了求职市场的残酷,也包括年龄焦虑、性别焦虑,以及亲密关系走向结束时对人际关系、对自我价值感的怀疑。很低落的时候没有力气去努力,只能给自己放个假、去短暂地逃离。直到情绪缓和下来才逐渐能把注意力从「为什么这么难」转向「我现在能做什么」。
这里我想对即将也面对求职的应届生或者不如意事业的人,提供一个小建议,无论如何,请努力去相信自己,如果当下的一刻你觉得自己很差劲,但是请始终相信你不会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你如果已经快要完全失去信心,请去做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我而言,跑步是我在人生低谷其中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段时间,感到绝望和无所适从的时候,看不进任何的书时,就出门去跑步;面试前紧张,也立刻出门去跑步;面试失败了想哭的时候也去跑;收到面试通过下一轮很开心,也还是去跑。独处的时候,跑步不知不觉成了我的心理出口。我开始相信人生有些路程会很累,但只要熬过那个疲惫的阈值,便能再次感受到轻盈。跑着跑着,与其想着还有多久才能到终点,不如就先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当你开始相信过程的时候会开始去投入精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但同时又能开始享受其中收获快乐。
留学两年后的结局
五月份的时候,我终于在漫长的求职之路上连续斩获 3 个 offer,从中收获了最符合自己预期的机会。六月回了一趟国,阔别近两年后终于再次和家人朋友欢聚。七月在芬兰顺利找到了新的租房、顺利拿到了蓝卡工签、在马德里顺利提交了我的毕业论文、顺利完成了毕业答辩且意外收获满分的论文成绩。八月有惊无险完成了从马德里到赫尔辛基的跨国搬家,如今已经顺利毕业、顺利开始新的工作。这一连串的节点,让留学两年的旅程在紧张、犹豫和释然中结束,其中收获与告别并存。接下来,便是在芬兰开始下一个人生阶段。
留学总结
在经历了这一连串重要的节点后,我也开始反思这两年的留学,到底带给我了什么,又让我失去了什么。
得到了什么?
- 眼界的扩展: 两年留学我真切地看见和感受了不同文化、教育方式和社会氛围的差异。在芬兰,我感受到北欧社会对公平与平等的重视;在西班牙,我又体验到了南欧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相比过去只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的碎片化内容,亲身经历让我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立体和真实。
- 能力的提升:在专业技能方面,从纯粹的编程扩展到了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更全面的视角。语言能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 心态的变化:两年经历下来,遇到了太多不确定性、太多意外,我开始对未来、生活状态,都不再奢求「唯一正确答案」,而是去试着拥抱不同的可能。
失去了什么?
留学的经济支出完全值得我以上希望得到的收获。非要说失去(或者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痛苦),那可能是在这个过程,在对未来极度不确定产生时的挣扎和彷徨,一段关系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结束时的无助。但是,留学会是制造问题(失业/失恋)的根源吗?留学似乎更像是放大镜,它让原本不确定性和关系的分歧更快地浮现出来。所以,这些痛苦与失去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磨难。
回顾留学的预期,它没有让我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却让我学会了接受多种可能性的并存。不同的选择都有其意义,重要的是:只投入,不埋怨。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