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们,许久未见,大家好呀。恍然间我的少数派已经沉寂两年半有余。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世界经历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各类AI工具的涌现,重塑着许多事物,让我感觉世界正在朝向某个奇点迈进。
而回到我具体的生活,也有了许多新的故事。2023年,我怀孕了,一个小生命来到了我的身边,每天看着怀抱中温热柔软的小家伙一点点长大,治愈着我的平凡生活。工作上也有了新调动,我接触到了全新且有挑战性的业务,一面是频繁的加班让我更为疲惫,一面却也让我得以换种视角去体验。现在的日子,基本被工作和孩子填满,和从前比,能留给自己探索的时间确实少了许多。
写下上面那句关于孩子的话,我心里忽然被轻轻撞了一下:「原来人真的会遗忘经历过的痛。」我竟只用此刻一句简单治愈的幸福,就囊括了我这两年半里的所有感受,而这其间的百般滋味,却被藏进了时光里。于是我开始翻看着在这期间断断续续记录的怀孕及生育的感受,屏幕上的字和我脑海里的记忆碎片,一点点拼出了这段日子更为真实的模样。
过去,我的女性长辈们很少向我提及生育里的细枝末节,或许是时光让她们遗忘,但现在,我想把这些碎片捡起来,记录下来我的这份经历,作为对这份回忆的纪念,也可以给后来人一份参考。当然,这是一篇很个人视角的文字,袒露了我许多细碎的经历与感受,但生育这件事存在着极强的个体差异,我的经历只是一份“参考系” ,每个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才是“指南针”。
为什么要生孩子?
聊起怀孕生育这个话题,总觉得要先从“为什么”说起。因为关于做生育这个决定,于我而言是需要理由的。
曾经我在B站UP主“吟游诗人基德”的视频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它戳中了我:

我无法证实生命一定很美好,但我选择生育最底层的一个理由是: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值得来体验一次的,它既有美好也有苦难,但无论如何它值得来体验一场。这种感觉有点像《七宗罪》里老警探萨默塞特的那句话:
E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
欧内斯特·海明威曾经写道:‘这个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奋斗。’ 我同意后半句。
在怀孕前,我也浏览过知乎上很火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的回答,我收藏了两个回答:
第一个回答来自我很喜欢的知乎答主ze ran(我们还互关着◕▽◕),这段文字在网上流传很广:
在三四十岁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生命中最好的事,都已经发生过了,剩下的只是重复和老去,一年年,一天天。
而孩子会冲走重复,让生活重新变得未知。他/她让你烦恼,让你牵挂,让你欢喜,让你惊讶,让你再经历一次童年,让你明白当年父母的心境,让你有理由买曾经求而不得的玩具,让你在痛苦时坚强,在危机中冷静,让你看到童年时的自己,看到他的勇敢,他的好奇,他的局促,他的不安,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也陪伴了父母,父母和孩子滋养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在飞逝的时光中,他让未来有所期待。
这个回答很美好,当时读着让我心头一暖,但对于当时的我其实感触不算太深。因为一来,我还年轻,对老去还没有太多感触;二来,我本就是一个内心世界很充盈的人,并不会因为没有小孩,而感觉世界无聊。而当我现在真的养育小孩时,会比当时更理解这个回答。
而当时最深得我心的回答,来自答主q9adg,部分摘录如下:
不管你以为你是因为什么原因、什么打算而觉得生孩子是合理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事后会发现那只是一种自我抚慰、一种自我催眠。因为这些理由并不足够。
子女的一生太漫长,而且是自由的。无论你打算把什么打算放在ta们身上,都有极大的可能因为世事的变迁和ta们不可剥夺的自由选择而落空。因此无论你觉得你是基于什么超级实用的理由而生养,你都是在自欺欺人。你对这个自欺欺人的理由有多确信,就会在它破灭时有多抑郁。
生育子女,并没有什么理由,而只有当时机缘巧合原因。社会灌输给你的种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许诺的种种“难以想象的美好体验”、为了其自身稳定和延续而构建的种种政策激励(比如家庭减税、生育补贴、不成文的唯有家庭完整者才能担任的重要职务、没有子女的人在某些地方受到的欺压)、伦理压力(父母对继承人的强烈需求、亲属对生育有意无意的关心、被排除在生育者圈子之外的社交压力),以及你自己的生物本能(怀孕前一些视觉刺激物和怀孕后的妊娠反应所造成的激素刺激)、心理本能(对未合群从众的恐惧),合起来构成了你生育的原因。一点点意外,加一点点侥幸,加强大的社会因素、生理因素的压力和推力,构成了人生育的原因。
上天选择了你过一个有子女的生活,天赐了ta们给你。于是你的生活被移转到了有子女的轨道上。这条轨道有苦、也有甜,有好、也有坏,有它的付出、也有它的收益。它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其他的道路。你也不应该因为这是你自己被确定而无法更改的(而且目前看起来是主流的)道路而强行自我想象这是一条比其他道路更高贵的道路。这种想象必有反噬。要紧的从来不是你现在的境地本身是否高贵或者正确,而是发给你的这手牌你要怎么打好。
是的,生育本就没有 “必须如此” 的理由,有子女的人生轨道,和其他人生轨迹一样,并无高低之分,无论个人怎样选择,重要的都是走好自己的路。
在当时,我确实有许多混杂的原因 —— 在经济上:我和老公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在伦理压力上:长辈时不时的询问和关心;在心理上:我认为这个世界值得体验一番,对 “拥有一个孩子” 这件事并不排斥;在身体上:我处在最佳生育年龄段,而我又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备孕比常人困难些,医生建议如果想要小孩可以尽早要。于是,各种机缘巧合,2023年,在我马上28岁时,选择开始备孕。
而这其中,生理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在这里向各位可能不太了解的朋友解释一下: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在育龄女性中占比约10%),是青春期女性不孕的常见病因。主要有雄激素过多症的皮肤表现(如多毛和中-重度痤疮)、月经失调、持续性没有排卵、卵巢多囊性改变、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 PCOS 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治疗方面以生活方式干预及口服雌-孕激素药物治疗为主。
我属于表面看症状不太明显的那种,没有肥胖、痤疮等症状,但是月经不调、卵巢多囊性改变、卵泡长不大的问题已经伴随很久了。20出头被确诊时,我以为得了什么重病,后来慢慢了解才发现,和其他疾病相比,它已经算“温和”的了。除了月经不准时,几乎没给我太多困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提醒我注意生活的平衡与健康。(在这里补充一句后话,生完小孩后,我的月经周期神奇地恢复正常了!)
我知道多囊患者备孕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所以我是抱着备孕几年才会有小孩的想法去计划的,我当时设想大概30出头能够怀孕,时间上差不多。
备孕的准备与流程
对于身体情况正常的女性,如果想要有计划地提前准备,可以看看丁香医生的这篇文章:科学备孕实用清单。此外,我建议大家可以好好利用国家的免费婚检政策,去进行一次夫妻双方的体检,婚检项目里几乎包含了文章里提到的备孕必查项目,而且有些指标在备孕或者孕期还能派上用场。
而作为多囊患者,在没有备孕计划时,我会时不时去妇科复查,医生一般是开达英 35 这类雌孕激素药物,帮我维持 “月经” 的规律,我吃这些药倒是没感觉到它的副作用。一般我是连续吃几个月或半年就停药几个月,等月经又“任性”一阵了,再重复这个循环。(后来发现我这种停药方式并不科学,多囊朋友们请遵医嘱!)妇科医生一般建议我如果只是想调节月经可以定期吃达英 35 ;但要是打算要孩子就及时去生殖科就诊。于是在这一年,我第一次走进了生殖科的门诊室。
关于多囊患者的备孕流程,丁香医生上也有两篇文章可以参考:《多囊卵巢综合征怎么备孕?》和《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不怀孕?3 步教你怀上宝宝》。大致路径是:先调节身体指标,再尝试自然排卵;效果不佳就进行促排卵,若促排持续不理想可以考虑人工授精,最后考虑试管婴儿。
帮我看病的生殖科医生,基本流程大致类似。医生主要关注我的性激素水平和阴超报告,发现我的促黄体生成素(LH)偏高,便开了雌孕激素药帮我调节。吃了两个月药,指标稍降,但卵泡依旧不成熟,于是开始了促排卵治疗。这期间,我自己额外查了胰岛素、糖耐试验、甲状腺功能和肝肾功能,没有异常。此外,我日常会去健身房游泳健身,精神面貌挺不错。
促排卵的治疗流程挺磨人,一个周期内需要跑好几趟医院:打促排针、监测卵泡大小,10多天内大概要去4次医院,这对职场女性并不友好,我能理解一些久备不孕的女性选择离职备孕。我已经算是相当幸运的了,第二次促排就怀上了宝宝,整个备孕期大概4个月左右。
孕期进行时
测出怀孕后,我和老公都很开心。我继续在生殖科复诊,直到孕9周左右,转到产科建档,开始定期孕检。
刚怀孕时,身体几乎没什么感觉,可到了第 5-6周,孕早期的孕吐就猝不及防地来了,每天被反胃和恶心缠着,昏昏沉沉,一直到 16 周才缓解消失,那段时间吐得厉害,每天盼着早点熬到孕中期,体重最低时只有84斤,创下了我成年后的体重最低值。我个人体感而言,整个孕期里,最难熬的就是孕吐期那种成天恶心呕吐的感觉,之后孕晚期胎儿变大带来的身体不适,与之相比都没有那么难受。

等熬过孕吐期,孕中期便成了我孕期最舒服的阶段,没有了反胃的折磨,胃口恢复了,行动也还算轻便。再到孕晚期,产检次数变得更加频繁,由于胎儿的变大,身体细碎的不适感又逐步显现出来:每天要起夜上厕所、半夜时不时腿抽筋、走路腿会抽着痛......
或许是第一次经历,整个孕期我时不时会陷入焦虑里。在早期关注HCG等指标,中期担心宝宝早产,晚期宝宝偏小一点,也担心是否有异常,身上的某个症状或是产检单上一些稍需留意的指标都忍不住查小红书,有好几次我都因肚子疼跑去医院看急诊。
不过整体而言,我的孕期算是比较顺利的,上班上到了产前两天,没有碰到凝血异常、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高度警惕的状况,我身边有朋友凝血异常,需要每天在肚子上打肝素,很辛苦。
下面,我来安利一些孕期里对我有帮助的人/事/物:
- 书籍:六层楼的《怀孕呵护指南》以及西尔斯的《西尔斯怀孕百科》。孕期的书籍我主要读了这两本,六层楼的《怀孕呵护指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孕期中身体和心理的各种变化,让准妈妈们更好地应对怀孕带来的挑战;《西尔斯怀孕百科》是一部专业孕期百科,按照怀孕的每个月详细讲述了胎儿和母体的变化,并提供系统全面的健康护理和育儿知识指导,都值得一读。
- APP:美柚,这是我一直使用的孕期与育儿记录app,挺好用的。
- 博主:段涛,一个超级厉害、温柔的医生,他的网络分享非常值得一看,大幅缓解准妈妈的不安。
- 检查:有几个自费项目也推荐准妈妈们做:无创DNA检测(NIPT)、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基因检测和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宝宝健康妈妈最放心。无创检测主要针对胎儿染色体异常,比唐氏筛查准确很多,SMA基因检测帮助筛查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携带风险,耳聋基因检测则用于识别可能导致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基因变异。
- 物品:
- 文件夹:把产检报告按时间理好,每次去医院不用翻得手忙脚乱;
- 胎心监测带:孕晚期做胎心监护时会用到;
- 胎心仪:偶尔心慌的时候听听胎心,像听到小火车 “咚咚” 响,让妈妈安心;
- 待产包:孕晚期可以慢慢准备了;
- 妊娠油 / 霜:我用了福来油、mama&kids 的霜,还有大白罐。妊娠纹大概率和体质和遗传及体重增长有关,涂抹后皮肤会比较滋润,但效果因人而异,我长了几条妊娠纹,目前看不明显了。
- 群组:孕妈群。如果身边缺乏能分享沟通的女性,可以试试加入一个网上的孕妈群。因为我身边没什么准妈妈能分享经验或交流,我就加入了一个孕妈妈交流群,大家都是全国各地差不多时间怀孕的准妈妈们,可以看到相似的妈妈的产检和日常分享,一起进行待产包和胎儿用品的准备(在孕期的我真的沉迷于买买买),不过要小心被骗。
分娩体验
在怀孕前,我对分娩是很恐惧的,难以想象顺产会有多疼,这大概也是许多未婚未育女性所恐惧的。在孕晚期,我学习了拉玛泽呼吸法,但对怎样正确用力还是一知半解的,也对自己需要忍受多长时间疼痛存有未知的恐惧。而最终我实际的分娩体验比我预想得要顺利,这大部分归功于人类之光:“无痛分娩”。
我是在晚上12点左右见红,因为当时肚子也有点痛,我妈和我就带着待产包去医院了,在路上,无规律的宫缩就开始了,到半夜,宫缩越来越频繁,疼痛一阵接着一阵,根本无法入睡,我躺在病床上等待开指,在这期间会尝试呼吸缓解一下,但主要还是得靠忍。
直到下午6点左右,医生说开了两到三指,可以进产房打无痛了。进产房还需要等待麻醉师,那阵子宫缩疼得最厉害,老公安慰我,我也靠拉玛泽呼吸法一点点缓解,等我打上了无痛,一下感觉全身发冷,意识开始模糊,身边有人在喊我但我无力应答,那一霎那仿佛要进入天堂之门,以为自己要离开了。后续意识恢复过来,让护士帮我盖被子,无痛也开始起效果,真的减轻了我很多的宫缩痛,我也终于能够睡上一小觉。等到快开全指时,疼痛的感觉又强烈了一些,身体的便意越来越浓。后续在助产士的发力指导下,我在混乱与疲惫中使劲,生下了宝宝,用力猛导致伤口有些撕裂,但真正的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并不算久,大概半小时左右。
所以如果选择顺产,推荐上无痛,此外,在孕晚期可以多练习拉玛泽呼吸法,了解正确发力方式,对分娩很有帮助。
产后的挑战与重构
孕期,和过去相对轻松自在的生活相比,虽然多了些许不适,但相差并不太大,而生育是真真实实地让生活发生了巨变。虽然此刻,看着快1岁半的可爱的孩子,我会感觉孩子是生命馈赠的美好的礼物,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幸福。但是如果时间放在生育后的那两个月,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在分娩后,我并没有沉浸在有孩子的喜悦中,当时的心情非常复杂,尤其是宝宝在出生后检查有些异常,让我的心始终悬着,生怕她有什么问题。而我自己,身体还处在生产后的疼痛与疲惫之中,伤口以及耻骨都一阵阵疼,走几步都难;母乳喂养需要频繁起床喂奶,睡眠被切成无数碎片,我陷入失眠难以入睡;家里长辈们来帮忙照顾孩子,但人多后矛盾和争吵增加,家庭氛围变得剑拔弩张。那一阵,我的精神状态很糟糕,动不动就哭,脑海里也根本装不下其他的事情,经常盘旋的念头是:宝宝是健康正常的吗?这样喂她照顾她是对的吗?这难熬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有时甚至会有一些不好的念头,或许当时的我就在产后抑郁的边缘徘徊。
当时的记录如下:

此外,我和我老公异地的困境,在生育后变得尤为突出。在休完陪产假后,他就去异地上班了,只有周末才能匆匆赶回,少一个带娃责任人,让我身心无比疲惫。网上说产后一年是婚姻中最难的一年,我是有真切体会的,这中间的崩溃与自愈,难以尽述。
产后的那几个月,各种感受杂糅,疲惫又幸福,焦虑又治愈。看着她从懵懂的小婴儿,慢慢学会抬头、翻身、坐与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像星光,点亮了琐碎的日常。她趴在肩头时均匀的呼吸,对着我笑的模样,都让我内心柔软。可那些兵荒马乱的时刻也从不缺席:宝宝黄疸住院、感染新冠、细菌感染持续发烧住院、我乳腺炎发烧……这应该也是无数新手父母都要走过的一程,各种身体上的“累”、情绪上的“乱”与心理上的“暖”交织在一起。
好在熬过最初高强度育儿的艰辛与磨合,我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模式,在繁忙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虽然留给自己的时间变少了很多,但每天感受着孩子的可爱,陪伴与见证她一天天的成长与变化,这也是另一种平淡温暖的幸福,人生,不同时期都有它独特的滋味。

现在回头看,我有几个经验与感触:
- 生孩子(尤其是第一胎)请月嫂或者去月子中心是值得考虑的选择,一来长辈们多年没带过孩子很多事情都生疏了,还有很多陈旧的育儿观念,二来可以避免很多家庭矛盾,我当时太高估了自己和家人的能力。
- 母乳喂养磨合的过程确实很难熬,可以多学习了解正确的方法技巧。而如果觉得母乳喂养很痛苦,不用太为难自己,可以选择奶粉喂养,因为作为妈妈,自己的感受同样重要,我当时考虑到母乳对孩子和母亲都有益处,坚持到了产假结束后自然断奶。
- 如果生育后需要长辈一起来托举育儿,想要在更多人的家庭关系中找到平衡,同时让自己喘口气,请记住:别迷失在细节里。长辈来搭手,已经很辛苦,替我们分担了许多育儿责任,她们带着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来育儿,肯定会有分歧与磨合。只要一家人都在为孩子的成长努力,为这个家的安稳努力,那些非原则性的细节就别太在意了。放过细节,也是放过自己。
- 生育后最初的那些日子,对于很多妈妈们来说都很煎熬,如果说,此刻的我要给当时的我或者现在身处其中的妈妈们一段话,我想说:现在你的身体很痛,你感到很疲惫,你的情绪来得如此强烈,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毕竟你刚刚完成了一个人生大项目,你已经很棒了。请相信这段艰难的日子终会过去:你的伤口会慢慢愈合,生理疼痛会减轻,激素也会慢慢平稳,宝宝会逐渐好带,睡眠周期会延长,而这个妈妈的身份转变,你也会逐渐适应。隧道尽头闪着光,一切会好起来的~
在这里,再简单列一下产后第一年对我有帮助的书和博主:
- 书:推荐两本育儿百科《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崔玉涛育儿百科》,第一本书由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的权威育儿指南,由众多儿科专家共同编写,内容科学、全面;第二本书汇集了儿科专家崔玉涛医生30余年儿科临床经验及育儿科普知识,内容更贴合中国家庭实际。像《程序化育儿法》这本书的做法,我是从入门到放弃,后来小孩自然而然睡得还可以。
- 小红书博主:崔玉涛、卓正儿保Distinct、丁香妈妈、Sunny Huang - IBCLC、乳腺外科陶思丰、马蕾孕哺育、康复硕士小贾Jasmine、小王康复。前四位博主专注儿童养育相关的知识,第五至第六位博主提供了许多母乳方面的建议,第七至第八位博主有许多产后康复相关干货。
- 产康项目:我开的是三甲医院常规的产康检查项目以及治疗,产康检查结果可以对照上面提到的小红书博主小贾的视频去分类并且日常跟练,我在医院开的主要是盆底肌治疗,包括手法与电刺激疗法,应该是有效果的,但我中间间隔一阵后续忘记做了。此外,自己报了普拉提团课和私教课,普拉提值得推荐。
孩子带来的心的转变
1、唤醒了我更多的同理心,更多地“看见”他人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的关注点更多在自己身上。有了孩子后,我在小红书上关注到了自闭症及一些罕见病儿童的家长群体,看着他们为治疗费奔波的疲惫、孩子微小进步带来的狂喜,心总会跟着揪紧,也愈发明白:偶然与运气决定了每个人出生的时代、地点、基因、家庭,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努力奔跑,或许还是只能对既定人生剧本做出些微观的改变。面对那些没有自己幸运的人,多一些同理心,因为若非幸运,我或许也是其中之一;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则应心怀知足。
而当我看到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总是不禁会想:每个平凡的大人,曾经都是这么可爱的孩子啊。那些如今让我觉得固执、冷漠的成年人,也曾有过这样清澈的眼神,他们又是带着怎样的过往来到成为了今天的大人。这样的联想,让我心里的坚硬悄悄变软,也让我对周遭世界多了一份宽容和温柔。
2、 关注视角从“有”到“无”的转变
我曾经摘抄过一段话,但直到有了孩子,我才更有体会:
Upside的成功突破可能路径不多、空间有限且不一定能成,但downside的下跌悲剧却空间巨大、原因可以各式各样,比如意外的车祸、被高楼上掉下的瓷砖砸成瘫痪、因为某些原因被感染艾滋病。反着想的底线思维,与拼力向前追求最优解思维,会让人看到同一个人生的两种不同景象。
以前,我总在关注自己还想要什么;而有了孩子后,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看着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些对"有"的渴望,渐渐化作对"无"的感恩——感恩没有病痛、没有意外。那些对人生上限的追求,变成了对下限的避免,能和家人平安健康顺遂度过一生,就算很幸运了。
3、对世界的“复魅”
随着阅历的丰富,我对许多事情也愈发地“祛魅”。然而,孩子的到来让我更多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原本的斑斓与魅力,让我对世界“复魅”,孩子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唤醒和修复。
陪伴孩子成长,和她一起玩躲猫猫,和她一起捡树叶,和她一起蹦蹦跳跳,仿佛让我重新经历了一次自己的童年,重温那些曾经遗忘的快乐。她的视角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神奇与趣味,她的惊叹与探索是我早已习惯的世界中稀缺的珍宝,她让我蹲下身去重新关注那些曾被忽视的细节,帮助我找回对微小事物的惊喜感。我们抚养她成长,她也在救赎我遗忘的感官,带我重新走进那个被成年人忽略的、满是细碎美好的世界。
4、对女性困境更深刻的理解
有了孩子后,我对女性困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大部分家庭,育儿责任在性别之间的分配并不平等,育儿的责任更多落在女性身上。即使现在女性同样在职场打工赚钱养家,但传统观念对父亲角色的认知还是在延续。社会普遍对好妈妈和好爸爸的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对“好妈妈”的想象是全方位全光谱的,而“好爸爸”的标准往往是亮点式表彰,爸爸的参与常被框定在明确、可见、有界限的任务中,这一结构性困境需要我们这代人去打破。但我和老公因为异地,育儿的责任很难与他分担,但由于工作原因异地这个问题目前难以解决,只能暂时搁置。
养育孩子的浅见
在文章的最后,写写关于我养育孩子的浅见。在这方面,我理论了解有限,实践经验也不足,知行时难合一。但是我也时不时会思考,作为妈妈,我该以何种姿态去参与孩子的成长?
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不管具体的培养与教育方式怎么变化,我的底层理念比较贴近书籍《园丁与木匠》里所说的:成为孩子的园丁而非木匠。我想做孩子守护者与提供者而非雕刻者,给她提供无条件的爱与安全的港湾,创造丰沃的土壤,点燃她对世界的好奇心与热爱,塑造她坚韧意志与独立人格,克制自己想要修剪成特定形状的冲动,让生命以她自己的方式生长。我相信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生命自有其向上向善的力量。
我敬畏生命本身的神秘与力量,敬畏复杂系统发展的涌现与不可预测性。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宇宙,我的知识终有限度,但我愿意尝试爱她、理解她与信任她,也希望这份信任与爱能成为她勇气和自信的源泉。
当然,养育之路漫漫,回到日常养娃中,这些底层的理念如何具体投入实践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我有许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共勉之。
这就是我的非完全孕育记录全文,写了8000+字,感谢屏幕前的你阅读到这里,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或共鸣,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