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其实购买甚至向一些朋友推荐过 Nothing 的音频产品,但的确这是第一次我们写 Nothing 产品的 TDS REVIEW 大长篇。首发购入,可以在开篇告诉你的是,或许它是今年我个人最满意的高端无线头戴耳机。
包装与配件
Nothing Headphone (1) 的包装与过去 Nothing 音频产品的设计风格保持了一致,尽量放大一部分典型设计元素并以黑色为底。它依然采用了一次性拉环的设计,但是并不会在开箱后影响到盒子日常收纳摆放的完整性。这个盒子大抵也是某种环保材料罢。

包装内配件包含一个收纳包、一条 USB-C to USB-C 充电线以及一条 3.5mm 双头音频线。线材的插头外壳是专门设计的正四棱柱。

收纳包体积相对比较大,由于耳机平摊收纳的投影面积比较大,收纳盒也做成了一个扁平的圆角矩形。表面像是一种毛毡,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拉链顺滑度高,且也与线材一样是正四棱柱。内部的结构有着比较严格的对应,线材的收纳区域也做得比较精细。不过需要吐槽的是每次收纳你都得把它的头梁收回才能放回盒中。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Headphone (1) 有两种配色,分别以过去在 Nothing 产品中都比较有代表性的黑、白为主,我们手上的是白色款,也是之前海外媒体铺稿最广的版本(其实是因为之前的 Nothing 耳机我买的都是白)。主要的设计元素大抵是磁带,它的氧化铝制腔体就像是一个圆润化的盒式磁带,面板中间的两个圆形结构也能对应磁带的倒带轮。面板是透明度很高的塑料,在它身上你能看到很多 Nothing 比较标志性的设计元素。

头梁为塑料材质,但是支架则是金属,关节无法折叠但可以平摊,保留了腔体的俯仰角度但是回弹力度较大。头梁垫和耳罩表面都是 PU 皮,相较于很多无线头戴的蛋白皮,Headphone (1) 与头面部接触的部分似乎对于皮肤出油会更友好一些,很容易就能够清理掉。头梁垫厚度适中,有一定弹性,两侧可调节长度接近 3cm,对于大头围的适应性还可以,且头顶部的压力并不算大。

耳罩有一定惰性,对于眼镜党友好程度足够。单元有一定的倾角结构加上耳罩深度适中,除非是招风耳,单元面盖大多都很难顶到耳廓。尽管夹力相对适中,它的被动隔音表现却还算不错,大概能够到接近于 WH-1000XM6 和 QCSC 的程度,比 AirPods Max 以及 PX7S2e 要略好。

操作与软件功能
操作全部基于右腔体的物理按键进行,每个按键都有专门的结构设计。从后到前以此为:音量与主控制按键、切歌按键、开关拨杆以及一个隐藏在腔体内侧一角的蓝牙配对按键。面板右上角还有一个按键。每种按键都有着明确的按压和操作手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它集成了四种不同时代的按键形式,本身也带有盲操设计。

主控制按键其实是一个可按压的二维滑钮,摸上去像是过去轨迹球鼠标的质感,无级调节,但在进行左右滑动音量切换的时候耳机会反馈类似棘轮的段落感,这也是除了 AirPods Max 的「表冠」以外我个人觉得头戴耳机里最明确的拟真操作反馈。
下方的拨杆类似于一些仪器上的结构,向左拨就是上一曲,右拨下一曲,在很多 app 里也可以实现快进快退的操作映射。开关拨杆像是 iPod Shuffle 上开关的小型化版本,红白色的提示依然很明确。隐藏的蓝牙配对按键其实在你配对好之后基本很少会专门碰它,所以做得非常隐形。

面板上的实体按键默认定义为单击调用语音助手,你甚至可以定义成麦克风静音或者一键切换均衡器预设——这在很多降噪头戴上是少见的。

总体上来说,我是特别喜欢这套物理按键操控的,它比 Adidas RPT-01 和 Urbanears 耳机上的那个五维摇杆还符合直觉,精致度也更高。唯一挑的问题就是主控制按键还负责长按的降噪模式切换,会比较容易长按时一并滑动调节音量。当然,它也能自定义操作映射。
佩戴识别的反应速度还可以。

语音提示的清晰度和响度都还不错,通透模式切换的时候会有一声叹气,做得相当拟真,有点 creepy 但是我个人倒是不会觉得讨厌。
APP 依然是和 Nothing 和 CMF 过去耳机一致的那个 Nothing X,符合 Nothing 手机的那套基于类 AOSP 改造的 UI。在旧版 APP 连接本机时并不会像大多数类似应用一样直接搜不到新产品,而是会在显示已经搜到耳机的基础上再提示升级,这个不会造成困惑,很好。功能区的分类也比较到位。查找耳机功能算是具备类似功能的头戴耳机里做得比较好的,是一个比较尖刺的提示音,不过我还是觉得头戴耳机的查找声音提示有点鸡肋,毕竟当你能听到这个声音时大概率你已经看到它在哪儿了……

降噪/通透/通话
主动降噪开启之后,我们在默认三个档位的最高档位下进行尝试,它对于低频的稳定噪音处理还是比较到位的,不会与现售的降噪头戴旗舰产生明显的差距,甚至在突然大噪声的处理上比很多音频厂商出品要更加及时。但是人声中下盘的处理不会特别干净,在咖啡馆、商场等环境时会觉得略不如「御三家」的新一代旗舰削弱明显。而主动降噪的频宽覆盖表现感知上还可以,与不错的被动隔音结合,算是能够进入我们降噪能力金字塔的 Skyline Level,只是不会特别拔尖。
自适应也是有的,在目前的固件下,很多环境都会调整到类似于高档位的状态,即使是有风扇或者空调噪声的室内,也在降噪感知上开得比较足。
降噪带来的耳压感算是最近一代旗舰降噪头戴里面比较明显的一个,在和 WH-1000XM6 以及 QCSC 的对比中,我们请三位对于主动降噪使用较少的朋友进行感知,得出的反馈都是 Nothing Headphone (1) 会有着更加明显的耳压感知。但从我的视角来看,或许这也与切换降噪模式时的那一下「抽离声」有关系,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负压感暗示。

风噪方面,它没有独立的抗风噪模式,我们只能在默认的降噪和通透模式状态下进行对比。在主动降噪开启之后,无论在哪个模式下,正面、侧面、背后三个方向的风源都会对于聆听产生一定的干扰,且这个干扰在主观感受上是比较近似的,不会随着模式的变动而产生变化。通透模式下的风噪感知相对来说只有正面和侧前方比较明显。
通透模式大体上的可用性是挺高的,它并不是那么自然地对于周围的环境音进行捕捉还原,而在低频有所减少,显得敲击键盘以及一些比较清脆的声响会有一点放大。在交流中没有什么问题,用户自己说话时也不会感到发闷的情况。综合来看它算是目前降噪头戴里通透模式第二梯队的表现,但这个可用性会比二档大多数机型更高。
有趣的是它的通话表现,在运营商环境进行通话,收音的响度适中,清晰度中规中矩,但通话的抗风噪测试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对于来自三个方向的风源都有着良好的抑制能力,不会影响到通话的连贯性。

综上,Nothing Headphone (1) 的降噪在 2K 价位属于符合预期,各项没有明显短板但都比目前行业顶尖水平稍微有一点差距,通透模式的语音可用性、降噪综合感受以及通话稳定性属于它的加分项,但是自适应算法以及抗风噪表现还有待优化。我们认为它可以进入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Headband Skyline Level,但是排行位置不会特别靠前。
信号与续航
信号稳定性方面,作为搭载 LDAC 的设备,我们依然对于它在两种模式下的信号进行了主观测试。
信号优先/最佳效果模式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的状态下,无论 WLAN 关闭还是开启的情况下,卡顿丢包情况都比较少。距离 5m 且隔承重墙的状态下也不会有卡顿的明显增加。超过 6.5m 的隔墙距离下才会出现丢包卡顿。
设备不变,切换至音质优先模式。在信号密集区域打开 LDAC 音质优先会偶尔出现卡顿,在开启 WLAN 的状态下稍有增加。在隔墙、开启 WLAN 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卡顿丢包会增多一点。高铁站的测试中会有明显的卡顿。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目前版本的固件在信号丢包恢复之后有一定可能出现声音异常(像是加了一些颗粒感)的 bug,但是这个问题无法复现,就只能说很大可能是射频芯片方案本身的问题。

切换到 AAC 之后,无论 WLAN 开启与否,Xperia 5 III 与 iPhone 14 的测试结果都是足够稳定的,也能在保持相当距离的情况下确保信号流畅。
总体上来说,它的信号稳定性表现还是可以的,日常使用建议 LDAC 信号优先使用,室内非复杂环境可以尝试音质优先。
延迟方面,在开启低延迟模式之后,以 LDAC 编解码器信号优先连接 Xperia 5 III,进行流媒体视频和本地视频观看,它的延迟大概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以内的程度,能够满足基本的视频观看需求。而关闭低延迟其他不变的情况下会来到半个字以上,在视频场景会显得不太够用。

续航方面,标称连续播放最长为 80h,开启降噪后 35h,足够使用。头戴耳机这里就不进行标准流程测试了…… 充电测试方面,对于 PD 充电支持正常,实际测试稳定在 0.23~0.27W,真的偏慢了,好在开关机的充电功率都差不多。标称的充满时间为 120min。它也支持应急快速补电,可以在关闭主动降噪的前提下实现五分钟补电换取五小时连续播放时间。
空间音频与声音模式
空间音频的渲染标准似乎并不是 Dolby Atmos 那一套,我们没有找到它有类似杜比定义的分场景渲染器。以下的描述我们基于这样的场景配置: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以 LDAC 连接,开启耳机的空间音频、固定头部追踪位置,搭配聆听原生 Dolby Atmos 音源。
此时空间音频声场的大小适中,人声的结像有明显的缩小前置,声场的包围感比较强,低频的混响感有一些增加但并没有过分。脑后的信息量是有的,真的是仅次于苹果系全链路的空间规整度。不过,在日常使用的时候我们觉得你也可以适当用一些传统立体声音源来试试。我们还是觉得它在聆听原生 Atmos 音源时这个低频的 club 感有点不太自然。
按照我们得到的消息,我们也加入了 iOS 的 Dolby 测试流程,保持音频来源相同,相对于 Xperia 下,iPhone 的全景声声场听上去会更加完整,同时结像的准确度也会更高。但由于 AAC 下默认调音低频比较多,所以它仍然听上去是会有一些低频过量的。
头部追踪的反应速度也还可以,大体上跟随的准确度仅次于苹果系产品。大体上来说,Headphone (1) 的空间音频做得是相当不错的。

均衡器设置依然是对于八个频率点的 ±6dB 调节范围,能设置具体频率值、能调节 Q 值,这就很好,自由度非常高。预设有四种模式加上一个自定义,自定义项跟高级界面的均衡器相互独立,采用了比较直观的「低音、中音、高音」增益界面,同样 ±6dB 调节范围。额外地,它还有类似 Clear Bass 的五档低音增强功能(我是觉得没有特别大必要开启)。
默认均衡档位下大体上它听上去像一个更加活跃、动态更出色的 AirPods Max,且在极高频的信息量上还有小的优势。基于此,低音增强、高音增强大体上的听感是可以对应得上的,人声模式则是把低频有所削弱,显得人声中上盘有所突出。
扬声器与编解码器
Nothing Headphone (1) 搭载了直径为 40mm 的镀镍振膜动圈单元,强调了振膜刚性以及 KEF 调音。不过 KEF 到底在这个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没有详细解释也就不深究了。

支持的编码是 SBC / AAC / LDAC。
插线后会自动断开蓝牙连接但不会自动关机,也就是说它的有线模式还是要过一遍内置放大和 DSP,且此时耳机端的音量和手机上的音量调节是分开的,降噪等可以正常使用。我们觉得在插线状态它的声音会减少一些低频饱满度,听上去能量会稍往上盘走,还挺好听的。
USB 连接状态下,Windows 设备无法调节采样规格,麦克风 ADC 则控制在 48kHz / 16bit。
声音主观描述
基于 LDAC 声音质量优先、不开启低频增强、均衡模式、降噪关闭。
低频量感适中略偏多一点,厚度合适,饱满度稍微多一点。弹性表现不错,下潜能力大体上在 2K 价位属于还不错的,极低频的信息量相较于 STAX Spirit S5、Aonic 50 Gen 2 还是要少一点,但无大碍。收放速度适中,保留的残响轻微。氛围的烘托晕染感不强,有轻度的浓郁感。Nothing Headphone (1) 的低频大体上是足量、饱满、有能量的,听上去会比标准状态略微过一些,但是并没有到轰头的程度,远远不至于 Extra Bass,也不必开启那个低频增强。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轻微的前倾。
中频,人声的距离稍近,不会贴脸,口型大小比标准稍小一点,精细程度比较高。它对于人声的质感表现会稍微优先于线条刻画,线条比较扎实但并不会很突出。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明显,大体上适应性相当,适合的声线相对比较广,抓耳程度则都不会偏高。在聆听一些日式混音的曲目时,女声可能会有起改为的压制感。音色渲染不算多,仅在上盘有轻微调整,大体上的准确度没有受到影响。由于下盘能量不少,或许有人会觉得它轻微偏暖,实际音色并不会有明显的昏暗感。颗粒感有一定打磨,顺滑度则还不错。喉音的位置比较合适,气声比例适中,不会有口水声的突出前倾。齿音也打磨掉了不少,基本上来说是一个通透度适中,没有明显不自然增亮的状态。

乐器方面,大体上也是走质感优先、线条不强调的路子。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听上去都是比较圆润的,拉拨弦细节量中规中矩,也不会有什么突出。大提琴的形体感是比较结实的——这一点比 2K 档很多无线头戴都好,在空间里的比例则要稍微大一点。铜管类的气势感比较足,需要亮感的小号等不会特别突出。木管类的自然度在无线头戴里还不错,空气感则少一点。乐器的泛音量中规中矩。打击乐器中,Kick 存在感较足,Snare 收得不慢不快,镲片类的亮度不会有明显的拔高,刺激感和金属感都没有溢出。
高频的亮度总体不算多,听上去是比较平和顺畅的,没有突出程度很高的尖峰。极高频的延伸能力可以,比传统意义上的那些降噪旗舰有着更加自然的极高频滚降,稍快但不至于过早。

Headphone (1) 的声场是规模适中,但是横纵大体都能拉开一些距离的状态,声场的边界还是易于感知的。结合适中的「高度感」,它呈现出一个略呈扁球状的空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良好,没有整体感的缺失。解析能力符合无线降噪头戴耳机在 2K 级别的应有水平,信息量跟 STAX SPIRIT S5、Aonic 50 Gen 2 比稍有点缺少,但是比 AAC 下的 AirPods Max、LDAC 下的 WH-1000X 系列、aptX Lossless 下的最新一代 Bose QC Ultra 都要有着更好的单元素质,同时没有很强的「解析感」强调,默认调音是一个耐听度还挺高的状态。动态可以,瞬态适中。
总结评价
说实话,Nothing 此前的耳机并没有给我愿意长期聆听的印象,但是似乎从早先的 Nothing Ear Stick 到 Nothing Ear Open,加上 CMF 的三款 TWS 耳机,我买的 Nothing 音频产品根本算不上少了。它在设计上的一些巧思是我愿意认可的,尤其是在音频产品这个普遍不太注重设计的领域,CMF Buds 们的盒身旋钮、Nothing Ear 系列的材料搭配等都是很有意思的。
从前几个月发布的 CMF Buds 2 Plus 开始,我对于 Nothing 的音频产品观点开始出现了转向,那是一个信号稳定、降噪不错、外观有趣,且声音听流行挺靠谱的产品。所以在看到 Nothing 要出头戴的消息之后,尽管定价不便宜,还是第一时间冲了。我们在 RKTALLK 最新的一期新品与评论节目里也对它有一些体验前分析,这还是第一次。

Nothing Headphone (1) 目前来说是面向对于设计、声音优先级更高,降噪也有一定要求的重组预算人群而准备,如果你想要更极致、自动化的降噪表现,WH-1000XM6 更加合适;如果你想要更高的声音素质和全面的编码适配,STAX SPIRIT S5 和 Aonic 50 Gen 2 更加合适。但是,比如 PX7 系列的 B&W、H 系列的 B&O 等等,面对它的出现,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Nothing Headphone (1): V (Excellent)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 TDS ANC Pyramid:Nothing Headphone (1): Headband Skyline Level
关于 KT MARK 评分机制以及利益相关的「不干涉评价原则」,请搜索《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