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首页时间流和侧栏的精选展位,少数派 Matrix 社区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因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有效曝光,因此我们决定重启 Matrix 周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社区内容、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呈现给大家。


🔥一周热评

来自文章 《AI越强大,我的英语却越差?这个方法让我找回学习的感觉》

Airing (+3) 我也有个类似的 AI Command,还做了个欧路词典的 MCP,可以顺便保存这个生词:https://github.com/airingursb/eudic-mcp

来自文章 《AI 时代的本地知识管理往何处去?评 DEVONthink 4.0》

KurokoZ (+1) 作为 DT 多年老用户,升级 4 后又退回了 3,主要是它对 AI 的升级没有符合我的预期,或者说没有发挥它本身的优势,比如问答仍是基于单文档的,而不是多文档甚至是基于 database 的,这就无法把它储存了大量文档的优势发挥出来。至少目前看,还只是单纯地加入 AI,需要持续观察~

SampleSer (+1) 这种订阅方式还是挺好的,买一年后,真遇到了兼容性问题,再升级。相反,我最常用的 anaconda,一年后只能回退到一年前的版本,相比就很差了。

Whyya (+0) 我觉得他新的灵活订阅的收费模式没问题,但是续费的年费实在是太贵了,几乎就是大版本更新的销售价。

如果说单价降低,按年费续费也好,按单次更新收费也好,用户应该都少纠结很多。

来自文章 《时令水果不易存, 10+ 道美食帮你尽享夏日滋味》

潘誉晗 (+0) 荔枝还有一个做法我非常推荐,就是荔枝酒。荔枝+白酒+冰糖,荔枝足够甜,冰糖就减量。白酒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我们家是 40 度,21 年那一桶还留着,打算明年五年了开喝。另外一桶是慢悠悠喝得差不多了。喝的时候加冰块,很棒,觉得浓度太大就兑一点气泡水。

潘誉晗 (+1) 上面最好吃的其实是凉拌西瓜皮,非常清爽。

来自文章 《派早报:英特尔 CEO 称公司跌出行业前十》

少数派_2176543 (+15) Google 还是很大方的,我手上的 Pixel 7a 也因为电池门给赔了 150 英镑,一年前从国内淘的时候都没花这么多,关键是手机目前也没什么问题,美美白嫖,哈哈。要是换做国内厂商曝光这类问题,说不定律师函早就送上门了。

来自文章 《一日一技 | 用欧盟纯净版 Windows 11,享真正的数字选择权》

so1ar (+3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买的设备不能有完全的控制权居然是可以被接受的了。不管别人如何,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所以我电脑用的 Linux,手机也买的是可以自由解锁 BL 并 root 的品牌🙃。

SUNTRISE (+9) 浏览器这事苹果才是做的最绝的,iOS 端就算下其他的浏览器,它们也会调用系统自带的 Safari 内核,换了浏览器从内核上来说等于没换。

Mosaic (+8) 手机、电脑、车,电子化的东西都变成了购买「使用权」。

来自文章 《App+1|帮你解决「屏幕内疚」和「早教焦虑」:Lingokids》

ZephyrZ (+1) 我认为现阶段的教育无法避免使用屏幕,合理地规划好使用时长才是比较正确的选择。这款英语学习的看起来不错,准备等娃 2 岁了给她安排上,不过能多带孩子户外运动还是多运动。

来自文章 《本周看什么 | 最近值得一看的 10 部作品》

冰雹26克 (+2) 这周五天跑了三天电影院,看了三场 IMAX,视听都很爽!

《F1》 ⭐⭐⭐⭐ 非车迷也可以看得很爽。

《侏罗纪》 ⭐⭐⭐⭐⭐ 恐龙粉,恐龙看个够,大逃杀够刺激就给加分!

《超人:传承》 ⭐⭐⭐⭐ 远超预期,滚导的笑点太戳我了,卢瑟的水军猴子把我笑岔气……卢瑟比超人有意思,各种恶趣味,很可爱的一个人,唯一让他破防的是被人说是叛国者,很有意思的设定,很多现实社会的事都有所提及!

来自文章 《译文 | 从来无我:在审视 AI 中重识自我》

LOSSES (+4) 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把整篇文章读完了,因为就我常关注的科技媒体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科技哲学讨论,所以我很珍惜这篇文章。

对于像我这样的 ADHD 患者来讲,阅读此等硬货是困难的,所以我通过摘录重点的方式将整篇文章中我感兴趣的内容抄了一遍。虽说是「摘录」,但也就「摘掉」了几段解释性文字。

我部分认同译者的观点,一个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但我也认同原文那颇具「宿命论」的观点,成为能够深入理解、践行这种「负责」的人,需要一定的运气,我们可能需要遇到合适的人、经历合适的事,才能体悟到这份价值的重要,并开动自己的前额叶来守护这份价值。

我将这篇文章理解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于实证研究的论述,一部分是哲学性的思辨。前半部分我读得津津有味,因为敝人的本科学的是心理学、硕士学的是脑科学,几乎读每一句话都心有戚戚焉。我欣赏这种基于证据的论述方式,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条,每一个观点环环相扣,徐徐展开。

但老实讲到后半段我感到很失望,不是说他写的不好,而是我的预期被「踏空」了:我本以为这种严谨的论理会贯穿整篇文章,但是这时却开始「讲起佛法」,有一种所有想不通的东西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丢给上帝」的荒谬感。当然,这只是不符合我的口味,我没有说它不好的意思。

我不认同作者将「人」和「机器」分野,特别是「机器」没有「痛苦」的论述,这和我在《瓶中小人》一文中的观点一致。当我们谈论「痛苦」时,我们要定义什么是痛苦,我将其理解为「生物为了维持存活状态,对抗外界攻击而表现出的一种对抗状态」,从这种定义来看,一个「连续不断地感受、不断学习的模型」有机会达到这样的状态。

或许它现在不能,现在只是在「模仿」,但按照技术发展的步调来看,要不要赋予机器这项能力,「要不要给神灯加上瓶口」,或许是它们的造物主——人类可以做出的选择,而非根本性的瑕疵。

我也不认同,或者暂时地不认同所提到的「不完整状态」,在我看来这并非人类所独享的一刻,那个被装进树莓派不断因为 OOM 重启的 LLM,是否亦是「不完整的」。之所以说是「暂时地不认同」,是因为我在质疑自己是否没有完整地把握住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观点。昨夜调查作者时,我注意到这名作者写了一本与 Claude 对话的书、并发表了另一篇和 Claude 对话的文章。或许完整读完之后,我会更有资格谈论这些内容,但我得说那书写得有点 Hardcore,尽管昨夜努力了一下,但是读起来依然相当痛苦,我依然在权衡体验这种痛苦来阅读这本书、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思考是否值得。

在我看来「人性的」和「机器性的」是一条连续的光谱,哪怕是人也有「顿感十足」的时候。但这篇文章让我思考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什么是活着?」「什么时候的我才算是活着?」。

这是一篇好的文章、好的翻译,包括题头图也配得极好,感谢作者带来的启发,也感谢译者将这篇内容带到我的眼前。

林脚村 (+0) 「但机器不会向世界敞开心扉,感受不到晨风,也不会崩溃。」

被这句话触动到了。前面的叙述让人开始怀疑自我,但看到这里又能确认自我即无我。非常感谢译者!

Gravityang (+0) 我总觉得,如果否认自由意识就会落入虚无主义,但文末竟然这么温柔:「显现的并非空无,而是开阔,一种奇特的澄明、无中心的体验。」

来自文章 《新玩意 214|少数派的编辑们最近买了啥?》

爆炸狸狸猫 (+7) 1. 口风琴那个很同意了。现在想学点什么,马上看手上有没有资源,没有就或借或用,在三分钟热度里收获三分钟快乐。经由此,短时间入门了钩织、板绘,嗯,何尝不是一种快乐~

2.拓展坞,这个价格对比它的速度,感觉有些不匹配呢,当然颜值上很加分👍,顺便,这位作者的桌面看着好舒服,喜欢喜欢❤️;

3.这个收纳盒除了实用还能搞装饰,啥线都放里头了,看着好看哎;

4.遮阳伞以前用过小的,然后发现轻便是够了,但实用上有些不足:阳光没遮好,雨稍微大一些就抓瞎了。于是后面都直接买天堂的晴雨两用伞了,虽然稍微大一些重一些,但完美符合我所在城市特点:会突然下雨又突然晴天。

来自文章 《死亡搁浅导剪版》批评:心在快递,路在脚下》

Edmund (+2) 小岛秀夫希望《死亡搁浅》成为类似《2001太空漫游》的作品。我觉得至少他做到了《EVA》的程度。游玩过程一直感叹小岛秀夫对游戏节奏炉火纯青的把控,好像没有无聊的时刻(毕竟 Kojima 也不是一个无聊的人)。《死亡搁浅》最好的一点,是小岛秀夫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游戏因这个朴素想法诞生。

来自文章 《iOS 26 Beta 2 & Beta 3 值得关注的新特性》

wlsk (+17) 自动驾驶和 AI 等高科技都搞不出来,炫酷的 Vision Pro 缺乏实用场景,引以为傲的软硬件设计部门话语权显然逐步下降,未来几年又要面临多个重要高层变动,说了很多年的苹果下坡路貌似也许可能真的开始初见端倪。

12ben (+3) 「在 Beta 3 中,灵动岛支持了对后台文件传输的进度监控,比如说 AirDrop 大文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切换到其它应用或者主屏幕,不会打断传输的过程,同时在灵动岛上可以看到传输的实时进度,避免了傻乎乎拿着手机等待的情况。」

这个在 18.5 就可以吧?

史金城 (+0) iPadOS 上通过插线连接妙控键盘、妙控鼠标,拔掉后就无线连接上了,现在行不行?电脑一直有这个功能。

来自文章 《惊艳不再,略有惊喜:从 S20 到 S23》

herotrf (+15) 推送都搞不定,大家伙就别折腾了。别说什么后台常驻等偏门办法,续航本来就那个水平。

还有默认那个 UI,你不去好好设置下,用起来很费劲。又有人会说折腾下很难么?不是谁都有足够时间去折腾一个小手机的设置,很多人时间都会被家人孩子分担。你可以说那就定位折腾,问题是有购买力的中产你都不照顾好,偏要照顾那些购买力一般的折腾党?

如果你有车的话,手机钥匙三星也是一把泪。无感开车,比如对特斯拉,完全没有果子那种优雅。

设计来看三星还是不错的,可惜这些硬伤不解决,我觉得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的,销量都看得出来。

apple tree (+4) S24U 作为备用机可以说是完美,因为不需要考虑推送,只需要注重娱乐拍照相关的,配合港版的 Gemini AI 加持,用了就离不开。

冰雹26克 (+3) 三星作为副机就是神机,S7e、S8、S10、S22、S25U,用过五台,最好看且最完美的就是 S10 了!

来自文章 《Apple Music 的自动过渡功能,会带来歌单的未来形态吗?》

Infovores (+23) 我不理解,两首歌之间为什么一定要过渡衔接,古典乐不同乐章之间自然停顿也是一直以来的演奏习惯。

Zaracher (+4) 我算原教旨主义者了,以前就不需要淡入淡出的切换,更不用提现在这种过渡切换了。包括之前的空间音频加 AM 的杜比音效我都是关了的,调一下 EQ 我无所谓,但是苹果的空间音频加杜比,把整个编曲都有改动,听感真不行。

SRavph (+0) Automix 更适合舞曲,我自己建了一个 Progressive House 歌单,效果相当不错。

📒社区摘要

🆕作者的新玩意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车不能快:NF ACOUS宁梵声学 NA20

  • 购买渠道:京东平台店
  • 购买价格:569

购入一条有线的入耳式耳机,似乎在这几年成了一件越来越小众的事情。PC 端的用户往往青睐头戴式耳机或是音响,手机端则是 TWS 的天下。但对我来说,有线的入耳式耳机,依旧有着某种难以割舍的魔力。

自四月份上班之后,我便在工位配置了一条闲置的宁梵 RA05,不过就在前段时间出现了接触不良的问题,左侧的耳机没了声响。略微思考后,我选择购入宁梵声学在今年推出的新品 ——NA20。

宁梵声学的产品定位主要是监听和舞台,而他们中低价位的消费级产品也基本是监听取向,谈不上有什么 Hi-Fi 风味。

但我很喜欢宁梵耳机的轻量化设计,以及他们产品配套的配件水平,丝毫不含糊。他们消费级的产品基本都配置了同一款耳套,耳套有四个型号,里面还有 XS 大小,对小耳孔的用户很友好,同时耳套的质量也绝不输市面上中低价位独立购买的耳套,更别说这个价位那些耳机自带的耳套了。

这两点再搭配宁梵自己的人机工程学设计,佩戴感受真的很好,比我自己玩过的很多入耳式久戴的体验要好很多,甚至比一些半入耳还要好。这也是我选择宁梵作为桌面有线耳机的主要原因,我自己购买了宁梵中低端的五六款产品,在佩戴体验上都非常不错,即便是最便宜的 RA05。不过个人还是建议购买能够换线的耳机,倒不是推荐各位入坑 Hi-Fi 发烧,单纯是因为无法换线的耳机,如果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整条耳机基本就报废了,能换线总归是比买条新耳机有更多省钱的路子。

最后再聊点桌面声音设备的闲话。目前桌面级音乐设备的选择非常之多,但我个人最中意的依旧是有线入耳式和音响,前者相较于头戴式,佩戴更无感,后者则是在声音体验上拥有其他声音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你是 Mac 用户,即便是 Mac mini,也千万不要浪费 Mac 上极为先进的 3.5mm 耳机接口,这是 Apple 仅存的某种良质之一了(

许多专业的音乐创作者都在使用 Mac 进行音乐创作,其内部的电路设计优秀,推力足够,底噪表现优异,尽管常常调侃苹果的调音是白开水,但这同样意味着苹果的调音是相对中正的。无需小尾巴,直推耳机便能体验相当不错的声音。

💬一派热议

在上期第 222 期一派讨论《冲浪姿势:聊聊你的标签页与书签管理》中,共有 603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看起来大家都喜欢让浏览器保持清爽

西塞山人 (+8) PC 端,我找不到适合我的书签管理方式,一怒之下,我写了个 Chrome 插件:Bookmark Kanban

CharlesLee (+5) 主力浏览器用 Safari,既有纵向标签页,也有标签页组和用户场景,可以在不同用户场景打开同一个网站的不同账号,很方便。

有用且经常要用的标签页就移到标签页组里,Mac、iPad、iPhone 多端同步随时打开很方便。

默认的标签页就是用来临时打开一些网页,通常不会超过 5 个。

标签页不管怎么管理,书签是一定要收藏的,从而避免因手残误删掉了某个标签页却忘记了是哪个网站(不想在历史记录里翻垃圾)。

最后就是搭配 Edge 使用。个别工作用的 Web App 对 Safari 适配不好(也可能开发者压根没适配),所以不可避免的还得用一个基于 Chromium 的浏览器来处理个别工作。

这也可能是 Safari 唯一的小劣势了。如果网站开发者对 Safari 适配好一点,可能 Safari 就是最完美的浏览器了。

(说点题外话,Safari 的能效管理无敌,打开同样多的网页,能耗比其他浏览器好太多,而且更流畅。Safari 的 UI 设计是除 Arc 之外最好看的。Safari 还有一个隐藏优势我看网上很少有人提到,就是如果你带着 AirPods 看视频,Safari 是可以激活空间音频的,任何视频网站都支持,例如 B 站,不需要额外买会员。这一点用 Chrome 和 Edge 都无法实现)

Sspai (+5)

SongWang (+4) 目前在用的 Safari,重度使用标签页、标签组、书签管理,并且标签页组分场景管理。

场景目前是分为日常、工作、娱乐、私密、学习等大类,书签是全局唯一的,标签页组会按大场景下进行主题分类,通常是以问题类型进行分类的,比如说我会归类设计组件库、前端框架库、媒体新闻、汽车、游戏、视频等等。一般性放进组内的网页都会是和问题强相关且仍未解决当前问题、后续还需继续阅览的,包括一些搜索结果页也会继续保留。当问题解决了就会把相关标签去除,如若问题具备长期价值,会考虑离线存储至本地库中。

书签是只保留特定品牌的唯一主页官网,不会保留某个特定内容的子级延伸内容,比如少数派官网会放进书签,某篇日报会放在标签页组中浏览,看完就清除标签页,至于标签页组一般情况下不清除。

so1ar (+3) 我的书签管理就很简单粗暴了,甚至几乎不用书签。因为 Firefox 的历史记录可以保存很久,而且在登录账号以后还可以多设备同步,我就直接在地址栏输入关键字,下面的建议里就有相关的历史记录,然后就可以快速访问了。一般只有经常会用到的网页,或是害怕日后找不到的网页,我才会保存书签🤣。

Hillsomec (+3) 将 P.A.R.A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少数派 78996596 (+3) 电脑端一般用完就关了,但手机浏览器懒得关,直接划后台,久而久之累积五六十个标签页,攒多了一起关。

Coelacanth (+3) 在 Win 上主用 Chrome,在 Mac 上主用 Safari,通过 Win 端 iCloud 和插件同步,Apple 全家桶通过 Safari 都可以免墙同步,效果还可以。

GemBeta000 (+2) Humble New Tab Page 作为书签管理。

标签页随用随关,最多 OneTab 临时存一下,毕竟有历史记录。

破土的微笑 (+2) 浏览器必备的插件:OneTab, 标签分组扩展,Clutter Free。

  • OneTab:亮点是可一键合并所有浏览器标签页,节省高达 95%的内存。用途是帮助用户整理混乱标签页,方便管理,并可批量分享标签页列表,还能进行导入导出备份。
  • 标签分组扩展:能将浏览器标签页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组管理,使界面更整洁。
  • Clutter Free:可自动检测并关闭重复标签,还能快速搜索和切换标签。

另外浏览器必选 Edge,因为大爱垂直标签页哈哈。

luca_l (+2) Vivaldi 两级式,欢迎你们。

Yorkson (+1) 之前一直用的 Raindrop,然而在使用它的六七年里,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换掉,因为 Raindrop 的性能实在是太差了,每次打开都得等几秒加载它。很早就了解到 Anybox,但一开始的它只支持 tag 不支持文件夹,不过后来随着版本更新功能逐渐全面了,终于在前两年把书签全部迁移到 Anybox 了,到目前都非常满意。

小明你给我出去 2333 (+1) 重度参数党的收藏夹大概是这样:

大石碎胸口 (+1) Smart Bookmark 插件,在 Chrome 应用商店里下载,GitHub 开源。

可以导入现有的书签,然后进行向量化,之后搜索可以模糊搜索,就像一个更智能的 Raycast 那样来找书签,同时支持同步功能,推荐!👍

废言 (+1) 我比较喜欢用 Notion 来整理书签,网站可以直接按照功能分类+写备注,时间久了也不会乱,不会忘记为什么收藏。缺点就是 Notion 每次启动有点卡。我试过用本地笔记软件如 Obsidian 和思源,但还是没有直接在浏览器打开的 Notion 方便(Notion 类软件可以)。也可以作为各类平台收藏内容的整合收藏夹,可以在 PC 和移动端快速点开,明确自己的需求也是变相减少了标签页的数量吧。

少数派 42060798 (+1) 用 fzf 或者 dmenu 模糊匹配书签,然后交给管道用 firefox 打开,用 crontab 创建定时任务来获取书签列表。

L 陌先生 (+1) 收藏夹够用了,不用花里胡哨的 + 插件。

Inaruis (+1)

YTu (+1) 浏览器:Edge/Chrome/Dia,目前正在从 Chrome 向 Dia 迁移。

日常使用并不喜欢开密密麻麻的标签页,用完随手关闭,所以纵向 tab bar 不是刚需,只有当正在进行的某个工作确实导致了很多标签页时才会启动。

书签功能对我来说主要是快速启动功能,收藏工作通过 Obsidian Web Clipper 保存到本地。

稍后读功能应该改为立刻读!否则很容易变成加入 reading list 后再也不读。

少数几人一少年 (+1) 连续三年一直使用 infinity 起始页,支持 Safari、Edge 等,能同步和自定义。功能很符合我的需求。不过现在逐渐向 macOS 平台迁移,还是用 Safari 自带的多了。

Harun (+0) 常用网站(每天都用的)标签页我会固定,大约有 10 到 20 个,因为书签太多了,即使已经分类整理好,但当你要连续访问几个不同领域站点的时候,难免需要在书签里面翻来翻去。如果关掉,下次你不一定记得上次工作结束在哪里。所以我现在追求的简洁是视觉简洁与使用简洁的平衡,而不是纯外观主义。

画舫烟中浅 (+0) 从 Opera 开始使用多标签浏览器到今天快二十年,一直保持着标签页即用即关的好习惯。如果有频繁使用的页面,就放到快速拨号 / 自定义首页里,从来不会保留书签工具条,确保界面简洁干净。

至于书签,主要为我保存些平时不会用,但关键时候又离不开的资源站和工具网站。虽然平常都隐藏在书签按钮下,也还按层级建立文件夹管理,一般情况下不超过两层,保证自己想找就能找到。

Lucas_Chan (+0) Firefox 系用 Sidebery, 只用树状标签和 tabs panel.

Firefox 允许自订 tab 休眠 / 保活策略,也可手动休眠指定标签。中频使用的标签可以扔那里休眠不必加入书签;用于临时搜索的 tabs 按照层级扩张,会自动收起和休眠。

虫虫汪汪 (+0) Safari、Chrome、Edge 都有在用,常常有很多的书签要同步。

各个常用浏览器把启动标签页设置成了青柠起始页,登上自己的账号,把最常用的网址放在上面。这样多端同步就做好了,手机电脑都是同一份书签。

其他要收藏的网址直接记 flomo 上,这样还可以防止忘记用途。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数码圈日经话题《家里的「收纳黑洞」:哪些物件想用时总玩失踪?》,欢迎来聊。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