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作者为酷安@JosephChou,此为经过原作者授权在少数派的搬运副本。本文版权以及有关文章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依旧是奇怪标题,对吧。
但确实是我在拖更数个月的使用后沉淀完心中五味杂陈搓出来的四个字:祸端始启。这台机器释放出了足够多的危险信号:进一步平整化的造型,抹平特质的镜头规格,不甚匹配的新UI风格等等都标明了三星在设计道路上的泛化,而继任者S25 Ultra算是在验证设计路径与友商合流的基础上做的更狠:平滑圆角柔化硬朗直角,装饰主义替代极简思维,以及精神标的物上的自我剥离,无不印证着S Ultra产品线会再此出现一轮因抛弃内核所引发争议的设计变革,故此,祸乱已成,争端已起。
当然,想要论证这些比较悬浮的观点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实物的回顾,那么让我们再看一眼S24 Ultra吧。
被夺舍的内核:实为Note的S系
自S22 Ultra更改设计路线或Note系列借尸还魂以来,S24 Ultra应当算是混合S设计语言与Note精神内核的大成,纸质手记在电子产品领域的映射,一块钛合金包裹的玻璃砖。

之所以说是纸质手记在电子产品领域的映射,看一眼正面外观自然能够理解——彻底抛弃曲面屏,完全做平的6.8"直角Dynamic AMOLED 2X屏幕,最高120Hz刷新率与QHD+分辨率,配合现阶段Android阵营中视效与美观度最为完善的全天候AOD,这就是完美的电子手写板,也是这代产品的争议点之一。
当然在日常的使用中直屏的观看体验要比曲面屏来的好一些,不会有因为曲面边缘导致的显示问题存在,但在交互方面我会毫无疑问的站在曲面屏这一侧,一块完整平嵌进中框的纯平面玻璃与越南制造不的不品尝的装配工差造成了玻璃盖板与中框之间的缝隙,导致手指从中框边缘划进屏幕时不可避免的会刮手,屏幕贴膜更是会再加一层缝隙,每次返回连刮两次,完美去除指肚死皮。

如果正面是纯正的Note,那背面更有S与Note有机结合的观感在。延续了S21 Ultra重点元素上抽形而来的简洁明了的孤岛式镜头群与Note方正的棱角边框,封上一张纯色磨砂玻璃后盖,硬朗干练。

中框追随友商潮流升级为了磨砂处理的钛合金材质,上下削平,左右侧为了照顾握持做了弧状打磨,可惜四角依旧锐利,但为了这份独特的外观,这点痛苦不算什么。
虽材质工艺尽力追平另一国际同级大厂,但三星在细节处理上不讲究总会留下一些小遗憾。相比于友商,三星在S24 Ultra上使用的是TA2钛合金中框,不耐划痕的同时强度相对更低,且按键,SIM卡托与S-Pen尾钮并未钛合金材料制作,更不必提祖传松垮无力的按键手感。价格虽能维持住面子,但细节处理才能撑得住里子。
功过相抵的硬件配置
在自家Exynos与外采高通SoC见摇摆不定几代后,三星终是在S24 Ultra这代下定了决心向高通要了一批灰烬版高通骁龙8 Gen 3,谓之For Galaxy,毕竟自家孩子不争气,造不如买嘛。当然综合体验不能单看SoC,周边配置也需要考量,但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哪怕在One UI调度相对需要大规格运存支撑的情况下,S24 Ultra依然止步12G,虽不影响整体流畅度,绝区零崩坏星穹铁道等3A大作之流也能畅玩更不必说三星破天荒的上了VC均热板以保证流畅体验,但时不时的小掉帧依旧会让这部机子在日常使用的触感与质感上与友商拉开差距。

在讨论硬件配置对日常体验的直接影响之外,S24 Ultra还继承了一项源自Note系列的宝贵精神遗产:功能完整的内置S-Pen。这支笔不仅是功能性配件,更是三星制造特立独行的精神标的物。这种精神意义源自三星在大屏时代打通差异化路线并在全面屏时代打磨优化的象征,也是来自背后技术所构造出“S-Pen之所以是S-Pen”的不可替代性。当然相比于一支实实在在的手写笔所带来的功能而言,S-Pen在这个尺寸的设备上更多是作为灵感爆发时的应急产品,但完整的功能保证了使用场景的完全覆盖,在优化用户体验与通过交互优化重塑用户行为模式的同时保留甚至强化纸笔书写的直觉,从提笔速记到写写画画到遥控拍照与媒体控制这种传统习惯到现代交互的演变中发散了笔这个意象,成功拓展了传统书写工具的概念边界。在笔的基础功能中提取出背后的情绪价值,作为Note的标志发扬光大,人无我有,成为S Ultra的精神遗产,代代传承。
最匹配个人工作流的影像能力
既然来自Note的S-Pen赋予了S24 Ultra的精神内核,那影像能力则证明了S24 Ultra中S系血统的正统,只不过这次有点欺宗背祖。广角依旧是传承中稳中有进的200MP高像素CMOS,并且有着不错的50mm超分,当然,三星依旧没有忘本,在75mm直立长焦的硬件上依旧是令人遗憾的10MP传家宝,而新规的50MP120mm潜望镜替换掉原有的10MP240mm潜望镜这种违背祖训的决定也是这代产品争议的焦点之一。

现在先放下这些精神传承性的问题不谈,来看看由相机与专业模式,Camera Assistant,和ExpertRAW共同构建的繁简互通矩阵。三星的相机设计某种程度上也是遵循了新手/进阶/专业的阶梯式递进原则,相机主界面足够简洁明了,对于一般用户而言调整明暗切个焦段套个滤镜也能轻松拍出不错的照片;但是只要滑动到专业模式所有进阶参数即刻糊脸,作为Good Lock家族成员之一的Camera Assist也可以在相机app的框架内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假如更进一步加入ExpertRAW,则能带来所有参数完全掌握的满足感。
当这些软硬件结合落到实处时,它们构成的是我个人用起来最舒服的图像工作流。虽然120mm长焦顶替持续多代的240mm潜望镜这个做法多多少少被批为摒弃品牌特色与精神图腾,但换来的是焦段更加常用且衔接流畅的镜组,大底高像素在合适条件下的240mm超分的表现也是高度可用,配合高自由度的参数调整与极高后期宽容度,作为工作机在产品图拍摄与后期中提供不少助力,也拍出了不少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作品。





迟来的系统翻新
迟到数月的One UI 7带来了视觉与交互的双重更新,这些体验早在Beta 的动态中有详细描述,故不赘述,只讲一些明显改动。

在视觉方面,One UI 7重绘了第一方图标并引入了更多风格小组件,整体呈现出更年轻且圆润的迹象,但这种过于圆滑的UI调整导致契合度与S24 Ultra极差,如此明显的改变自然是个危险的信号。系统设计要照顾未来三到五年内产品的形态设计,大量引入圆角卡片与胶囊UI自然透露了下一阶段形态的变化:更加圆润柔化且年轻的产品外观,纵观三星产品线中恰好有一条切合的产品序列,Galaxy S,更详细一点是没有被Note夺舍时的纯粹的S与严格意义上只存在了一代的S Ultra。此时One UI 7呈现出的是让S回归于S的暗喻,Note系列借尸还魂的内核无法维持长久,终有一天会被归还回去。

不止图标与组件,一些第一方app内UI布局也进行了调整, 搜索框置于底部,透明度更高的高斯模糊与利用模糊进行分栏等等,这些微小的改变与友商的思维不谋而合:注重内容沉浸。只不过三星的决策更加保守,仅停留在小修小改以观望为主罢了。

交互上One UI 7紧追友商脚步,更新了类实况通知设计的Now Bar与实况窗,虽在构成上与友商有几分相似但Now Bar的功能逻辑更为专一,仅提供实况通知预览,堆叠与交互,不会粗暴的将实况通知与普通提醒堆叠到一起,实况窗也与包裹前置相机挖孔区域的主流做法不同,不会平均压缩占用整个状态栏空间刻意营造一体性,而是与Now Bar堆叠实况通知的逻辑一致,替换掉通知区域,点击展开,拉动切换,一次只专注于一个进度展示,减少多条动态带来的注意力分散。

其他交互调整也向友商看齐,通知中心与控制中心分开,堆叠卡片流后台等等,看似类似但三星基于自己的考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也保留了用户自定义的权利,不习惯随时可以改回去。
除开UI与交互等外在,S24这一代的着重发力点也放到了AI身上,本以为三星会像友商一样发布独属于自己的超级智能体,但偏偏在宣发时将核心拱手让给了Google Gemini,好似自己主动放弃一般观感极其困惑,但是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三星自己的Galaxy AI还是相当有料的:除了被边缘化但依旧可以实现部分AI功能的新Bixby外,在一些场合下,比如润色邮件时Writing Assist可以提供措辞风格与校对润色,在将图片导入Lr之前的预处理时相册内的Photo Assist可以清除不必要的干扰物,三星笔记中的Note Assist更是可以把我杂乱的手记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功能都十分好玩且出色,但几乎全都是Reactive AI能力,仅在明确使用场景时才能主动进行调用,而一些主动介入式的功能,如智能回复、基于场景的智能推荐、通知与邮件内容总结摘要等Proactive AI能力是极其缺乏的,导致现在的AI更像是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游乐场,而不是服务于用户的管家。

当然Proactive AI并非一点没有,三星大肆宣传的Now Brief就是一个理想化的体现,Now Brief会根据时段汇总各种信息,包括不限于日程、天气、待办清单、体育赛事与新闻等,至于为什么称其为理想化的体现...将S24 Ultra偷渡Now Brief后发现其AI汇总能力并没有达到宣传中的效果,更多是一天提醒三遍今天的天气与晚上提醒明天的天气,仅能提供情绪价值却几乎没有实用价值...不过在英国的地理环境内,天气提醒也勉强算是一种实用价值。
回顾完S24 Ultra的方方面面,结合继任产品的表现,相信各位对"祸端始启"这个标题已有了更深的理解。S24 Ultra在形态、硬件与功能设计上的种种表现,更像是让这个混血儿进行最后一次华丽的谢幕演出。

这一刻堪称巅峰时刻——既保持了Note系列标志性的方正棱角和直屏设计,又承载着S系列的影像基因,这种融合形态已然被打磨到了极致。然而,在一个产品序列里跨设计语言的融合终会造成身份认同上的混乱:Note系列代表的是专业、生产力、独特性,而S系列传统上代表的是时尚、主流、易用性。S22/S23/S24 Ultra这样的融合产品正是对过渡形态的探索。但显然这种探索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以至于三星不得不在设计哲学上做出根本性调整。
S25 Ultra的设计回归正是这种调整的直接印证。 更进一步的是,三星在无法在当前设计上再添一笔或减去一笔的完美外观基础上,却硬要增加装饰设计来凸显精致度以此吸引年轻用户群体,更为匪夷所思的S-Pen功能削减与宣传上的边缘化直接触及了忠实用户的情感认同核心。这些变化都在明确展现着精神标的物上的自我剥离:放弃Note的精神内核,让Ultra系列彻底回归S系列的设计传统。
在追求更广泛市场接受度的过程中,各大厂商都在朝着圆润设计、AI优先、简化功能的方向发展。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三星也紧跟了这一趋势并小有收获。但这种同质化潮流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可能正在失去那些让产品真正独特和有意义的特质。
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始于看似微小却意义深远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