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0 年 3 月上线首个公测版本以来,小宇宙已面世 5 年有余。官方自 2022 年起每年发布过去一年的年度大赏,自 2024 年起每年发布过去一年的年度趋势,除此之外我并未能找到太多小宇宙平台上内容方面的数据,毋宁说从更数据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梳理。秉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则,基于机缘巧合获得的 7 万多条样本数据,我对小宇宙上的内容作了简单的分析,是为本文。

不足 1% 内容收听量 10 万+

幂律分布主宰互联网,小宇宙作为同样是中心化的内容分发平台,也不能免俗,平台的多数流量集中在少数内容上。

幂律分布转换横座标后,正态程度有所提升

具体而言,只有不到 1% 的内容收听量达到十万以上,不到 10% 的内容收听量达到一万以上,接近六成内容收听量不足一千。

说实话,在之前我没想过小宇宙上一条内容收听量超过 1000 可以是这么难跨过的一道坎。另一边厢,在这次的样本中,有唯一一条收听量超过 100 万的内容,是 2024 年 11 月 13 日发布的《S6E9 鲁豫对话陈果 | 命运无常,我有常》。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常用于描述分布集中趋势的中位数、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这种现象。本次样本的收听量中位数是 655,平均数是 4410,后者数倍于前者,但显然中位数更能代表小宇宙平台上大多数内容的状况。其实收入也是如此。

在上线早期,小宇宙的流量分发与少数派类似,内容是否有机会在公域曝光,依靠编辑推荐。和所有人工分发流量的机制类似,它容易让人吵起来,常逛即刻和少数派的朋友对此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到了 2025 年的现在,小宇宙也已经改为将算法推荐作为主要分发机制,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用户,对算法也都会有抱怨,但和对人的抱怨并不在同一个维度。在算法分发之下,有理由相信小宇宙流量分配的马太效应会愈演愈烈。

小宇宙的内容类型还算丰富

在算法推荐机制下,内容类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特征。对于内容平台,算法会从数据角度去了解平台上有什么样的内容、用户对什么样的内容更感兴趣。

尽最大可能降低内容类型之间的重合度

第一个问题在小宇宙的答案如图所示:小宇宙的内容可以被归类为上述 9 大类。有读者可能在其它地方看到过似曾相识的分类,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上图的分类由大语言模型输出,而它截至目前为止实质上由互联网喂养而成。

其实小宇宙在营销侧、用户侧对于内容也都进行过分类。前者散落于年度大赏年度趋势的文案之间,后者在 App 端有直接的交互界面「分类」,用户可以从以下类别进行选择:人文、商业、自我成长、社会、科技、故事奇谈、影视娱乐、阅读、趣味闲谈、医疗健康、治愈陪伴、文旅、职业探索、艺术、兴趣生活、饮食、音乐、体育运动、动漫游戏。

对于小宇宙用户侧的分类,我有两个地方想吐槽:一是我觉得 19 个类别实在是太多了,用户操作成本可能有点高;二是「动漫游戏」这个类别的命名实在太难听,如果想吸引这个领域的核心用户,叫 ACG 显然更好,如果想破圈,哪怕叫「二次元」都比现在的好。

现在的小宇宙属于娱乐圈吗?

小宇宙对于 ACG / 二次元的标签肯定是不上心的,毕竟这类内容从小宇宙诞生至今影响力还很小,何况连 bilibili 都不上心好久了。将刷数据视为常态的娱乐圈才是平台的香饽饽。

XX 可能会 XX,但永远不会 XX

娱乐圈人士进军小宇宙在 2025 年早已不是新闻,它们能带来流量也不是新闻,但是看到「娱乐与群聊闲谈」成为「收听量十万以上」内容占比最高的类型,我还是有点意外,这个比例略高于 30%,远高于排在其后的「对话与访谈」,后者不足 20%。

和其他收听量级的内容对比,「娱乐与群聊闲谈」在「收听量十万以上」的占比也明显更高:无论是在全样本范围内、还是在「收听量 1~10 万」这个级别的内容范围内,「娱乐与群聊闲谈」的占比都没有超过 20%。在这两个组别里,「对话与访谈」的占比最高。

另一方面,「知识分享与深度解读」「行业观察与商业故事」「生活方式与兴趣探讨」在高收听量内容的占比低于全样本范围内的占比,可以认为这 3 类内容相对而言没那么受用户欢迎。作为对比,「纪实故事与案件讲述」则颇受小宇宙用户喜爱。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如果同时考虑内容数量、收听量、内容时长,可以认为「对话与访谈」「娱乐与群聊闲谈」都是小宇宙的扛把子。以「人生哲思与心灵探索」类内容为基准,前述两类内容的总收听时长是它的两倍以上,也是唯二达到这个程度的内容类型,抛离其他类型不少。

这两类内容在小宇宙上数量多、听的人也多,每条内容的时长大概率也不会太短,是小宇宙这个内容平台最容易被贴上的标签。它们彼此之间差别倒是不大,「对话与访谈」略高。对于这两个标签的看法,就见仁见智了。

现在的小宇宙属于娱乐圈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选择的角度。

如果看收听量最大的那些内容,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从收听量来看,可以认为「娱乐与群聊闲谈」是收听量最高的内容类型,听的人多,用户都奔着娱乐圈的内容去,那可不就属于娱乐圈。新浪微博就是一例,毕竟娱乐圈数据刷得最狠的,除了视频平台,就是新浪微博。

如果看总收听时长,我会简单粗暴地把小宇宙分成 3 份,其中 1 份是娱乐圈的,另外 1 份属于访谈节目,还有 1 份属于其余内容类型。

有人听才更有可能把内容做长

内容收听时长 = 内容收听量 ✕ 内容时长。小宇宙上的内容有多长,用户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差别还是挺明显的

内容类型对时长会有一定影响,但我发现更有趣的是不同收听量的内容,时长也有明显的差异。总体趋势如上图所示,收听量越大,内容的时长也越长。收听量 1000 以下的内容 50 分钟左右,一千至一万的 1 小时左右,一万至十万的 70 分钟左右,十万以上的 90 分钟左右。

小宇宙上的内容可以有多长?单条三四个小时的肯定听到过,它们的收听量在什么量级,我相信日常使用小宇宙的读者心中有数。值得好奇的是为什么收听量和时长会呈现出这样的关系。思来想去,我并没有能够获得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我能想到的推论是:把内容做长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收听量大的创作者,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把内容做长。

 

对小宇宙内容的分析暂且告一段落。这次的样本量有 7 万多,难得我不需要为样本量不足而发愁。虽然绝对数量并不少,但和小宇宙内容总量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这个方便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我无从判断。之所以在不确定样本代表性的情况下还是做了这些分析、写了这篇文章,主要原因是在公开可搜索的互联网范围内,我没能找到类似的内容。我发出来了,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抛砖引玉,哪位大神看不过眼露一手,满足我的好奇心。

附录

小宇宙电台 URL 来自这里枫言枫语在发布于 2022 年 7 月 19 日的这期节目进行了介绍

确实是机缘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