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后的热浪持续炙烤着江浙沪,升温也越来越明显。这样的盛夏艳阳天总让人开始向往蓝色大海、洁净的沙滩和碧蓝如洗的天空。可惜长三角一带的海岸线并不能满足这些选项。

身未动心已远,再次回顾五月底的濑户内海之旅,一张张照片吉光片羽掠过眼前,耳边也响起海上渡船破浪伴随着悠悠汽笛声。尽管停留不久领略尚浅,在濑户内海怀抱里穿梭的那几天,却像给自己放了一场悠长假期。

如果去到濑户内海,能不能听见涛声?

高松:海山小城

上海浦东机场出发至香川县高松机场,全程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航班价格也非常美丽,淡季出发300到400人民币就能搞定。在2020年前,上海很多公司团建热衷选择关西跟濑户内海地区,据说那时团票价格还能做到更低。如今时过境迁,眼见是赶不上过期羊毛了。

高松首印象:天还蛮蓝的

好在高松作为第一次日本旅行的起点并没有叫人失望。飞机落地通过海关,机场自动门打开就是一派整洁清新的海滨小城气象。商店街从奢侈品到快餐一应俱全、居酒屋中笑语喧啸碰杯清脆;矗立日式传统建筑的公园种植着松树与枫香,更有不远处码头边宁静如波的濑户内海,山水交映静静地守护着这座慢节奏的城市。

典型的日式小城 像走进某部日剧场景
高松城迹玉藻公园
高松城迹主建筑

从公园逛一圈出门,只需要步行1公里,走慢点10分钟就能到达高松港。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涩的气息钻进毛孔,一下就觉得凉快不少。高松的海面上渡轮来往不绝,码头边已有垂钓的业余渔夫甩竿。

地陪介绍中提到濑户内海在上世纪50、60年代因为工业污染其实非常脏,那时候近海的渔物甚至根本都不能吃。很难想象眼前这蓝色画卷般的海水居然有这样不堪历史。地陪又话锋一转道经济发展后当地终于重视起环境问题下开始大力气整治,为此迁走了许多重工企业并限制当地工厂排放污水。

路边仍然有许多工业建筑似乎也验证了她的说法。沿着海岸往城区一直走,就能见到不少工厂遗留,如今都改建成特色咖啡馆和手工艺品店,晒在懒洋洋日光里,敞开门让游客尽情驻足观看。

海边工厂的白色建筑
海边停车场
昔日大工厂如今变成文创基地
商家收集顾客喝剩的啤酒瓶做成装饰

丰岛:海天一心

从丰岛美术馆俯瞰濑户内海

从高松港口坐快船,选择家浦港到达丰岛。这个不起眼小岛据官方说法,鸟瞰图恰似一颗心脏,这或许就是那座著名的心跳声博物馆选择在这里落址安家的原因?

不过,说丰岛是濑户内海的小心脏之一也是很有道理的,蓝天碧水带来的灵气都在岛屿交汇,滋养着这座离岛上的万物生灵:除了旅游业,丰岛的经济支柱居然还包括农业和畜牧业。比如山茶因其能榨取名产级别高档食用油,成为岛屿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难怪在路边零星也见到几朵开得将残的红色山茶花。

看起来不错对吧 空气里充满粪肥味

如果非建筑学资深爱好者,建议可以不用特地造访地标建筑丰岛美术馆。岛上公共交通约等于无,通行要靠骑出租的自行车环岛一圈。美术馆还在山坡最高处,放落自行车后还要爬好汉坡,顶着夏天的阳光也是够考验体能耐力的。喜欢拍照打卡的更要失望,因为丰岛美术馆内部禁止拍摄。

海边骑行休息
当然美术馆外面还是可以拍的啦

美术馆看起来像颗草地上的水滴,也有人说像一枚「大地之卵」。设计理念中暗含这个建筑是一处神圣之所,意在让休耕的梯田和居民一起休养生息。它里面没有一根柱子,拜访者可以从天花板上的大开孔直接感受风、空气跟光。既然来都来了,哪有不进门的道理?亲身体验后还是很震撼的,大家进到里面后都自觉找个地方躺平以手掌作枕,仰望开孔外头的蓝天里朵朵白云缓慢掠过。

从美术馆出来逛完心脏音博物馆,出门上山坡沿着神社台阶而下,沿路经过山脚的村庄略显荒芜。晌午刚过不久,路边没有人,蝉鸣声在宁静中甚至有点压抑。从村口慢慢走出一个老婆婆,低腰弯背专心推着她的助力车,身边只跟着一只大橘猫,它见到陌生人立刻弓背竖毛凶狠地哈气起来,仍绕在老婆婆脚边依依不舍,最终还是钻进草丛三步一回头独自往家去了。想来是不习惯见到生人。在这异国的午后,见到这么一对吉卜力电影般的角色,又是刚路过神社,简直怀疑闯进了什么异世界副本。

非常护主的大橘猫

老婆婆轻车熟路钻进路边一家杂货铺,木推门带着风铃清脆响动,接待她的店主同样差不多高龄。听着她们寒暄问好的声响,场景终于从神隐切换回了日式治愈乡土剧。同时恍然意识到日本的高龄化现实远远不止是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这个老婆婆旁若无人穿梭在寂静的村子里,身边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大橘猫。安全吗?她的家人呢?去哪里了?

直岛:艺术与日常交错

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系列包揽了大部分直岛标志地标建筑:地中美术馆、直岛当代美术馆、李禹焕美术馆。另外还有草间弥生的「大南瓜」和藤本壮介的「直岛之亭」装置艺术项目。他们三位的作品,只要游客上岛都会有意无意去拜访。因为后两位艺术家的装置就直接坐落在码头上,登岛的第一眼就能马上看到。

草间弥生 「南瓜」
藤本壮介的「直岛之亭」

地中美术馆同样不允许馆内拍照,但尽管如此,仍然吸引大批游客造访,因为馆藏珍品有莫奈的《睡莲》真迹之一。在安藤忠雄的标志性清水混凝土风格加持下,这座美术馆像座悬浮的海上方舟,尤其是在馆内咖啡店眺望台俯瞰蓝色大海时,苍茫辽阔之气一下就让排队人挤人的怨念豁然开朗。

美术馆入场口 进入后就禁止拍摄了

直岛的面积比丰岛更大,常住人口也更多。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离岛,而是把艺术和日常融合起来。离开博物馆走进居民区,传统日式建筑与现代便利店交相辉映;社区小公园里的树荫下,年轻妈妈眼带微笑,边和朋友聊天边远远朝孩子挥手;骑自行车绕过水边的鸟居跟邮筒,又看到一个小山坡上的迷你神社。传统与现代、先锋和古典结合得毫不突兀。

神社入口处
一片清幽

濑户内海:日光风浪 爱的呼唤

濑户内海几乎等于日本的地中海,关起门来就当做了后花园大湖。但它确确实实是海,尽管四面山丘环绕着蓝色的海水,无风时静谧得像一匹丝绸,当渡轮来往穿梭时才让它起来些雪白的快乐涟漪。散落在蔚蓝色海面上的岛屿,大大小小趴在那,像一群温顺的海龟随时要缩进壳里去。

搭渡轮几乎是唯一往返沿岸跟离岛之间的交通方式。坐在甲板上感受海风吹拂,耳边引擎嗡鸣作响,再走到栏杆处去看船身劈开雪白的浪花,说说笑笑间下一个目的地就这样漂浮着抵达了。海上航行时堤岸、防波坝,再到远山淡影,叠起来像一重重能剧舞台上的屏风,不断在渡轮轰鸣里延伸转换。

地中博物馆看台眺望濑户内海
直岛美术馆俯瞰大海
丰岛美术馆前眺望濑户内海

渡轮上旗帜在风中猎猎的声响啪嗒啪嗒的。风吹得心和头发一样都乱得愉悦。搭船往返的几天里,早上能看到海水倒映天空从青玉色慢慢转成三文鱼的渐变色;中午的日光刺眼,照到水面上融化了金子,全是大大小小的圆点在视网膜上跳跃;到了傍晚返航,巴不得船开得再慢一点,海水就像锅孔雀蓝的绸缎,无数橙红的圆点随波浪起舞毫不刺眼,背后的大小离岛在夜雾面纱里偶尔露出一星灯光。

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重逢,所有的航行终将靠岸。

濑户内海,爱的呼唤。

近距离拍到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