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者注
BalmudaRoaming ,亦可称为 Balmuda 漂流计划,是一场开始于 2023 年 8 月底的企划。类似于 B 站 UP 主 Lks-的哈苏漂流计划,我们将日本家电厂商 Balmuda 的第一台、也大概率是最后一台手机,传递给全国 39 位身处不同城市的朋友,各自产出基于这台机器的体验内容。
经过 668 天,22 个月的时间之后,这台机器终于到了我的手中。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的当下,机器已经又跨越 4100 余公里,到达了新疆的石河子市,并即将再次出发,到达漂流企划的终点——内蒙古。
22 个月,宏观上并不算长,但是时间如离弦之箭,改变了太多变动的浪潮里沉浮的人与事。本来这篇文章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与大家见面,然一些它事的不确定性,让我在焦虑中灵感迸发,深夜中写下这篇文章。其中错漏难免,亦会包含不少主观情绪,还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
另,我的朋友@WangMT 于一年多前写下的文章,是你了解该手机在日本本土市场使用体验的上佳途径:
不完美艺术品——初见
即使在骨灰级日系手机玩家中,Balmuda Phone 也绝对是异类——从各种角度来说。它没有夏普的性价比与徕卡,没有索尼的黑科技与带鱼屏,没有富士通的「日本总大将」的头衔,没有卡西欧的犀利外形与三防属性,也没有三菱和东芝的「旧时代荣光」。
不留情分地说,它更像是 Balmuda 社长为了追逐一个虚幻的梦想而做出来的玩具。至于这个梦想的起源,也是各位少数派老用户所非常熟悉的,有关施乐与乔布斯、有关 great artists steal,以及有关再一次发明手机的故事。
2020 年的新年假期,我獨自在家思考。我曾經夢想成為一名搖滾明星。他們受到全世界粉絲的喜愛,用一句話消除了人們的不安,給了人們希望。如果你要去工作,你想像他們一樣閃耀嗎?現在是時候了。是的。是時候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了。我們來做一台電腦吧。我要去見我交往了 20 年的戀人。而那個戀人已經變成手掌大小了。
这样的故事对刚刚上了大学、终于有机会在一切所爱好的领域里大展拳脚,并且终于有了一些闲钱的我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当然彼时我在写文章方面也算得上是个愣头青,谁不喜欢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呢。
三年多之后,当我真正第一次上手这台机器的时候,指尖传来的触感仍然惊叹到可以让我瞬间回忆起这些记忆:背板和中框以一种极为夸张的弧度尽力迎合手掌,同时又几乎没有缝隙与落差;SIM 卡槽与音量键分立中框两侧,触感适中、回弹清脆;后盖上除了手写的 Balmuda Logo 之外,还有单摄像头、闪光灯、听筒、呼吸灯和指纹识别模块,看着还好,至少我个人觉得不太杂乱。

翻到正面,弯曲的机身曲线和巨大的屏幕 R 角无时不刻提醒你这台机器以圆润为核心的设计思想。不过受限于成本,以及霓虹人做手机的产品哲学,它的屏占比在其发布的 2021 年底也算不上合格,巨大的挖孔前摄和前摄周围的黑色阴影,也暗示了如此小众的机器在供应链与材料选择上的妥协。

尽管 Balmuda Phone 的宽度仅为 69mm,其握持体验仍然算不上好。原因也非常显而易见,为了与后盖完全贴合做出的收窄型中框,无法再以相反的收敛幅度与屏幕过渡,事实上屏幕边缘是相当硌手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可以说是「如润」的 ID 设计又弥补了这一部分。
「Balmuda Phone 是唯一一款外型不包含一条直线的智慧型手机」,确实说到做到了。
不过在外观设计上都如此特立独行的机器,不难想到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与使用体验妥协。这些我们下面都会再次提到。
不用的时候都好用——使用
在产品宣传上,除了全世界统一的讲故事和对外观大着笔墨,Balmuda Phone 另一个卖点就在于系统。专门设计的 AXIS Balmuda 字体贯穿系统的每个角落,字体以 AXIS 为设计杂志《AXIS》创作的字体为基础,经过 BALMUDA 调整,旨在让智慧型手机更易于阅读。
根据考证,该字体基于 1981 年 9 月创刊、现已发行三万份的设计杂志《AXIS》所采用的内页正文字体,是巴慕达与 Type Project 公司专为 BALMUDA Phone 优化的合作项目。其主要特点根据官方描述,体现在更细字重和更圆润的笔画设计所带来的可读性提升。

除此之外,系统界面与自带 APP 也大量重构。我们从手机形态延伸的功能性开始说起:弯曲的后盖天然地为手机交互提供了巨大的创意空间,对手机的特定操作,辅以加速度传感器的状态变化就可以实现诸多功能——Balmuda Phone 除了常有的抬手显示、点击亮屏、快速打开相机等功能,还有翘起一边亮屏与 Relax Mode 模式,手机向下扣在平面上时也可自动静音。
不过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复杂的操作,在我看来还是有些浪费独特的外形设计。

解锁进入桌面,主屏幕上的两根丝带引人注目,这显然是专门设计的组件。我们可以随意调整丝带的方向、字体与填充颜色,也可以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开启快捷功能,例如拍照或代替电源键——没错,电源键是与指纹识别集成在一起的(想到什么了?没错,老罗的裤衩)1,这一替代功能似乎也摆明设计团队自己也知道这一设计并不太符合人体工学,在我使用的过程中,我也频繁会将镜头当成指纹按键,导致随身携带一张眼镜布是必要的措施。

系统设置里有关于所有客制化系统功能的简要介绍,在 Tools 栏目中可以选择是否开启以下功能,而这实际上就是桌面小组件,或者叫大组件更合适。根据日本本土的使用习惯,Balmuda UX 针对时钟/天气,便签,计算器与日历进行了优化。

日历和便签使用的几乎是相同的设计语言,多彩的标签抬头给人以醒目的视觉效果,均支持通过双指放缩的方式调整同屏信息密度;多彩的标签和用线条规整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人能轻易地联想到旧时代的公司桌面,或是日本文具巨头的笔记本/资料夹设计。时钟显得有些乏善可陈,除了切换模式的按钮感觉很「霓虹」以外并没有过多的特点。

整合了时钟与天气的信息 APP 则是我觉得近几年日系机 UI 最天才的设计之一。APP 页面背景取材于类似手账本的纹理,在日本用户中好评如潮。尽管日系厂商在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上不断退步,但降低用户对陌生事物的疏离感,却是从始至终都在贯彻的一个原则(尽管时过境迁现在日本用户早已习惯库克喂给他们的白人饭)。时钟与秒表界面难以在不使用纵深式的设计技巧的情况下展现出拟物化,那么就把天气的动态也放入相同的圆形容器中,给予用户非常强烈的「窗户」既视感。但同时纸质纹理的背景又似乎在提醒用户这仍然是一个扁平的界面,我无法给出日本这类设计思路的具体名称,但这样看似理念矛盾实则效果并不违和的技巧确实只能在这里见到。

说完了 UI 上的巧思与优点,剩下的几乎都是缺点。打开 Devcheck,可以发现该机搭载了骁龙 765 处理器,在 2021 年底稍显落后但不算无法接受,Codename 中的 Kyocera 说明该机为京瓷代工。京瓷目前的手机业务收缩到三防手机产线,这也解释了这台机子可以将形态做到如此极致的原因,京瓷的帮助显然不可或缺。CMOS 根据系统读取数据可以推测为 IMX586,但是缺失了光学防抖,可想而知实际拍摄的观感。

作为日系厂商的传统艺能,处理器的性能释放必然是及其拉胯的,geekbench6 单核 771、多核 1684、GPU1069,单核略高于一般 765 水平,但多核距离平均水平差距竟有接近 10%,跑分过程中伴随着堪称恐怖的发热,推测可能是多核水平较差的主要原因。

谜底往往出在谜面上,Balmuda Phone 的散热设计极为糟糕,不仅没有国产厂商常用的硅脂、导热垫或均热板等设计,为了无线充电线圈与屏幕 IC,以及不太恰当的 TypeC 接口位置,还设计了多层金属垫片与塑料框,并将主板夹在中间。种种因素导致其散热能力极差,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天,处于即使备用也完全无法使用的状态,亮屏五分钟即可感到明显的烫手,实在难堪大任。同时这也是少数完全不支持防水,仅声称防摔的高价日系手机,而其他厂商的成熟产品线往往会将 IP68 和符合 810H 军工标准的做工作为卖点。
糟糕的性能调度、聊胜于无的散热,再加上仅 2500mAh 的电池,让它的续航完全无法直视。在不插卡的情况下,不时打开相机拍照,没有任何后台的情况下仅亮屏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就接近关机。在插卡模拟信息流浏览的轻度使用场景中只能支撑两个半小时左右,坐实了其花瓶的地位。考虑到其 104800 日元的起售价,只能说没有第二代几乎是市场选择的必然。


最后照例提一下拍照,IMX586 在 2021 年底时已经成为众国产厂商超大杯的长焦 CMOS,是潜望成为主流前的普遍选择。没有光学防抖的摄像模组,原生成像表现只能说能扫个码,且面向夜景、食物、植物等场景的 AI 算法在发售初期出现了严重翻车情况,拍食物颜色只能以恐怖来形容。
我的解决方案是胶片相机 APP 启动。1/2 英寸的底配合上粗粒效果,还是能拍出一些有味道的出片的,不过我并非专业,下面的照片大家图一乐看看就好。






漂流的浪漫
一台有点火热的玩具是我对它的评价,但是玩具漂流也无可厚非。
我玩过太多的机器,但绝大多数都是从快递盒里拆开,我只会祈祷货能对版,不要有暗病或者质量问题。但是面对着漂流而来的快递盒,我完全不会有这种顾虑。打开包装盒,一张牛皮纸上写着 BalmudaRoaming,不知道是哪位朋友的手笔,以及一台崭新如初的机器。
出来自己住这段时间,我从不啻低估人性的恶劣,大大小小的麻烦也让我自诩练成了某种钝感力,但是这样一台机器在我目睹的一刻,仍让我回想起高中甚至更早前我对人际关系与情感的纯粹认知。
第一次开机,除了探索在各位朋友的文章里早已烂熟于心的功能与交互设计,我看到了应用列表里数不清的各类音游(虽然我真的不会玩),还看到了朋友们在便签里的留言,还有相册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图片。虽然我知道这些都可以靠别的程序或是方法实现,但是一台实在的机器,手心里传递而来的重量,总比别的虚拟的信息要更加踏实。
说烂的仪式感,总归还是有人趋之若鹜,比如我。

我可能在近五年都不会去到的地方,就静静的躺在这台手机里,对于一个观光客来说,哪怕去了也终究是走马观花,但朋友们拍下的照片,可能就是路过的一个店面,放学后公交车外的天空,或者夜幕降临家里的窗外。这些生活不属于我,也不是靠地点的接近就能去触碰的记忆,但是它们就存在在这里,世界线的交汇,背后本身就是无条件的信任。一直以来,都可能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闯入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并非完全知晓。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漂流计划也即将走到尾声,说实话拖了太久,久到我对这台机器、乃至所有小屏机器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不过好在还有这些封存的记忆,我才明白走过的路永远都比终点更加重要。即使几十个人慢悠悠的传递没有哈苏漂流和那些震撼人心的照片铸就的展览那么引人入胜,但我们终究还是做到了。
尾声——一些我想说的
在上文我提到,在我带出门的半个多月时间里,我总是将摄像头当成指纹识别。再次仔细观察后盖就会发现当右手握持时,电源键过于靠右,导致食指难以触控,这一套设计完全没有为右手握持做过考虑。

其实我早已习惯了用左手握手机,但当我真正拿到这些小屏机器的时候,我总是下意识的用右手操作。其实也挺好理解,上高中的时候天天写字,右手用惯了,再加上当时用的手机都是诸如 iPhone SE1、Sony XZ1C、Aquos R Compact 这类机器,小屏幕就该用右手拿成为了我根深蒂固的记忆。
说来不怕笑话,当时买小屏机器一方面是便宜,都是从生活费里攒钱买,另一方面就是好藏,冬天的冲锋衣贴身口袋,课桌桌肚的夹缝,夹层繁多的铅笔盒……时至今日已无法断言对数码的爱好是否与我的高考失利直接相关,但我更愿意认为没有那狭窄的一方小世界,更可能的结果是走不到高考的那一天。

上了大学,Coding 取代了写字,日常生活中左手的使用权重迅速增加,外加上我大学第一台手机小米 12X 由于小屏舍弃散热导致的发烫、续航差等诸多问题,我逐渐转向大屏。手机在艺术与美学性质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工具,至少主力机如此。于是各路小屏旗舰与闲鱼涨价榜的赛博核桃成了我月抛甚至周抛的玩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对朋友说:人的想法是随着生活变化的,我习惯了大屏带给我的便利和省心,也失去了将手机当成掌上艺术品欣赏的心境。

从更大的角度而言,厂商在集体做小屏旗舰的那几年遇到了连续两代的火龙,超高的故障返修率和差劲的市场反馈让厂商不得不重视散热堆砌与机身空间选型,随着各家畅销机型的增大,联发科与高通的旗舰芯片也逐渐重回正轨,在主观与客观的双重作用之下,小屏机器更快地被厂商与大部分消费者所遗忘。2025 年,随着之前两代小米标准版的畅销,各家厂商又开始做小屏旗舰,但是从重量与三维的角度来看,与以前普遍宽度小于 70mm 的小屏机型已不可同日而语,太多人的腱鞘与手腕习惯了半斤重的机器,机器形态的僭越也不再十恶不赦。
但与 Balmuda Phone 相处的这几天,我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找回了久违的乐趣,一台够有趣的玩具,几乎不会引人在意的重量与三围,人无我有的 UI 设计与交互巧思,足以成为优秀的赛博核桃。对于手边缺个能亮能响能扫码的小玩意的朋友来说,Balmuda Phone 是独具一格的不二之选,不过我仍然推荐最好在秋天买、冬天用、春天挂、夏天之前出。
当朋友 WangMT 在十几个月之前发出那篇 Balmuda Phone 评测的时候,我在彼时的评论区留下一大段评论,其实至今仍然部分适用:
中国数码爱好者里对于日系手机,或者说所谓洋垃圾的看法,其实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是工具理性,强调实用/开发上的多样性,同时对一些『加拉帕戈斯』气质的产品,设计先行的产品理念和硬件性价比相对较低的产物嗤之以鼻;另一派则是欣赏日系手机厂商对手机形态和许多前沿科技创新,同时愿意为了这些可能不那么明显的价值买单。
这两派经常发生冲突,我也曾经“站队”过,但我现在认为这两派本没有不可弥合的矛盾。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美学价值,都是重要的产品力因素,也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如 Balmuda Phone,特立独行的设计与人体工学交互的巧思固然值得称赞,但是硬件落伍与糟糕的使用体验仍然让它成为了一个难堪大用的花瓶。 但是,花瓶又如何呢?手机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的好恶仍然千人千面。使用一台手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产品与品牌之间的比较,争吵,更不是尝试说服所有人接受“你”的观点。
作者在刚刚写完初稿的时候曾向我征求结尾的修改意见。我觉得这篇图文的结尾已经很完美了,没有必要修改。但如果是我来写,我可能会这样结尾:
「工具理性和美学追求也许注定难以在一台商业性的作品上得到两全。但也正是这种严肃,纯粹到有些偏执和愚蠢的追求,才造就了这样的 Balmuda Phone.它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莱特兄弟的飞机,确实离开了大地,但也没有真正的拥抱天空。
但我们不能因为结果的不完美,就否认过程的价值。至少,他用自己的失败问出了那句“从来如此,便对吗?”
愣头青的杰作,也是杰作。
错误也可以闪耀。」
这段话对在我买单,我喜欢什么样的机器我就可以为之花钱,哪怕它难堪大用。这段话错在,错误确实可以闪耀,但是错误终究是错误。
正如我刚刚步入大学校门时,想着终于可以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大展身手了,谁不喜欢勇者斗恶龙的故事呢。但是故事永远只能是故事。
和熟悉的事情告别,是大人也不擅长的事情。但是这就是大人该做的。没有反转,欢迎来到大人的世界。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